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社会治理

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社会治理

  • 字数: 18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本书课题组 著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685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社会治理课题组著的《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社会治理(基于上海的研究)》是由上海市分管市领导翁铁慧副市长领衔的课题组历时近四年的研究成果。立足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对上海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现状、成因、法律与政策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基于靠前外的优选经验提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治理体系。本书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相关政策出台,将成为学校科学预防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指导用书。
目录
01研究背景
1.三个案例
2.课题背景
3.研究问题
4.研究方法
02文献综述
1.现状
2.预防
03理论视角
1.治理:直面转型的新挑战
2.自主性、多中心、协同;本书的核心概念
04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现实议题与治理挑战
1.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现状
2.事故的成因:可控的与不可控的
3.治理的挑战
05倡导新的风险观、安全观与治理观
1.治理困境的结构脉络
2.治理机制的创新:国内外经验
3.迈向新的风险观、安全观和治理观
06解读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议题
1.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
2.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
3.纠纷处理的民事法律适用
4.学校过错的判断标准
5.自甘风险与学校免责的条件
07建构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体系
1.形成多方参与的、精细化的校园体育运动安全预控体系
2.确立四级伤害事故处理机制
3.建立三重保障机制
4.引入第三方介入校园运动伤害事故处理
5.完善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保障
6.建立媒体策略小组引导社会舆论
7.优化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响应的标准化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徐汇区教育局课题报告
附录2:本课题调查问卷
附录3:本课题访谈提纲
附录4:关于学校对学生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
附录5:各国关于”校园事故责任属于过错责任”观点的法律论据
附录6:关于“公平责任”制度的缘起
附录7: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历史沿革
附录8:学校分担校园事故的损失并非司法判决必然之选的案例
附录9: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中的过错现象
附录10:“自甘风险”抗辩规则的运用与效力
附录11: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预防指南
摘要
前言  学生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扭转,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短板。其中一个原因是,家长与学校管理者担心学生受伤。尽管学生体育运动伤害的比例不高,但家长的“担心”与学校的“小心”,导致技能性、对抗性体育活动不断压缩,这样的“因噎废食”陷入不良的循环,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校园体育面临困局,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上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议题,2011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大会,启动实施“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底,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组建了课题组,成员包括:市教委、市高院、市政府法制办、市文明办、市体育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保监局、青年报社等相关单位分管领导,并由市教委牵头组建了华东理工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两个研究团队,开展“上海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专题,为学校科学预防和回应体育运动伤害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希望从体制机制上寻求治理之道。课题组进行了大样本的问卷调查、广泛的访谈,上海市教委、市高院、市政府法制办、市青保办、市卫计委、市保监局等部门一起进行了多次跨部门研讨,同时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相关委办局共同推动课题研究。2014年12月,“上海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结题。    课题组研究了上海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发生率、类型、严重程度、后果,以及辨识导致体育运动伤害的风险因素,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具体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一套预防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机制与措施,回应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课题组的调查发现,上海市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年发生率为11.6%(家长报告)、13.9%(学生报告);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龄和学段差异,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成为影响学校正常运作的伤害事故。伤害发生的成因以直接且可控原因为主,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不熟练和不准确、没有遵守运动规则、不懂体育运动安全知识等。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间接可控原因与伤害发生存在显著相关;学生课余体育运动参与较少,家长、教师和学生体育安全认知水平不足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学校开展伤害预防和应对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实际行动具有消极倾向,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运动伤害事故解决的主要瓶颈在于法律适用不当和家长过分维权。    法律保障方面,课题组认为学校因过错而未依法履行教育、管理、保护义务造成学生损害的,应承担民事责任,“公平责任”的归责原则因《侵权责任法》的颁布不再适用;认定学校是否存在主观过错时,应采纳主客观结合的过错判断方法和标准;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或代表学校参加体育竞赛中受到伤害,学校即便没有过错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学生自行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或者自行参加校外运动性质的竞赛活动,属于自甘风险行为,在这类活动中受到伤害的,行为人或者竞赛组织者无过错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无义务分担受害人损失。    课题组认为,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及其处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关系,不能简单归咎于学校、学生或任何一方。需要将校园体育运动伤害视为社会问题,这就要求社会各界的参与,因为仅仅依靠政府是不够的。为此,本书引入“社会治理”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概念以改变现有体系的缺失。社会治理就是要充分激发各个社会主体的活力,形成多元责任主体,就本课题而言,就是要建构多元化的处理机制并培育与发展社会组织以推动校园体育运动伤害干预的制度化与法治化处理。这样,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就有了更为完整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从而更有可能实质性地改变目前的不良态势。基于这一思路并根据前述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课题组提出的战略目标是“改变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预防和处理中的消极状态,建构回应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多元协同社会治理体系,形成校园体育运动的良好生态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题组进行政策设计的具体思路是:多方参与、全程预控、系统响应、法律保障、标准流程。改革创新的重点是系统响应与法律保障。系统响应就是对家长(学生)、校长(学校)等各方关切的与校园体育运动伤害相关的责任认定、事故赔偿、生活救济与后续服务提供系统性的回应,这样就可以一环套一环,环环不落空,学生、家长及学校均可按照制度化的方式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校园体育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建立各方参与的预控体系、四级事故处理机制、三重保障救助体制,并辅之以媒体策略小组引导社会舆论。    为更好推进此项工作、确保研究成果落地,更好指导中小学校科学防范体育运动风险,上海市组织相关力量加强顶层设计,从相关法律法规、伤害预防处理机制、保险险种等统筹谋划并启动了系列改革,修改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完善相关的预防处理机制。2016年3月,在全国首个试点推出了专门针对校园体育运动意外伤害设计的校园基金,完善校园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预防第三方处理机制。同时,上海市教委还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全国首套中小学体育运动规范的系列读本(小学版、中学版、教师手册以及管理手册),细化中小学体育教学行为规范,及时向学校传达一个重要信号,即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运动安全,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全面呈现课题研究成果,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课题组根据改革实践推进,对“上海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完善,形成了《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社会治理——基于上海的研究》书稿。本书具体分工如下:全书由翁铁慧统筹设计并审稿,第一、二、四、七章和附录的2—4由华东理工大学章淼榕和何雪松负责,第三、五章由华东理工大学杨超负责,第六章和附录4—11由华东政法大学傅鼎生负责。附录1是徐汇区教育局沈建华主持的一个课题报告,与本课题高度相关,并具有借鉴意义,收入本书以备参考。上海市教委王从春负责课题研究推动及统筹协调工作。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本书将会惠及广大的中小学生,为学校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推动学生积极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是全民族的大事,也事关每一个人及其家庭的福祉,借此书出版之际,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上海学生校园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现状、成因及干预研究”    课题组2017年8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