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

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秦艳华,路英勇 著
  • 出版日期: 2013-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221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手机媒介文化研究是从媒介文化角度研究手机的一部理论专著。秦艳华、路英勇所著的《媒介与文化传播研究丛书: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除了把手机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外,还认为它具有与其他媒介相同的传播特征,影响和改变这社会传播文化的性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书以媒介文化研究视角,从手机媒介的基本特征、手机媒介环境、手机媒介传播的多元和丰富性、手机与其他媒介的融合、手机媒介的文化影响、手机受众、手机与媒介伦理的关系、手机媒介传播素养八大方面展开论述,充分阐释手机作为媒介所特有的文化张力。
内容简介
手机媒介文化研究是从媒介文化角度研究手机的一部理论专著。本书除了把手机定义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形式外,还认为它具有与其他媒介相同的传播特征,影响和改变这社会传播文化的性质,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本书以媒介文化研究视角,从手机媒介的基本特征、手机媒介环境、手机媒介传播的多元和丰富性、手机与其他媒介的融合、手机媒介的文化影响、手机受众、手机与媒介伦理的关系、手机媒介传播素养八大方面展开论述,充分阐释手机作为媒介所特有的文化张力。
作者简介
秦艳华,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著作主要有《现代出版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山东古代女杰》等,发表的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路英勇,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编审。现供职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著作、译著主要有《认同与互动——五四新文学出版研究》《恶灵》《五体不满足》等。
目录
引言 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
一、手机媒介与媒介融合
二、手机媒介与媒介互动
三、手机媒介与自媒体
第一章 手机的历史及其媒介功用
一、手机的诞生
二、手机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手机的媒介功用
第二章 媒介演进与手机媒介
一、技术与媒介
二、媒介演进的五个阶段
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 手机短信与信息传播
一、手机短信的诞生与发展
二、手机短信传播的特点
三、手机短信的传播形态
第四章 手机媒介的传播模式
一、传播关系多元化
二、传播层级消弭化
三、传播环境私密化
四、传播效果削减化
第五章 手机媒介与“把关人”缺失
一、从手机媒介的传播特性看“把关人”缺失
二、手机媒介“把关人”缺失的正面效应
三、手机媒介“把关人”缺失与传播伦理
第六章 手机媒介与传播学理论重构
一、关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二、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
三、关于“使用和满足理论”
第七章 手机媒介的传播主体
一、手机媒介传播主体的泛化
二、手机媒介与公民权利
三、手机媒介传播主体权利实现的前提和途径
第八章 手机媒介传播的价值生成
一、在与政治的关系中生成价值
二、在与法律的关系中生成价值
三、在与道德的关系中生成价值
四、在与经济的关系中生成价值
第九章 手机媒介与公民新闻
一、构建与大众媒体的共生状态
二、公民新闻的“蝴蝶效应”
三、公民新闻的“共鸣效应”
四、公民新闻的“溢散效应”
第十章 手机媒介与草根媒体
一、手机媒介与审美泛化
二、草根文化与草根媒体
三、手机媒介的草根品格
第十一章 手机媒介的泛娱乐化
一、手机媒介泛娱乐化的生成
二、手机媒介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三、手机媒介泛娱乐化的反思
第十二章 手机媒介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一、青少年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二、手机媒介对青少年不良影响的反思
三、培养青少年正确使用手机媒介
附录 近年来国内外手机媒体研究概述
一、手机媒体的特点
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
三、手机媒体的产业经营模式
四、手机媒体的管理机制
五、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探讨
六、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