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大师谈人生

哲学大师谈人生

  • 字数: 243000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01-01
  • 商品条码: 9787801287687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6
定价:¥3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教崇尚空灵。 在中国人的眼里,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 中国人把人性分成善与恶两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不管是惩恶还是扬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道德心的培养。在这一点上,道家、墨家和佛教也是如此。 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科学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 在远古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首选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讲,活着,也就仅仅是为了满足肉体存在的需要。 到了古希腊奴隶时代,人类自我意识觉醒,人的理性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人生观被称为“理性主义”人生观。 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宗教信仰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活着就是为了上帝,为了来世能进天堂,他们放弃了人的欲望、感情、意志乃至理性,因为这些与灵魂相比,不仅微不足道,而且是妨碍升天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复活,人从天上被拉回到了地上,人们不再相信有来世和天堂。对他们来讲,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现实的幸福,追求肉欲和情欲的满足。于是从禁欲转向了纵欲。 到了近代,理性主义日趋成熟,民主和科学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理念。 到了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泛滥,由于作为理性主义产物的科技带来了种种负效应,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人们对人的理性、知识开始怀疑、否定。于是,在西方出现了种种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人活着不是为了理性,而是其他方面。 我们不能说这些大师们的观点是孰对孰错,人生观本来就应该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因此,为使读者尽量客观、公允地了解哲学大师,了解他们各种观点的原貌,我们在书中不作任何结论性的评述,而是由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
序 上篇 第一章 儒家:道德的教化 孔孟之道:“德”为做人、治国之本 1. 孔子:克己复礼,中庸处世 2. 孟子:人性本善,以德服人 3. 自强不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 董仲舒:独尊儒术,驯化百姓 1. 科考选官:四书五经,培养奴才 2. 三纲五常:只要义务,不要权利 伪善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1. 道德为宗教,百姓为教徒 2. 天理何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 普遍虚伪: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第二章 道家:自然的生活 老庄道学:远离世俗,守住自己 1. 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无烦恼 2. “复归于婴儿”:大成熟若天真 3. “万般神通皆小术,惟有空空是大道” 4. 看破生死: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 魏晋雅士:放浪纵欲皆处然 1. 鄙弃道德,做性情中人 2.“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 3. 及时行乐:“眼前的幸福最重要 4. 田园牧歌:管它贫富与贵贱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 1. “支配中国人思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 2. 养生有方:内体凡胎想“成仙” 第三章 法家:邪恶的遏止 …… 第四章 墨家:侠客的风范 第五章 佛教:空的觉悟 下篇 第六章 古希腊:理性的启蒙 第七章 中世纪:天国的梦想 第八章 文艺复兴:现世的享受 第九章 近代:自由的真谛 第十章 现代:人文的关怀 第十一章 当代:生存还是死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