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Preface??前言
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研究发现的涌现,拓宽了我们对变态心理学心理病理的认知视野,推动了各种理论的进步和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向学生们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授以大家关于心理病理学最详尽的解释和最前沿的研究观点。布彻-米内卡-霍利的组合十分独特,他们在心理病理学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在学习的过程中,本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对心理病理学的认识,这一点在同类书籍中堪称罕见。另外,作者们各种跨国的国际性工作不但为本书提供了很多跨文化的知识和内容,还为读者完整地呈现了有关心理病理学各方面的观点。
本书重点
在本书中,我们提到每一种障碍,都会从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介绍:①临床表现,在这部分我们会详细地描述该障碍的各种表现;②有可能的诱导因素;③治疗。我们会探究每种障碍的生物学、心理社会学(比如心理及人际关系)和社会文化学(文化和次文化带来的广义的社会环境影响)背景。总而言之,我们会努力为读者深入浅出而全面地介绍每一种异常行为发生的原因。
本书的每位作者既是科研技术人员,也是临床工作者,他们的研究背景和擅长的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本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向每一位读者传递一个信息:在理解异常行为时,既要从科学原则的角度出发,也要从患有这种心理障碍的患者和访客的实际角度出发。具体地说,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异常行为的详尽解释及其在当今社会所处的位置。我们会谈及所有重要的心理障碍,并为读者带来关于每一种心理障碍的最近研究进展报告。在每章中我们纳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因为每种障碍背后,都站着千千万万个患者,他们都是在生活中和你我有很多交集的普通人。
在阅读并利用本书学习时,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希望读者可以本着以下几个原则学习。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异常行为。要想全面分析人类的任何一个行为,都必须要涉及几个科学领域的概念和研究成果。最常涉及的领域有基因遗传、神经解剖、神经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当然还有心理学。因为我们相信以科学理解异常行为的要义在于理解科研精神和原则,所以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像一名科研学者一样思考。我们相信获得这种技能会使学生长期受益,不但在学习变态心理学的过程中,而且在未来的任何研究领域都能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进行研究。
解放思想。科学是积累的结果,同时也是创新的产物。新知识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科学是不断演进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身为学者的我们,必当解放思想来接纳新的理论,尤其是它们与我们 “已知”的知识相悖的时候。当然,这也不代表盲从一切新的观点和言论,而是敞开胸怀,去拥抱那些有可靠研究数据支持的新理论。观念闭塞、守旧不前的学者并不是真正的学者。
尊重每个人的尊严、正义之心和成长的潜力。为了向读者提供最全面、完整的观点,我们不仅从临床心理学家和其他心理健康从业人士的角度来探讨各种异常行为的适应不良模型,也会从患者以及他们周围的亲人、朋友的角度来描述这些异常行为。过去,很多心理障碍曾被冠以含义非常消极的名称,但这并不是我们想要分享的,更不是我们的观点。在对变态心理理解越来越多的今天,那些曾经令我们感到绝望的案例闪现出了新的曙光。新的科研成果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帮助这些患者的方案和方法。总而言之,我们对变态心理学目前的状态和未来都非常乐观。
创新
本书带来的观点十分前沿。本书以吸引新生代学生为目的,经过了重新设计,格式上更为鲜明易懂,添加了很多新的照片和图表。本版还更新了案例分析、未解决的问题和特色专栏。正如不断更新的变态心理学,我们的参考文献也新增了数百篇。过时的资料已经替换,加入了最新的科研发现,新增的概念也已经列入书中。第2版中加入了有关异常行为的影响最新、最深入的生物学信息,同时也完整保留了异常行为传统的生物-心理-社会学观点。
熟悉本书的读者应该发现了本版的一个重大改变。修改后的第4章强调压力在生理和心理障碍中扮演的角色。这章内容由第1版中两个不同的章节融合而来。重新编辑而成的第4章,聚焦在解释压力以及压力是如何对我们的身心造成影响的。这一改变也反映了身心不能分开理解的理念。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教科书也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及时的调整。我们相信第4章的内容一定会令读者产生共鸣,因为我们任何人都曾经感受过或正在经历着或轻或重的压力。通过阐述压力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带领读者更好地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也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
特色及教学
本书以大量的研究作为基础集合而成,并且加入了大量寓教于乐的特色内容,运用了有助于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
特色
特色专栏 本书加入了“研究进展”“观念进展”“实践进展”和“大千世界”4个比较有特色的栏目,针对某个兴趣点,从实验研究的实践应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到最新的研究方法、技巧和成果都网罗其中。本版引入了数个全新的议题,比如第2章中的“观念进展”栏目,我们讨论了人们对“先天和后天”的误解。在第10章加入了新的“大千世界”栏目,讨论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生酗酒问题。
未解决的问题 部分章节在结尾加入了“未解决的问题”,用来讨论在该章节主题心理障碍的已知和未知。在这里,我们放眼未来,一起探索该领域的前景。本版新加入了与进食障碍的诊断标准相关问题的讨论,还重点讨论了关于创伤性事件定义的争议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教学
案例讨论 许多案例分析贯穿本书的始终。有些是简略的摘要,有些是深入的分析。这些案例中谈到的各种心理障碍贴近生活,它们也提醒着读者:变态心理可能会影响我们每一个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任何人,都有着超乎想象的相似之处。
DSM-Ⅳ-TR专栏 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对每个障碍的核心诊断标准在本书中与各章主题相应出现。版面形式简明易懂,是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各种心理障碍。
每章总结 每章的结尾都有精略总结本章重点内容的总结。总结的形式使用了项目列表形式而不是段落形式呈现,使重点信息更突出也更容易扫描。
致谢
我们要着重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沙朗·盖尔瑞和帕米拉·巴特。在编辑本书时,他们及时、有效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意见和建议,感谢利安·多赫提编辑,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指导和支持,还要谢谢丽思·纳坡里塔诺和埃里克·阿里玛为本书进行的营销。
本书的创作耗时一年多,这段时间里每位参与其中的作者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却可能因此被忽视。虽然我们在致谢词中的只言片语无法弥补给他们带来的不便和困扰,但还是要在此对他们表达我们的谢意和歉意。詹姆斯·布彻想要感谢他的爱人卡洛琳 L. 威廉姆斯,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赫里·布彻、雪莉·布彻和杰·布彻。苏珊·米内卡想感谢她的研究生和朋友们,他们在这部作品的出版过程中都给予了她支持和耐心。吉尔·霍利想感谢开普·舒尔给她的无尽的爱、支持与理解;她还想感谢瑞贝卡·斯坦伯格对书中很多关键章节提出的见解和建议。
以下学者为本书的各个章节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这本书:
Mary Anne Bush, Nazareth College; Glenn Callaghan,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Nick Greco, College of Lake County; Jacqueline Hess, University of Indianapolis; Mark McKellop, Juniata College; Jill Norvilitis, Buffalo State College; Sandra Sego,American International College; Tes Tuason, 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
我们同时希望感谢对上一版本的《变态心理学》做出杰出贡献的下列学者:
Angela Bragg, Mount Hood Community College; Greg Carey, University of Colorado; Louis Castongua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ianne Chamble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ee Anna Clark, The University of Iowa; Barbara Cornblatt;William Paul Deal, 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 Raymond L. Eastman,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John F. Edens,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Colleen Ehrnstrom,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William Fals-Stewar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John P. Forsyth,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Albany; Louis R. Franzini,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David H. Gleaves, Texas A & M University; Michael Gre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teven Hayne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Kathi Heffner, Ohio University; Daniel Holland, University of Arkansas at Little Rock; Steven Hollon, Vanderbilt University; Joanne Hoven Stoh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Robert Howland,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 Jean W. Hunt, Cumberland College; Alexandrea Hye-Young Park, Virginia Tech; William G. Iacono,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Erick Janssen, Indiana University; Sheri Johnson, University of Miami; Alan Kazdin, Yale University; Carolin Keutzer, University of Oregon; John F. Kihlstro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Gerald Koocher, Simmons College; David Kosson, Chicago Medical School; Brett Litz, Boston University; Brendan Maher, Harvard University; Richard McNally, Harvard University; Edwin Megarge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illiam Miller,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Robin Morgan, Indiana University Southeast; Matthew Nock, Harvard University; Chris Patrick,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arcus Patterso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Walter Penk, Memorial Veterans Hospital, Bedford, MA; Diego Pizzagalli,Harvard University; Andy Pomerantz,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Edwardsville; Harvey Richman, Columbus State University; Barry J. Ries,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Lizabeth Roemer,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t Boston; Rick Seime,Mayo Clinic; Frances Sess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bington; Brad Schmidt, Ohio State University; Kandy Stahl,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Stephanie Stein, Central Washington University; Eric Stic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Marcus Tye,Dowling College;Michael E.Walker,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 Clifton Watkins,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Nathan Weed,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and Kenneth J. Zucker,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 Ontario, Can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