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柴油机管理系统

柴油机管理系统

Bosch经典汽车书系第5版译出,柴油机管理系统大全,内容精深,不可错过
  • 字数: 763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德)康拉德·赖夫(Konrad Reif) 著;范明强 等 译 著
  • 出版日期: 2016-03-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246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由BOSCH经典的汽车图书Diselmotor-Management第5版翻译而来,译者浸淫内燃机行业50年,内容把握极为精当
内容简介
柴油机管理系统一书主要对柴油发动机的控制和调节进行描述。主要内容包括喷射技术、发动机控制、燃油供给、起动辅助、转速调节、减排和废气后处理。此外还对泵、喷油器、高压连接装置、控制器及传感器等部件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了解释。本书内容翔实,叙述精当,适合柴油机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还可供汽车专业、内燃机专业高校师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范明强,60年代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浸淫内燃机行业50年,退休前为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曾主持柴油机、汽油机整机设计,现为《国外内燃机》杂志特约撰稿人,为该杂志挑选并翻译MTZ(Springer旗下的内燃机技术杂志)文章。精于德语,精于内燃机技术。
目录
前言
译者的话
第1章柴油机的发展历史1
1.1鲁道夫·狄塞尔2
1.1.1新发动机的想法2
1.1.2柴油机专利2
1.1.3发动机的实现2
1.2第一台柴油机的混合气形成3
1.2.1压缩空气喷射3
1.2.2预燃室柴油机4
1.2.3直接喷射5
1.3第一台汽车柴油机的应用5
1.3.1载货车柴油机5
1.3.2轿车柴油机7
1.3.3其它使用范围8
1.4博世柴油喷射8
1.4.1博世进入柴油机技术领域8
1.4.2对喷油泵的要求9
1.4.3喷油泵的开发9
1.4.4达到批量生产水平的博世柴油机喷油泵10
1.4.5喷油器和喷油器体11
1.4.6喷油泵调速器12
1.4.7博世柴油喷射技术的推广12
第2章柴油机应用领域13
2.1性能标准13
2.2应用领域14
2.2.1固定式发动机14
2.2.2轿车和轻型货车14
2.2.3重型载货车15
2.2.4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16
2.2.5铁路机车16
2.2.6船舶16
2.2.7多种燃料发动机17
2.3发动机特性数据17
第3章柴油机基本原理19
3.1工作原理19
3.1.1四冲程工作过程19
3.1.2配气相位21
3.1.3压缩比22
3.2转矩和功率22
3.2.1转矩22
3.2.2功率24
3.3发动机效率24
3.3.1混合循环24
3.3.2实际循环的p—V图26
3.3.3效率26
3.4运行状态27
3.4.1起动27
3.4.2空载运转29
3.4.3怠速运转30
3.4.4全负荷运行30
3.4.5部分负荷运行30
3.4.6倒拖运行31
3.4.7稳态运行31
3.4.8非稳态运行31
3.4.9运行状态之间的过渡31
3.5运行条件32
3.5.1冒烟极限32
3.5.2燃烧压力极限32
3.5.3废气温度极限32
3.5.4转速极限33
3.5.5海拔极限和增压压力极限33
3.6燃油喷射系统34
3.7燃烧室35
3.7.1统一式燃烧室(直接喷射式燃烧室)35
3.7.2分隔式燃烧室(非直接喷射式燃烧室)36
3.7.3M燃烧过程38
3.8实际使用中的燃油耗38
3.8.1对降低燃油耗有利的因素38
3.8.2对降低燃油耗不利的因素39
第4章燃油40
4.1柴油40
4.1.1品质和特性参数40
4.1.2添加剂45
4.2代用燃料46
4.2.1生物柴油46
4.2.2菜籽油48
4.2.3生物烷烃49
4.2.4合成燃料49
第5章进气控制系统51
5.1概述51
5.2增压52
5.2.1充气系数53
5.2.2增压空气冷却53
5.2.3废气涡轮增压53
5.2.4多级增压59
5.2.5机械增压60
5.2.6动力学增压62
5.3涡流阀63
5.4发动机进气空气滤清器64
5.4.1空气滤清器的介质和结构64
5.4.2进气消声器65
5.4.3轿车空气滤清器65
5.4.4载货车空气滤清器67
第6章柴油喷射基本原理68
6.1混合气分布69
6.1.1过量空气系数λ69
6.1.2柴油机的λ值69
6.2喷射参数70
6.2.1喷油始点和供油始点70
6.2.2喷油量73
6.2.3喷油持续期73
6.2.4喷油规律75
6.2.5喷油压力78
6.3喷油器和喷油器体的技术要求80
6.3.1二次喷射80
6.3.2残余容积80
6.3.3喷射方向81
第7章柴油喷射系统概论82
7.1结构形式82
7.1.1直列式喷油泵82
7.1.2分配式喷油泵83
7.1.3单缸泵85
7.1.4泵喷嘴系统85
7.1.5单体泵系统86
7.1.6共轨系统86
7.2柴油喷射的发展历史87
第8章低压供油部分89
8.1概述91
8.2输油泵92
8.2.1电动燃油泵93
8.2.2齿轮输油泵95
8.2.3内齿轮泵96
8.2.4隔离滑片式输油泵96
8.2.5串联泵97
8.3燃油滤清器98
8.3.1柴油的滤清98
8.3.2任务和要求99
8.3.3结构形式100
8.3.4滤清介质101
8.3.5辅助功能101
8.3.6滤清效应102
8.4泵喷嘴系统中的回油和燃油分配103
8.4.1低压限压阀103
8.4.2电控单元冷却器103
8.4.3燃油冷却器103
8.4.4回油104
8.4.5燃油分配管105
8.4.6单独供油105
8.5燃油箱,燃油管和油箱安装单元105
8.5.1燃油箱105
8.5.2燃油管106
8.5.3油箱安装单元106
8.6直列式喷油泵的辅助阀106
8.6.1溢流阀107
8.6.2停车电磁阀107
8.6.3电液式停车装置108
8.720世纪20和30年代的飞机柴油机109
第9章直列式喷油泵系统概论111
9.1应用领域111
9.2结构形式112
9.2.1标准型直列式喷油泵112
9.2.2行程滑阀直列式喷油泵114
9.3系统配置114
9.4调节115
9.4.1机械调速器116
9.4.2供油提前器116
9.4.3电子调速器116
第10章直列式喷油泵的输油泵117
10.1应用117
10.2结构和工作原理118
10.2.1单作用式输油泵118
10.2.2双作用式输油泵120
10.3手动泵120
10.4粗滤器121
10.5自流式燃油箱运行121
第11章PE标准直列式喷油泵122
11.1发展历史及其创造的纪录122
11.2系统配置124
11.3安装和驱动125
11.4结构和工作原理125
11.4.1泵油元件的结构125
11.4.2泵油元件的工作原理(升程阶段顺序)127
11.4.3供油量调节129
11.4.4具有泄漏回油功能的泵油元件130
11.4.5泵油柱塞的结构方案131
11.4.6凸轮形状132
11.4.7出油阀132
11.5结构形式134
11.5.1M型喷油泵135
11.5.2A型喷油泵137
11.5.3MW型喷油泵138
11.5.4P型喷油泵139
11.5.5P10型喷油泵139
11.5.6P9型喷油泵142
11.5.7ZW型喷油泵142
11.5.8CW型喷油泵143
11.5.9用于特殊用途的直列式喷油泵144
11.6用于其它燃料的PE直列式喷油泵145
11.7直列式喷油泵的运行146
第12章直列式喷油泵调速器148
12.1调速器的发展历史148
12.2控制和调节150
12.3调速器的作用150
12.4相关术语的定义151
12.5调速率152
12.6调速器的任务154
12.6.1最高空转转速调节154
12.6.2中间转速调节155
12.6.3怠速转速调节155
12.6.4校正功能155
12.7调速器形式157
12.7.1机械调速器158
12.7.2供油提前器158
12.7.3电子调速器158
12.8调速器概论162
12.8.1调速器的命名162
12.8.2最高转速调速器163
12.8.3两极调速器163
12.8.4全程调速器165
12.8.5组合式调速器165
12.8.6机组调速器166
12.9供油提前器169
12.9.1任务169
12.9.2结构170
12.9.3工作原理170
12.9.4结构尺寸172
12.10电子调速器172
12.10.1结构和工作原理172
12.10.2升程滑阀调节机构173
第13章升程滑阀-直列式喷油泵175
13.1结构和工作原理176
13.1.1供油开始176
13.1.2供油终了177
13.2电子调节178
13.2.1喷油始点调节178
13.2.2喷油量调节179
第14章分配式喷油泵系统概论180
14.1应用范围180
14.2结构形式181
14.2.1喷油量控制方式181
14.2.2高压产生方式181
14.2.3调节方式181
14.3边棱控制系统182
14.3.1机械调节分配式喷油泵182
14.3.2电子调节分配式喷油泵183
14.4电磁阀控制系统185
14.4.1电控单元的配置185
14.4.2废气后处理186
14.4.3系统图186
第15章边棱控制分配式喷油泵189
15.1使用范围和安装190
15.2结构192
15.2.1低压部件192
15.2.2具有分配功能的高压泵192
15.2.3调节装置192
15.2.4液力式供油提前器193
15.2.5力的传递和调节杆193
15.2.6燃油供应194
15.3低压部分195
15.3.1滑片式输油泵195
15.3.2压力调节阀198
15.3.3溢流节流阀199
15.4具有分配功能的高压泵的结构199
15.4.1分配柱塞的驱动200
15.4.2分配头202
15.4.3燃油计量203
15.4.4预充油槽205
15.4.5出油阀206
15.5非道路运输用途208
15.61972年的柴油机记录209
第16章分配式喷油泵的附加装置211
16.1概述211
16.2调速器213
16.2.1任务213
16.2.2调速精度214
16.2.3结构214
16.2.4全程调速器214
16.2.5两极调速器219
16.2.6部分负荷调速器221
16.3供油提前器221
16.3.1任务221
16.3.2结构222
16.3.3工作原理223
16.4机械式辅助装置225
16.4.1用途225
16.4.2供油量校正装置225
16.4.3增压压力补偿装置229
16.4.4大气压力补偿装置232
16.4.5供油始点负荷提前器233
16.4.6冷起动补偿装置235
16.4.7柔和运转装置238
16.5负荷信息239
16.5.1负荷开关239
16.5.2电位器240
16.6供油信号传感器240
16.6.1用途240
16.6.2结构和工作原理241
16.7断油装置241
16.7.1电磁断油阀242
16.7.2机械式断油装置242
16.7.3电子调节装置242
16.8柴油机电子控制装置243
16.8.1供油量电磁调节机构243
16.8.2供油始点调节电磁阀244
16.9柴油机防盗保护装置245
16.10柴油机上的测量参数246
第17章电磁阀控制分配式喷油泵248
17.1应用范围248
17.2结构形式250
17.3安装和驱动250
17.4结构和工作原理251
17.4.1结构组成251
17.4.2燃油供应253
17.5低压部分253
17.5.1滑片式输油泵254
17.5.2调压阀255
17.5.3溢流节流阀255
17.6轴向柱塞分配式喷油泵的高压部分256
17.6.1结构和工作原理256
17.6.2供油阶段258
17.7径向柱塞分配式喷油泵的高压部分260
17.7.1结构260
17.7.2供油阶段(工作原理)263
17.8出油阀265
17.8.1整体式回油节流阀265
17.8.2分离式回油节流阀266
17.9高压电磁阀266
17.9.1结构和工作原理266
17.9.2电磁阀的控制267
17.10供油提前器268
17.10.1任务268
17.10.2概念269
17.10.3结构和工作原理270
17.10.4供油提前器电磁阀273
17.10.5IWZ系统及其转角传感器274
17.10.6供油始点调节275
17.11电控单元276
17.11.1要求276
17.11.2双电控单元方案277
17.11.3安装在喷油泵上的整体式发动机电控单元277
17.12总结277
17.131998年的柴油机记录278
17.14微力学279
第18章单缸喷油系统概论281
18.1PF单缸泵282
18.1.1应用282
18.1.2结构和工作原理282
18.1.3调节282
18.1.4燃油供应283
18.1.5在共轨系统中的应用283
18.1.6使用重油283
18.2泵喷嘴系统和单体泵系统283
18.2.1应用领域283
18.2.2结构284
18.3轿车泵喷嘴系统概论285
18.4载货车泵喷嘴和单体泵系统概论287
第19章PF单缸泵289
19.1结构和工作原理289
19.2结构尺寸291
19.2.1单缸功率50kW以下柴油机用小型单缸泵291
19.2.2单缸功率50kW以上柴油机用大型单缸泵292
第20章泵喷嘴系统294
20.1安装和驱动294
20.2结构295
20.3轿车泵喷嘴的工作原理299
20.3.1预喷射299
20.3.2主喷射299
20.3.3喷油器针阀阻尼器301
20.3.4泵喷嘴安全性303
20.4载货车泵喷嘴的工作原理303
20.5高压电磁阀305
20.5.1结构305
20.5.2工作原理306
20.6柴油机喷油系统发展历史307
第21章单体泵系统309
21.1安装和驱动309
21.2结构311
21.3电流控制式喷油规律造型311
21.4柴油机喷油系统技术难度312
第22章共轨喷油系统概论314
22.1应用范围314
22.2结构314
22.3工作原理316
22.3.1燃油压力的产生317
22.3.2燃油压力的调节317
22.3.3燃油的喷射318
22.3.4液压工作能力的潜力318
22.3.5控制和调节318
22.3.6电控单元的配置319
22.3.7喷油器油量补偿319
22.4轿车共轨喷油系统321
22.4.1燃油供应321
22.4.2高压调节322
22.4.3轿车共轨喷油系统的组成323
22.5载货车共轨喷油系统325
22.5.1燃油供应325
22.5.2载货车共轨喷油系统的组成325
22.6柴油机在欧洲畅销328
第23章共轨喷油系统高压部件329
23.1概述329
23.1.1共轨喷油系统技术规格概要330
23.1.2清洁度要求330
23.2喷油器332
23.2.1电磁阀式喷油器332
23.2.2压电直接控制式喷油器338
23.2.3压电效应343
23.3高压燃油泵344
23.3.1要求和结构344
23.3.2CP1径向柱塞泵345
23.3.3CP1H径向柱塞泵347
23.3.4CP3径向柱塞泵348
23.3.5CP4径向柱塞泵349
23.3.6CPN2径向柱塞泵353
23.4共轨(高压存储器)354
23.4.1结构354
23.4.2应用354
23.5高压传感器355
23.5.1应用355
23.5.2结构和工作原理356
23.6压力调压阀357
23.6.1任务357
23.6.2结构357
23.6.3工作模式357
23.6.4结构形式358
23.7限压阀358
23.7.1任务358
23.7.2结构和工作原理358
第24章喷油器360
24.1概述360
24.2柴油喷射技术的难度361
24.3轴针式喷油器362
24.3.1应用362
24.3.2结构和工作原理362
24.3.3结构形式363
24.3.4热保护365
24.4孔式喷油器365
24.4.1应用365
24.4.2结构365
24.4.3分类367
24.4.4热保护369
24.4.5对废气排放的影响369
24.4.6喷束形状370
24.5喷油器的进一步开发370
24.6柴油喷射技术的精密性372
第25章喷油器体374
25.1概述374
25.2标准喷油器体376
25.2.1应用和结构376
25.2.2工作原理377
25.3阶梯式喷油器体378
25.4双弹簧喷油器体379
25.4.1应用379
25.4.2结构和工作原理379
25.5带有针阀运动传感器的喷油器体381
25.5.1应用381
25.5.2结构和工作原理381
第26章高压连接383
26.1高压接头383
26.1.1带锁紧螺母的密封圆锥头383
26.1.2进油管接头383
26.1.3进油横杆384
26.2高压油管385
26.3高压燃油系统中的穴蚀386
第27章起动辅助系统389
27.1概述389
27.1.1用于轿车和轻型载货车的预热系统389
27.1.2技术要求390
27.2预热系统391
27.2.1预热阶段391
27.2.2传统的预热系统391
27.2.3低电压预热系统392
27.2.4高速金属预热塞394
27.2.5快速预热塞394
27.2.6降低低压缩比柴油机的排放395
27.2.7预热时间控制器395
第28章降低机内原始排放397
28.1燃烧过程398
28.1.1喷油系统399
28.1.2进气系统399
28.1.3燃烧温度400
28.2影响有害物排放的其它因素401
28.2.1转速401
28.2.2转矩401
28.2.3燃油401
28.2.4燃油耗402
28.3均质燃烧过程的开发402
28.4柴油机喷射403
28.4.1混合气分配404
28.4.2喷油始点和供油始点405
28.4.3喷油量408
28.4.4喷油持续期408
28.4.5喷油规律409
28.4.6喷油压力414
28.4.7喷油器和喷油器体的技术要求415
28.5废气再循环416
28.5.1原理416
28.5.2高压EGR417
28.5.3低压EGR418
28.5.4废气冷却419
28.5.5展望419
28.6曲轴箱通风420
28.6.1曲轴箱漏气420
28.6.2曲轴箱通风系统421
第29章废气后处理422
29.1吸附式NOx催化转化器423
29.1.1NOx的吸附424
29.1.2NOx的析出和转化424
29.1.3脱硫425
29.2氮氧化物的选择催化还原426
29.2.1概述426
29.2.2化学反应427
29.2.3计量策略428
29.3柴油机颗粒捕集器431
29.3.1封闭式颗粒捕集器431
29.3.2开放式颗粒捕集器432
29.3.3再生432
29.3.4系统配置434
29.3.5电控单元的功能436
29.3.6提高废气温度的发动机措施437
29.4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439
29.4.1功能439
29.4.2结构440
29.4.3运行条件441
第30章柴油机电子控制442
30.1系统概述442
30.1.1要求442
30.1.2工作原理443
30.1.3系统组成部分443
30.1.4电子学的概念444
30.2直列式喷油泵446
30.3边棱控制的轴向柱塞分配式喷油泵447
30.4电磁阀控制的轴向和径向柱塞分配式喷油泵448
30.5用于轿车的泵喷嘴449
30.6用于载货车的UIS和UPS450
30.7用于轿车的共轨喷油系统451
30.8用于载货车的共轨喷油系统452
30.9数据处理453
30.10喷油调节454
30.10.1起动油量456
30.10.2行驶运行457
30.10.3怠速运转调节457
30.10.4极限转速调节(断油调节)457
30.10.5中间转速调节458
30.10.6行驶速度调节458
30.10.7行驶速度限制458
30.10.8主动转速波动阻尼459
30.10.9运转平稳性调节/喷油量补偿调节459
30.10.10极限油量460
30.10.11发动机制动器功能460
30.10.12海拔修正461
30.10.13气缸切断461
30.10.14喷油器喷油量补偿461
30.10.15零油量标定461
30.10.16喷油量平均值自适应462
30.10.17压力波修正462
30.10.18喷油始点调节462
30.10.19停机465
30.11附加的特殊匹配466
30.11.1运行记录仪466
30.11.2用于竞赛载货车的特殊用途466
30.11.3非道路车辆匹配466
30.11.4竞赛载货车466
30.12轿车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λ调节467
30.12.1应用467
30.12.2基本功能467
30.12.3基于λ调节的废气再循环469
30.12.4全负荷烟度限制470
30.12.5非正常燃烧的识别471
30.12.6调节的影响471
30.12.7调节和控制471
30.13转矩导向的EDC系统472
30.13.1发动机特性参数473
30.13.2转矩控制473
30.13.3发动机控制流程474
30.14执行器的调节和控制476
30.14.1冷却液的附加加热476
30.14.2进气道调节476
30.14.3增压压力调节477
30.14.4风扇控制477
30.14.5废气再循环477
30.15备用功能477
30.16与其它系统的数据交换478
30.16.1燃油耗信号478
30.16.2起动机控制478
30.16.3预热时间控制器478
30.16.4电子防盗锁478
30.16.5外部转矩干预479
30.16.6发电机控制479
30.16.7空调装置480
30.17与CAN总线的串行数据传输480
30.17.1在轿车上的应用范围480
30.17.2数据总线的配置481
30.17.3与内容相关的选址481
30.17.4总线的分配482
30.17.5信息格式483
30.17.6干扰识别484
30.17.7标准化484
30.18轿车柴油机的标定485
30.18.1标定范围485
30.18.2与不同环境影响的匹配487
30.18.3其它方面的匹配487
30.18.4标定实例488
30.19载货车柴油机的标定489
30.19.1优化目标489
30.19.2标定范围490
30.19.3标定实例492
30.20发动机试验台架494
30.21标定工具495
第31章电控单元499
31.1使用条件499
31.2结构499
31.3数据处理500
31.3.1输入信号500
31.3.2信号准备501
31.3.3信号处理501
31.3.4输出信号503
31.3.5电控单元内的通信504
31.3.6EOL编程504
31.4对电控单元提出的要求505
第32章传感器507
32.1在汽车上的应用507
32.2温度传感器508
32.2.1应用508
32.2.2结构和工作原理509
32.3微电子-机械式压力传感器509
32.3.1应用509
32.3.2基准真空度空间位于罩盖内的结构形式510
32.3.3基准真空度空间位于空穴内的结构形式511
32.4高压传感器513
32.4.1应用513
32.4.2结构和工作原理513
32.5电感式发动机转速传感器514
32.5.1应用514
32.5.2结构和工作原理514
32.6转速传感器和增量转角传感器515
32.6.1应用515
32.6.2结构和工作原理516
32.7霍尔相位传感器517
32.7.1应用517
32.7.2结构和工作原理517
32.8加速踏板传感器519
32.8.1应用519
32.8.2结构和工作原理519
32.9HFM5型热膜式进气质量流量计522
32.9.1应用522
32.9.2结构522
32.9.3工作原理523
32.10LSU4型平板宽带氧传感器524
32.10.1应用524
32.10.2结构525
32.10.3工作原理526
32.11半差动短路环传感器526
32.11.1应用526
32.11.2结构和工作原理527
32.12燃油箱油位传感器528
32.12.1应用528
32.12.2结构528
32.12.3工作原理529
第33章诊断530
33.1汽车行驶中的监测(OBD车载诊断)530
33.1.1概述530
33.1.2输入信号的监测531
33.1.3输出信号的监测532
33.1.4电控单元内部功能的监测532
33.1.5电控单元通信的监测532
33.1.6故障处理532
33.2用于轿车和轻型载货车的OBD系统533
33.2.1法规533
33.2.2对OBD系统的要求535
33.2.3功能要求537
33.2.4OBD功能539
33.3用于重型载货车的OBD系统542
33.3.1法规542
33.3.2用于3.5t以上载货车和公共汽车的EOBD542
33.3.3用于6.35t以上重型载货车的CARB-OBD542
33.4全球售后服务543
第34章维修技术545
34.1维修车间业务545
34.1.1发展趋势545
34.1.2作用和效果545
34.1.3维修车间作业流程546
34.1.4电子维修信息547
34.1.5汽车系统分析548
34.1.6检测手段548
34.1.7维修车间流程实例549
34.2维修车间内的诊断549
34.2.1进行故障查找550
34.2.2离车检测仪器552
34.3检测和试验仪器552
34.4喷油泵试验台554
34.5直列式喷油泵的校验556
34.5.1在试验台上的调整工作556
34.5.2在发动机上的调整工作557
34.5.3排除气泡560
34.5.4润滑560
34.6边棱控制分配式喷油泵的校验561
34.6.1试验台测试561
34.6.2供油始点的动态测定564
34.6.3供油始点的调整565
34.6.4怠速转速测量565
34.7喷油器的校验565
34.7.1喷油器校验台566
34.7.2校验方法566ⅩⅦ第35章废气排放568
35.1概述568
35.1.1可燃混合气的燃烧568
35.1.2曲轴箱通风568
35.1.3燃油蒸发568
35.2废气主要成分569
35.2.1水(H2O)569
35.2.2二氧化碳(CO2)569
35.2.3氮(N2)569
35.3附加成分(有害物质)569
35.3.1一氧化碳(CO)570
35.3.2碳氢化合物(HC)571
35.3.3氮氧化物(NOx)571
35.3.4二氧化硫(SO2)571
35.3.5固体物质(颗粒)572
35.4温室效应572
第36章废气排放法规573
36.1概述573
36.1.1分类574
36.1.2测试方法574
36.2CARB法规(轿车/轻型载货车)575
36.2.1分阶段实施575
36.2.2限值576
36.2.3废气等级576
36.2.4耐久性577
36.2.5公司平均值578
36.2.6公司平均燃油耗578
36.2.7零排放汽车579
36.2.8厂外监测579
36.3EPA法规(轿车/轻型载货车)580
36.3.1限值580
36.3.2废气等级580
36.3.3分阶段实施581
36.3.4公司平均值581
36.3.5公司平均燃油耗582
36.3.6厂外监测582
36.4欧盟法规(轿车/轻型载货车)582
36.4.1限值583
36.4.2定型试验584
36.4.3CO2排放584
36.4.4厂外监测584
36.4.5定期废气排放检验585
36.5日本法规(轿车/轻型载货车)585
36.5.1限值585
36.5.2公司平均燃油耗586
36.6美国法规(重型载货车)586
36.6.1限值586
36.6.2许可公告587
36.6.3废气排放耐久性587
36.7欧盟法规(重型载货车)588
36.7.1限值588
36.7.2特别环保的汽车589
36.8日本法规(重型载货车)589
36.8.1限值589
36.8.2地方性法规590
36.9臭氧和烟雾590
36.10用于轿车和轻型载货车的美国试验循环591
36.10.1FTP-75测试循环591
36.10.2SFTP测试循环592
36.10.3测定公司平均燃油耗的测试循环593
36.11用于轿车和轻型载货车的欧洲试验循环593
36.12用于轿车和轻型载货车的日本试验循环594
36.13用于重型载货车的试验循环594
36.13.1欧洲595
36.13.2日本596
36.13.3美国596
第37章废气测量技术598
37.1用于车型认证的废气检验598
37.1.1试验装置598
37.1.2CVS稀释方法600
37.2废气测量设备601
37.2.1NDIR分析仪602
37.2.2化学发光分析仪603
37.2.3火焰离子分析仪603
37.2.4颗粒排放的测量603
37.3发动机开发中的废气测试604
37.3.1GC-FID和Cutter-FID604
37.3.2顺磁分析仪605
37.3.3浑浊度测量605
37.4废气检测(浑浊度测定)605
摘要
现在出版的这本《柴油机管理系统》包含了有关柴油机控制和调节方面的丰富内容,在这方面不仅喷射技术和发动机控制,而且燃油供应、起动辅助系统、转速调节、降低废气排放和废气后处理等也都是重要的课题,书中详细介绍了诸如高压燃油泵、喷油器、高压油管、电控单元和传感器等重要部件,并阐明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相互作用,其中不仅有传统的直列式和分配式喷油泵喷油系统,而且还详细介绍了现代共轨和泵喷嘴喷油系统,此外还阐述了废气排放法规、废气测量技术、诊断和维修技术等方面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这次新出版的第5版中,有关柴油机燃料的章节已更新,并补充了最新的内容,特别是关于代用燃料一节的内容已被大大扩展了。充量控制一章补充了双涡轮两级增压和HC收集器等方面的内容。低压供油部分一章也作了重大的修订,其中已补充了各种油泵形式、用于泵喷嘴系统的回油系统和燃油分配以及燃油箱总成等方面的内容。关于共轨系统、泵喷嘴系统和单体泵系统章节的内容也都已被更新。在废气后处理章节中已增加了有关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和颗粒捕集器方面的内容。 新版本内容的重点放在现代化系统上。为了详细探讨用于直列式和分配式喷油泵的机械和电子调速器,将同类丛书中“传统柴油喷射系统”方面的内容已移至本书中。此外,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本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从同一丛书中购买到被缩编的两本简装本,一是《柴油机管理系统概论》卷,其中简洁明了地阐明了柴油机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内容,二是《现代柴油机喷油系统》卷,则专门介绍了关于共轨、泵喷嘴和单体泵等喷油系统方面的内容。 目前本书主要面向发动机和汽车开发工程师、汽车技师和汽车技术人员以及汽车和发动机技术专业的大学生,但是也非常适合于汽车和配件工业的产品鉴定人员和专家以及电子工程师和软件开发人员阅读,以了解有关柴油机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知识。 这第5版若没有许多人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问世的。在本书完成的最后阶段,我要感谢工学博士SEngrlking教授和工学硕士AHorozovic女士与我所进行的专业讨论和给予的支持,此外我还要感谢所有的读者对于本书的修订所给予的宝贵指点。 康拉德·赖夫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弗里德烈斯哈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