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语篇语义框架研究

语篇语义框架研究

  • 字数: 36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高彦梅 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549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语篇语义框架研究》是对悉尼学派提出的语篇语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于语篇语义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内容简介
    《语篇语义框架研究》在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语篇语义研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框架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领域发展起来的框架分析方法,探讨语篇中语义框架结构的构成和实现方式。专著是对悉尼学派提出的语篇语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于语篇语义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对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高彦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语义学、评价理论、外语教育。主要著作有《功能词的多元语义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章语篇语义学理论发展概述/ 1.引言/ 2.西方语篇语义学研究溯源/ 2.120世纪60-70年代:连贯和衔接/ 2.220世纪80年代:语篇语法和语篇语义学/ 2.320世纪90年代:以功能和认知为基础的语篇语义学/ 2.4语篇语义学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 3.语篇语义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1从连贯到宏观结构/ 3.2从指称衔接到确认体系/ 3.3从词汇衔接到概念体系/ 3.4从连接到连接体系/ 3.5协商、评价和格律系统的发展/ 4.中国的语篇语义研究/ 4.1外语界的语篇语义研究/ 4.2汉语界对语篇语义的研究/ 5.语篇语义研究存在的问题/ 5.1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 5.2自下而上的语义发展/ 6.结语/ 第二章语篇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1.语篇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1.1作为线性材料的语篇/ 1.2作为完整语义单位的口语或书面语段落/ 1.3作为言语交流过程的产品/ 2.语篇的特性/ 2.1语篇是人类言语交流过程的产物/ 2.2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 2.3语篇可以具有多种实现方式/ 3.语篇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4.语篇语义研究方法/ 4.1 基于框架的语篇语义分析方法/ 4.1.1框架概念的演进/ 4.1.2语篇语义研究中的框架/ 4.1.3构建语篇语义框架/ 4.2语篇语义结构/ 5.结语 / 第二部分语篇语义框架研究 第三章语篇中的指称框架/ 1.引言/ 2.参与者的引入/ 2.1人物的引入/ 2.2事物的引入/ 3.指称框架的构建资源/ 3.1人物框架的构建资源/ 3.1.1名字对人物的确认 / 3.1.2名词所有格/ 3.1.3代词照应形式的使用/ 3.1.4比较指称/ 3.1.5限定性表达/ 3.2事物框架的构建资源/ 3.2.1语境指称/ 3.2.2框架指称/ 3.2.3邻近/ 3.2.4语篇指称/ 4.语篇中的人物框架/ 4.1玛格丽特的主体框架/ 4.2奥斯卡的主体框架/ 4.3多人框架的构建/ 4.4主要参与者的整体框架/ 5.框架元素的出现条件/ 6.结语/ 第四章 语篇中的事件框架/ 1.引言/ 2.事件类型/ 2.1什么是事件?/ 2.2事件类型/ 3.语篇中的微型事件/ 3.1物质事件 / 3.2心理事件/ 3.3关系事件/ 3.3.1属性特征/ 3.3.2身份/ 3.3.3类别/ 3.4言语事件/ 3.5行为事件/ 3.6存在事件/ 4.事件序列/ 4.1微型事件序列/ 4.1.1时间关系/ 4.1.2空间关系/ 4.1.3联合关系/ 4.1.4选择关系/ 4.1.5起因—条件/ 4.1.6解释/ 4.1.7例证/ 4.1.8投射/ 4.1.9省略和替代/ 4.1.10关系并存/ 4.2事件链/ 5.事件阶段/ 6.语篇中的事件框架/ 6.1事件结构/ 6.1.1核心事件/ 6.1.2对比事件/ 6.2双人感应框架/ 6.3评论框架/ 7.语篇的宏观事件结构/ 8.结语/ 第五章语篇中的评价框架/ 1.引言/ 2.语篇中的评价类型/ 2.1情感/ 2.2判断/ 2.3鉴赏/ 2.4情感、判断、鉴赏之间的界限/ 3.评价的加强与减弱/ 3.1语势/ 3.2聚焦/ 4.语篇中的评价结构/ 4.1态度韵律/ 4.2态度分布/ 4.3评价结构/ 5.结语/ 第六章语篇中的立场框架/ 1.引言/ 2.立场的特性/ 2.1主体性/ 2.2对话性/ 2.3主体间性/ 2.4社会性/ 3.语篇中的立场类型/ 3.1认识立场/ 3.2义务立场/ 3.3态度立场/ 3.4言语风格/ 4.立场归属/ 4.1主体立场/ 4.2主体间立场/ 4.2.1多声/ 4.2.2对话压缩/ 4.2.3对话扩展/ 4.2.4读者指称/ 4.2.5个性化旁白/ 4.2.6指令语/ 4.2.7问题/ 5.立场分布和立场结构/ 5.1微观立场分布/ 5.2立场结构/ 6.结语/ 第七章语篇中的关系框架/ 1.引言/ 2.语篇中的各种关系/ 3.语篇中的微观关系/ 3.1详述关系/ 3.2时间关系/ 3.3添加关系/ 3.4背景关系/ 3.5比较关系/ 3.6因果关系/ 3.7条件关系/ 3.8微观关系的交叠/ 4.语篇中的宏观关系/ 4.1添加关系/ 4.2比较关系/ 4.3概括-详述关系/ 4.4总结/ 4.5宏观关系的交叠/ 5.实例分析——语篇中的关系网络/ 6.语篇中的关系结构/ 7.结语/ 第八章交流语篇的协商框架/ 1.引言/ 2.交流角色与言语功能/ 2.1选择交流角色/ 2.2言语功能/ 2.3话语目标/ 3.语气结构/ 4.构建语步和话轮/ 4.1话语分析单位/ 4.2语步的确定/ 4.3语步的标注/ 4.4话轮、语步的微观言语功能/ 4.4.1起始话轮的言语功能/ 4.4.2起始语步的言语功能/ 4.4.3回应话轮的言语功能/ 4.4.4回应语步的言语功能/ 5.对话的发展/ 5.1话轮内部的扩展/ 5.2话轮之间的扩展/ 6.协商框架/ 6.1交流结构与宏观言语功能/ 6.2访谈话语的必要成分/ 7.结语/ 第九章语篇中的信息框架/ 1.引言/ 2.小句的信息结构/ 2.1主位的功能类型/ 2.2主位的结构/ 2.3主位的特征/ 2.4小句的信息流/ 3.信息结构的扩展/ 3.1小句复合体/ 3.2阶段的信息结构/ 3.3主位推进模式/ 4.语篇宏观信息结构/ 4.1阶段以上的信息结构/ 4.2标记主位的语篇功能/ 4.3步骤内部的超主位延展/ 4.4宏观主位和宏观新信息/ 5.结语 / 第三部分语篇语义研究与语言教学 第十章语篇语义研究与语言教学/ 1.引言/ 2.语篇语义研究与写作教学/ 3.语篇语义研究与阅读教学/ 4.语篇语义研究与翻译理论和实践/ 5.语篇语义理论与口语教学/ 6.语篇语义理论与听力教学/ 7.语篇语义理论前景展望/ 7.1理论前景/ 7.2应用前景/ 8.结语/ 附录:语篇语义研究语料来源/ 参考文献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