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

  • 字数: 13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林毅夫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0-05-25
  • 商品条码: 978730113873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林毅夫的马歇尔讲座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方面去理解过去几十年中为世人所瞩目的亚洲之崛起,另一方面也对经济学家有关发展问题的标准化解释投以怀疑的眼光。西方经济学的教育背景加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切身感受既赋予了他对标准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怀疑视角,也使得他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巨大发展具有务实特色的方法细节有一个贴近的切身看法。
——〔美〕道格拉斯•诺斯,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一本重要的著作。其中有两个方面给我的印象很为深刻。林毅夫教授作为有着伟大见解的学者,经历并参与了中国——到目前为止优选且发展很为迅速的经济体的政策争论过程。他对转型经济体政策形成的细致见解使他的严谨理论分析为世人所熟知,并将增长与发展中的发展问题带回到人们视野的中心。其次,他对使经济体变化的禀赋结构与其变化的增长战略相一致或不一致的结果之分析可谓见解独到并且保证正确。这一分析建立在贸易理论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但将这些应用到增长战略和增长政策的动态分析中则是一项重要的成就。
——〔美〕迈克尔•斯宾塞,斯坦福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林毅夫的研究将经济理论、制度知识、量化数据以及对起始条件在决定不同经济发展方案成功与否上的重要性的肯定结合在一起。他很突出的贡献在于强调了不同的起点如何决定不同的很好政策,并由此解释了为什么休克疗法政策在早期的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没有能够成功,而中国渐进式的国有企业改革则取得了很好好的效果。林毅夫的观点虽然颇有争议性,但却很好具有启发意义。我强烈推荐林毅夫的这本见解深刻的研究著作,它透过经济分析的有力视角,对大量真实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进行了阐释。
——〔美〕加里•贝克尔,芝加哥大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发展与转型向人们提出了极其严酷的挑战。林毅夫,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他的大师级讲座集中,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提供了深入的看法,并依据他对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表现的直接经验,给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林毅夫的这部讲座集保证是一部力作。
——〔美〕贾格迪什•巴格沃蒂,哥伦比亚大学

林毅夫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处于中国政策争论的中心,他对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道路的经济学原理提供了精妙的阐释。他的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奇迹来说是一部推荐阅读著作。
——〔印〕迪帕克•拉尔,哥伦比亚大学
内容简介
林教授根据自己对中国改革发展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转型中国家改革发展成功与失败原因的认识与理解,在书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他强调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选择正确的战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企业自生能力”的概念,以此概念作为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来重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并探讨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何发挥正确作用,以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成功。
    书中包含的观点主要有:
    持续的技术升级是一国经济长期动态增长的很重要驱动力。
    思潮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实现动态增长的很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正确思潮的指导下,发展中国家将能够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动态增长与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政府是发展中国家很重要的制度。政府采纳的政策将会塑造经济中的其他制度和激励结构,并影响他们的质量。
    禀赋是一国技术选择和产业选择所面临的很重要的紧约束。
    比较优势不仅是贸易的很重要指导原则,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很重要指导原则。
    一个企业只有根据由经济体的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才会在竞争市场中具有自生能力。
    实用主义是推行经济转型的很重要的政策指导。
    个人和地方自发的创新式经济转型中帕累托改进措施的很重要源泉。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转型与分流
第二部分 探寻繁荣的根本且可变原因
第三部分 现代化的抱负与社会思潮
第四部分 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绩效
第五部分 自生能力与转型战略
第六部分 发展战略与发展和转型绩效:实证分析
第七部分 东亚经济体为什么如此特别?东亚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可以提供怎样的启迪?
第八部分 关于正确的发展和转型战略
附录一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经济制度
附录二 数据描述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