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招摇:另类人体宣言

招摇:另类人体宣言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 作者: 笠原美智子 著 何积德 译
  • 出版日期: 2004-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8035383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219
  • 出版年份: 2004
定价:¥3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女人的身体(色),男人的目光(淫)――公共视野里的“招摇”是两性世界浅薄的共谋,本书颠覆“招摇”的世俗理解,还原为女性对身体、对情色欲望、对自我精神空间的“主宰”。以日本和欧美摄影家的作品为对象,在世纪90年代、风靡日本的阐述性论著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笔者试图从女权主义和社会性别的视角来评述女性人体摄影。 前言:     本书收入的文章写作于1989年到1997年,内容是关于从“女性”视角创作的现代摄影以及对摄影史的重新阐释。其中有个别篇章真让人担心会不会变成明日黄花,但那终究好像是杞人忧天。这一点并不使人感到庆幸。社会性别的视角尚未在日本扎下根,我们周遭的现状也不曾发生值得称道的变化,以至于相距十年并无恍若隔世之感。     现代摄影和美术,常常反映着时代的“今天”。或者说,表现着比“今天”领先半步的未来。“女性”地位大为提高的现代社会,被称作女性时代已经很久了。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常会听到这样的反映:精神抖擞的惟有“女性”而已。这句话也许抓住了现代社会的一个侧面。在摄影领域里,专攻摄影的女性人数有时候的确要超出男性,也活跃着众多女性的作者、研究人员、评论家、记者、编辑和学艺人。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连下述论调也开始招摇过市了:用“女性”视角加以论述已属陈词滥调,反过来用“女性”视角束缚女性作者的手脚,难道不也是一种反向歧视吗?眼下,不是已进入超越于社会性别视角的话语时代了吗?     事情果真是如此吗?女性的视角是否在各个领域里扎下根,由此引起变革并促使文化和社会走向成熟,以至于不必特别在意“女性”视角了?     女性看起来精神抖擞,靠的是她们那种力图尽量改变什么也没变的现状的意志。就说“女性精神抖擞”,还是下决心反过来从其他角度来观视为好:她们简直就像搬进高层公寓的底层日本人,虽然被当作“名誉男性”受到追捧,但并没有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实际上,日本女性的现状慢说欧美,即便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是惨不忍睹的。拿法律原则来说,男女机会均等法根本就是有名无实,那些因不景气而难以找到工作的女学生将结婚视为一谋生手段,而且连夫妇分姓也至今不曾得到通过。这一切反映到文化上就可想而知了:无论街头巷尾还是传媒或美术馆,依然十年如一日地泛滥着从男性眼中见到的女性形象和裸体。     本书论述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崭露头角、进入90年代后仍一发不可收地展开蓬勃创作活动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受这股思潮裹挟而问世的作品。也许是难以在商业性画廊占一席之地的缘故吧,她们的作品极少在日本得到介绍和评论。即使介绍也是在有意无意间阉割对这些作品至关重要的灵魂――社会性别的视角,或是将其稀释得与众多平庸之论无异,或是烹调成能让株守传统价值观的人觉得美味可口。实际上,社会性别视角作为在论述现代摄影和美术时常被用到的诸如“他者”、“异文化”、“亚洲”、“多媒体”等的关键词之一,在某些领域正面临着被打入冷宫的危机。迫使一切领域和问题发生范式变换的社会性别视角,正在相形见绌地变成一个无关宏旨的问题。     考虑到这种现状,我的这本书也好,展览会也罢,只是类似于向无比庞大的权威宣战的堂吉诃德或游击战的东西。但这种游击战是不会偃旗息鼓的。因为她们的作品是并非他者的“我”的问题,也是尚未谋面的“您”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精神抖擞的女性和男性到处都有。在这些男女朋友的支持下,我愿不倦不懈、软硬兼施地奉献自己抖擞的精神。 -------------------------------------------------------------------------------- 作者简介: 笠原美智子 1957年生于日本长野县。明治学院大学社会学系毕业。曾在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完硕士课程(专攻摄影)。现为东京都摄影美术馆文艺部工作人员、东京造型大学非专职讲师。在东京都摄影美术馆参与策划的展览会,主要有《面对未知的自我--现代女性自拍像》展(1991)、《来自社会边缘的美国纪实摄影》(1991)、《会说话的风景》展(1993)、《社会性别--来自记忆的深渊》展(1996)、《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和他的朋友们》展(1997)等。主要译著有:乔治?莱温斯基《人体摄影史》(与伊藤俊治合译)日本PARCO出版社(1989)、约翰?巴杰尔《观察这一回事》(主编:饭泽耕太郎)白水社(1993)、罗伯特?索比艾泽克《照相机之眼》(主编:横江文宪;合译者:安田笃生)淡文社(1995)等。与人合作的论著有:《裘迪?戴特:专题作品集》讲谈社(1992)、《摄影家时代1--摄影家的诞生和19世纪摄影》(迪莫西?奥萨利凡)(编辑:大岛洋;与人合著)洋泉社(1993)、《摄影家时代2--被记录的都市和时代》(保罗?斯特兰德)(编辑:大岛洋;与人合著)洋泉社(1994)、《世界摄影家101人》(编辑:大岛洋;与多木浩二合著)新书馆(1997)、《美术与社会性别--不对称的视线》(漫谈石内都和神藏美子的作品)(编辑:千野香织、铃木杜几子、马m明子;与人合著)布流凯社(1997)等。
目录
片断: 招摇过市的裸体     向外国游客打听访日印象,他们会众口一词地称赞这个国家“既安全又干净。”寒喧完社交辞令,谈得稍微投机点的时候,他们准会向你打听:“赤身裸体的女性,怎么在大街上如此泛滥呢?”     明治文明开化初期来访的外国人,听说因不了解公共澡堂的文化,往往指责日本人下流淫乱。从这个仓促得出的结论中,不难解读西欧人对汉文化思想的嫌恶。但在90年代已过半的日本,他们这一番被认为从性观点来看要比日本先进(或许日本人是这么胡乱瞎猜)的观感却未必是无的放矢,简直有点儿让人无言以对了。     女性的裸体,确实在街头巷尾泛滥着。从都市的繁华街稍微拐入偏僻处,电话俱乐部、歌舞酒吧夜总会、约会俱乐部等性风俗店铺鳞次栉比,想方设法在兜售裸体。不用去闹市区,公用电话亭也贴满了用微笑将人诱往那类场所的女性半裸和全裸影像。就连单身女子的信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居然混进了介绍成人色情录像节目的函售广告单。看来,街头巷尾蔓延着的女性裸体,数量正呈逐年迅速增长的态势。     毋庸讳言,这种现象绝不仅仅限于性风俗产业。要张罗钉在墙上的美人照,完全不必购买《花花公子》和《披屋》之类的色情刊物,一般杂志也在竞相刊登“毛发裸体”照。沿街的书店门口,裸体写真集堆积如山。类似“毛发裸体”的日本自造英语瞧着就让人讨嫌,也不合乎逻辑,却若无其事地在社会上广泛通用并得以约定俗成。在电气列车上,男士们恬不知耻地展开了裸照比比皆是的体育报,女士们埋头只顾浏览充斥着性描写的妇女漫画刊物,而让少男少女看得如痴如醉的则是宣扬“洛丽塔情结”和美少年同性恋的漫画。在电视荧屏上,裸体镜头也是屡见不鲜的。半裸着身子的少女用双手遮掩酥胸,动辄仿佛害羞似的低垂下头,随口哼起了歌谣。――那就是清凉饮料广告片威风凛凛地在其中满天飞的世界。     这一股裸体洪水,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从国外来的游客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对这种状况一时间感到很不愉快。但只要完全浸泡到这股形象的洪水之中,日复一日地接受此类形象铺天盖地的轰炸,那么总有一天会习惯,不愉快的意识也会变得渐渐麻木起来的。这就是所谓见怪不怪了。前不久有一则报道称,美国的航空公司因大量散发刊载有较之日本普通周刊更露骨的裸照读物而引起舆论哗然,乘客的抗议声不绝于耳,最后只得取消将它们用作机上刊物的计划。读罢这样的新闻只会痛感:美国作为一个裸体先进国家,其所作所为是多么地伪善。一个现代人在日本降生以后,就会在日复一日的社会化过程中,简直像呼吸空气似的不知不觉地被烙刻下这样的形象,思想上受到的管束又十分宽松。也许,正是对此状况的放任自流,才造就了这个国家所特有的政治局面。     那么,被大量地不断再生产、不断消费掉的裸体形象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不管所摄人物有没有毛发,从色情图片到商业广告以至艺术作品中乍看以裸露方式的多样性夺人眼球,但细审之下则运用好像无所不包的表现手法一概翻来覆去的同样姿势、同样视线、同样表情、同样媚态。在这股以满足男性欲望为目的、一味用男性视线不断描绘女性裸体的形象洪水中,我们变得彻底地习以为常了,有时候甚至若无其事地忘了男性为男性而利用女性裸体的事实。但这个裸体磁场,不管是男是女,都对我们的人体观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由于这一深刻状态,     人体摄影史上空前崭新的裸体表现形态正在孕育之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