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

新闻传播学领域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可贵尝试!
  • 字数: 18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华出版
  • 作者: 刘滢 著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6628522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211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虚拟世界主义理论的视阈下,开展全媒体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研究,从“生产流程”、“话语体系”和“传播效果”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探索和分析。在生产流程方面,分广播模式、黏性模式和延展模式三个阶段阐释了全媒体新闻生产链的重构过程。在话语体系方面,提出“正金字塔”结构的、融通中外的全媒体新闻话语体系。在传播效果方面,尝试建立了适应全媒体新闻特点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指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媒体海外社会化媒体帐号的传播效果进行了抽样评估。
本书认为,优选传播活动应超越“吾牠关系”的对立冲突框架,跨越对外传播、靠前传播的藩篱,建立人类的优选关怀意识,未来新闻业努力的方向应是旨在推动跨文化沟通与优选治理的优选新闻。
作者简介
刘滢:北京外国语大学靠前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靠前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编辑。长期致力于靠前传播和新媒体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新媒体策略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部委课题,著有《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独立撰写或合作的论文曾两次获“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两次获“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很好论文奖,获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特等奖,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很好论文奖”。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三节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虚拟世界主义理论的内涵与应用
一、虚拟世界主义理论的溯源
二、虚拟世界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内涵
三、虚拟世界主义理论在传播学领域的应用
第二节全媒体新闻的研究现状
一、新闻生产研究
二、话语体系研究
三、传播效果研究
第三章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形成
第一节传统媒体的变革
一、国际视角
二、本土经验
第二节案例:新华社的社会化媒体新闻生产
一、产品运营
二、人力支撑
三、内容生产
四、市场推广
第三节本章小结:全媒体新闻生产流程的形成
一、广播模式下的新闻生产
二、黏性模式下的新闻生产1叭
三、延展模式下的新闻生产
第四章全媒体新闻话语体系的重构
第一节新闻话语的变迁与特征
一、不同媒介话语的杂糅
二、中外话语的融通
三、大众话语的吸纳
四、技术语言的运用
第二节案例:“月球车玉兔”全媒体报道
一、网络语言与对话式新闻
二、多媒体集成报道
三、日记体通稿
第三节本章小结:“正金字塔”信息层与“涟漪”效应
一、“正金字塔”结构的全媒体新闻话语体系
二、内外一体的“涟漪”效应
第五章全媒体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
第一节评估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
一、内容生成能力
二、传播延展能力
三、议题设置能力
第四节对七家中国媒体传播效果的抽样评估
一、评估对象
二、评估重点
三、评估发现
第五节本章小结:延展性与全媒体新闻传播效果
一、传播效果提升与评估重点变化
二、内容分发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虚拟世界主义、延展型媒体与全球新闻
一、生产流程:从封闭到开放
二、话语体系:从本土到世界
三、传播效果:从有限到延展
第二节社会化媒体时代全球传播的路径建议
一、超越“吾牠关系”的对立冲突框架,
二、推动全球沟通与治理
第三节本书的贡献、局限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名单
附录B“玉兔”日记:我的奔月之旅
附录C“玉兔”日记:我也遇到了一点问题
后记
摘要
序? 言
史安斌
青年学者刘滢副教授的《国际传播:全媒体生产链重构》一书如期付 梓,作为她曾经的导师,我感到由衷的欣慰。这本专著是在其博士论文的 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字句句皆凝结着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我能够作 为“第一读者”,行使“耳提面命”的导师之责,自然对这本书怀有难以 讳言的私淑之心。由于双方平时都深陷于各种繁杂事务,师生之间关于论 文写作的交流大多借助于本书所着力引介的“虚拟世界主义”的话语体系 和传播平台(主要是微信)来展开。今天再次浏览书稿,欣然作序,此情 此境远胜于14年前我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首部英文专著由美国一家主 流学术出版社推出时的兴奋和喜悦,切身体会到了古人所云“师不必贤于 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深意。
 抛开个人喜好的因素,这本专著确实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将西方 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的可贵尝试,也是清华国际新闻传播教学和科研 的重要成果。的5·17讲话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哲学社会 科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就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指 明了方向。同时,新闻传播学也是讲话中重点提及的“新兴学科、 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学科在中国获得了空前蓬勃的大发展。截 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681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7个专业布点达到1244个,在校本科生约23万人,占高校在校本科生人数的1.4%,就 业率达80%,从事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也超过5万人,在短 时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然而新闻传播学的“”带来了一个突出问题:西方中心的学 科本位与中国本土实践之间出现了不少“盲点”“ 断点”,甚至是“裂
缝”“ 断层”。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到底是亦步亦趋地以欧风美雨为马首是瞻,为西方中心的学科体系提供“中国案例”来佐证其普遍 性;还是像说的那样,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原则,构建具有中国特 色的新闻传播学?
从我个人的体会来看,如果选择前者,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在国内和 国际学术界的边缘地位难以改变,学术产出既触摸不到国家社会的主流脉 动,也进入不了国际学术界的主流。如果按照提出的思路,我们 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就能够抓住中国与世界重大变革中出现的“真问 题”,才能做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政治社会的 变革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进入国际学术界的主流。
2002年底,我放弃了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职,回国加盟刚成立 不久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冀望于将百年清华积淀的“中西融汇、 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改革和创新 当中。在领导、前辈和同事们十多年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跻身于全世界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之列,形成了清华国际新闻传播教学 和科研的特色:贯通中西、融汇古今、学术并重、与时俱进。这里所说的 “中西”“古今”和“学术”都是以中国特色的“外宣”事业和全球传播 的变局为参照系,所谓“中”与“西”指的是源自西方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论与中国本土实践,所谓“古”与“今”指的是全球新闻传播和中 国“外宣”事业的历史与现实,所谓“学”与“术”是指相关的人文与社 会科学理论和日新月异的媒体与传播模式、技术和策略。随着“全球、全 民、全媒”的传播变局业已成为一个无可否认和回避的现实,中国与世界的社会和媒体变革都进入到“攻坚”的阶段,清华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仍然 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中国与世 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信息舆论场有利于在 国际社会上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更加富有中 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由此,我国 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将变得更加紧密。有鉴于此,我国新闻工作者要 站在负责任大国的立场上,向世界传递延续和平与发展的愿望、维护国际 公平正义的决心,以及倡导世界多元、全球和谐、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理 念的努力。这需要新闻传播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学术支持。新闻传播 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按照提出 的“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原则来推动自身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本书的问世可谓适逢其时。作者从理论、实 践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对国际新闻传播进行了“再语境化”的反思和审视, 得出了一些富于启示意义的发现和结论。在理论层面,作者引入了当前国 际新闻传播研究中最为前沿的“虚拟世界主义”的理论框架,结合中国传 统的“天下”观、康德式的“世界主义”理论和当下“命运共同体”的主 流政治话语,为在“全球”范围内“全民”参与产制和扩散的“全媒体新 闻”这一当下媒介传播的“新常态”提供了理论层面的依据和支撑。
本书还对近十年来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中文和英文相关研究成果做了全 景式的总结和梳理,对中央主要外宣媒体引入“互联网思维”、拓展对外 传播的实践也做了以点带面的归纳和提炼,这对我国学界业界理解和把握 这一领域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是大有裨益的。
在实践层面,作者以“延展性”(spreadability)作为核心理念,从生 产流程、话语体系和传播效果三个层面对“全媒体新闻”演进的脉络、特 征和趋势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归纳和耙梳。此外,作者熟练运用话语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既体现了作者扎 实的学术功底,又为丰富和完善新闻传播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做出了可贵的 尝试。
作者先后在人大、清华两所各具特色的国内一流新闻传播学院接受了 严格的专业训练,又在业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参与了“国社” 推进海外社交媒体传播的规划与运营,还到位于《时报》广场(即坊间以 讹传讹的时代广场)边的CUNY(纽约城市大学)新闻学院等引领“新闻 创业”(entrepreneurial journalism)的顶级“脑库”访学深造,并与中科院 自动化所的研究团队展开跨学科对话与交流,成就了今天这本融汇中西、 术道并重的佳作。她的成长之路也为众多新闻传播学子——尤其是有志于 从事新闻传播教学与科研的博士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参照的镜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