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视觉重构

视觉重构

  • 字数: 264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刘派 著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4462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人类已经全面步入视觉时代, 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来袭,人类观看 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依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手段而引领的“视觉重构”理念正被 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基于“视觉重构”理念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研究, 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 本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借鉴作用;对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与高校艺术设 计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内容简介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多样化,人类已经全面步入视觉时代, 正如海德格尔所预言的那样:“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面对视觉文化的全面来袭,人类观看 世界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依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手段而引领的“视觉重构”理念正被 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领域。基于“视觉重构”理念的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研究, 正是本书探讨的核心。 本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对文化遗产数字化 保护的研究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借鉴作用;对从事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人员与高校艺术设 计类相关专业师生的学习、研究与创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简介
刘派,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领域:艺术与科学理论研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交互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2004-201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信息设计专业,先后获得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学位。
曾获得“清华大学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很好毕业生”“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清华大学很好毕业论文”等荣誉。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中子课题《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的研究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的研究;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立体视觉产业基地》――视觉影像科学馆的设计策划,《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整体设计、北京08奥运数字博物馆设计,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走进清华)数字博物馆等多项重点设计项目实践,担任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清华大学科技发展方阵手持物图案《笑脸》和《分子链》主创设计,在靠前会议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第1章前言
1.1研究内容及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法
1.4本书框架
第2章“视觉重构”的理论内涵
2.1何为“视觉重构”
2.2视觉重构的社会文化基础――视觉文化
2.3视觉重构的科学技术基础
2.4视觉重构理念带来的新机遇
第3章遗产的回望与诠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
3.1无法永存与再生的文化遗产
3.2文化的重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含义与层次
3.3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重构及其应用概述
3.4以设计学视角为导向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
第4章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实践研究
4.1叙事的重构与交互式演绎――交互娱乐设计作品《老鼠嫁女》
4.2信息的组织与表达――北京城历史变迁的数字化表现
4.3空间的重构与再现――敦煌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虚拟呈现
第5章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成果的传播
5.1体验型博物馆的传播
5.2巡回展览的推广
5.3互联网平台的传播
5.4移动终端与互联网整合的移动导览型传播
第6章文化遗产之于人心的重构――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精髓
6.1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文化内涵与特征
6.2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的设计原则归纳
第7章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中的新技术可能
7.1自由灵活的手势交互
7.2可穿戴式交互设备――谷歌眼镜
7.3微软与MIT的3D桌面系统
第8章结论
8.1本书研究成果
8.2本书的研究创新点
8.3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来源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