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

中国教育史研究·先秦分卷

  • 字数: 3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学恂 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17673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卷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卷,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先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本卷着重探讨先秦教育实践――以“礼乐”教育为主的六艺教育的源流;并在深入研究儒、墨、道、法四家教育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明主要以儒、道两家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为基本线索的先秦教育思想体系与结构。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六艺教育的源流
  第一章 六艺教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六艺教育的起源
   一 自然形态教育的萌芽
  二 礼乐教育始于原始的祭祀活动
  三 原始的文字教学和军事教练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一 夏商官学
   二 西周官学
   第三节 六艺教育的发展
   一 春秋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二 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
  第二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主流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讲学活动
  二 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三 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四 以礼乐为主的教学内容
  五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仁政”学说
   二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扩充”本性论
  三 反功利、重动机的道德修养论
  四 “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论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 生平及王霸结合的政治主张
   二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论
  三 培养“大儒”、“雅儒”的教育目的论
  四 从“法后王,一制度”出发的教育内容论
  五 重视理性判断作用,提倡“重己役物”的道德修养论
  六 “天官”与“天君”并重的智力发展论
  七 尊师、“积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论
   第四节 《大学》与《学记》的教育思想
   一 《大学》的教育思想
   二 《学记》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支流
  第一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 墨子的生平和墨家集团
  二 兴利除害的教学宗旨
  三 “贤士”教育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二 论“义理之道”与道德教育
  三 论“和”与“适”的乐教本旨
  四 论“疾学”与“尊师”
  五 论“达师”与“善学”
第二编 法制主义的教育
  第一章 法家与礼法之争
  第一节 法与法家
  第二节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第三节 先秦的礼法之争
  第二章 人性之辩――法家的教育作用论
  第一节 人性之辩的缘起
  第二节 人性“趋利避害”说
  第三节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论
  第三章 以“公”定德――法家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节 法家的道德观及道德规范体系
   一 道派与德派
   二 法家以道率德的思想
  三 法家“明于公私之分”、“废私立公”的道德准则
  四 法家论道德规范
  五 先秦道德观上的两个问题
   第二节 法家的道德教育思想
  第四章 “四民分业”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社会教育
  第一节 “四民分业”与教育
   一 关于“士”的教育
  二 农工商的教育
   三 其他法家人物论农业教育与兵士教育
   第二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一 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二 法制教育的制度
   第三节 私学与社会教育问题
  第五章 贤才之辩――法家的人才观及人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举贤”主张的统一
  第二节 人才标准上以“尚法”反“尚贤”
   一 关于最高统治者的人才标准
  二 关于官吏的人才标准
   第三节 用人标准上以“用人以能”反“用人以贤”
  第四节 法家论术治教育及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一 术治教育
  二 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第三编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
  第一章 道家及儒道关系
  第一节 道家的政教主张
  第二节 道家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 儒道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
  第二章 儒道教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两种学习理论
   一 学习论上的区别
  二 学习过程论
  三 学习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教学原则的互补
   一 关于教师
   二 关于教学辩证法
  三 关于学习心态
  四 关于整体性原则
  五 关于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乐教特征及儒道之争
  第一节 乐与乐教的历史考察
  第二节 关于乐教的争鸣
   一 乐教内涵问题的论争
  二 对乐教功用的不同理解
   第三节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
   一 自然美与教育
   二 艺术美与教育
  三 社会美与教育
  第四章 理想人格的培养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
  第二节 人格的建构
   一 道德认识论
  二 道德情感论
三 道德意志论
第三节 品德与修养
一 道德规范的确认
二 人格品德说
三 修养方法论
第四节 儒道人格理想与双重人格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