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给教育燃灯

给教育燃灯

  • 字数: 22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傅国涌 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231153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认真整理、研习民国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从中理出民国教育在中国的特定含义和目标所在,则这样的“整理国故”,便有了特别的意义。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百年寻梦”,“追寻传统”。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倏忽的思想光亮骤然汇聚,终使教育的天空闪耀璀璨。
回望民国教育,从具体的侧面,到整个教育观,可以看到整个民国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描写了民国人物是明清以来士人气质的遗音绝响。某些学校开一时之风气,仅仅是因为某个人而已,成其为万方来朝的求学圣地,是一种特例,而非一种制度性的、常规性的社会体制。如果是一种常规性的社会体制,那是可以持续、自成体系而不断被复制的。
    本书用20万字的篇幅介绍了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也援引众多教育家的箴言与笃行,让读者从理解近现代中国教育,这是珍贵的本土资料,给今天的教育可以提供重要的借鉴。作者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回望民国教育系列”之一,旨在介绍民国教育家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实验及对教育症结的探索,这还是国内第一次系统的研读、回望民国教育。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观,细致再现了民国教育思想的美丽景观,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民国教育的整体风貌,澄清我们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而且有助于我们思考许多当下教育的症结。
    回望民国教育系列:回望民国教育,从公民教育、性教育等具体的侧面到教育观,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教育家和一线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可以近距离靠近民国教育,真实地理解民国教育的来龙去脉。这些从《教育杂志》1909到1948年间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出的精华,无疑已成为珍贵的本土资源,足以为今天的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
作者简介
    傅国涌,历史学者,独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企业家的传统等。著有:《金庸传》《叶公超传》《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另一种读法》《文人的底气》《大商人:影响近代中国的实业家们》《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编有《过去的中学》《过去的小学》等。
目录
全国专家对于教育救国的信念
郭一岑 周予同 周宪文 蒋经三
吴俊升 郝耀东 陈礼江 何清儒
罗敦伟 郑鹤声 赵廷为 周鲠生
王造时 楼桐孙 马宗荣 赵演
范寿康 李蒸 程其保 杨端六
谢循初 宗秉新 胡庶华 陈东原
程天放 高践四 于卓 邵元冲
吴自强 崔载阳 汤茂如 倪尘因
张安国 方万邦
从智识阶级的剩余来分析现代中国教育杨人椴
教师的自救赵演
教育感言刘延陵
今日中国之教育周谷城
中国现代教育之症结胡稷成
中国学校教育之史的观察陶希圣
全人教育论发端刘薰宇
我的学校教育观刘薰宇
我的理想教育观沈仲九
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建设杜佐周
中国教育建设方针舒新城
中国教育之历史的使命周谷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