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史学引论

史学引论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学典 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09-12-25
  • 商品条码: 9787301145555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编纂,力图克服上述缺陷,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和前沿性。“史学概论”应该明确,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的历史学,它比史学内部备分支学科应高出一个层次,因而必须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概括性。而“史学概论”的内容结构,应紧紧围绕历史学本身的理论和方法而展开,既有对历史学的理论预设及方法论的反思和批判,又有对历史学全局的鸟瞰和描述,内外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作者简介
王学典,1956年生,曾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院长,现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史学月刊》编委等职。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现已出版《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等多部专业学术著作。
目录
编纂缘起 上编 历史与历史学 导论“历史”是“往事本身”,也指“对往事的记录” 一、“史”之本义及其双重内涵 二、实在的历史 三、描述的历史   第一章 作为本体的历史   第一节 历史:在决定与选择之间    一、历史发展中的结构性制约    二、历史创造中的主体选择    三、决定论与选择论的整合    第二节 历史中偶然与必然的交响    一、目前存在的争议    二、偶然性、必然性的内涵与特征    三、现代科学视野中的偶然与必然    四、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递减的误解    第三节 谁主沉浮:历史中的精英与大众    一、历史舞台上的英雄    二、群众与历史创造   第二章 历史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节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一、世纪的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同化    二、史学对象和事实与科学对象和事实之间的差别    三、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之间的异同    第二节 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    一、导致历史叙述非客观的种种因素    二、历史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程度概念    三、不同层面上的历史客观性问题    第三节 历史学:既是实证的,也是诠释的    一、历史学的实证属性    二、历史学的诠释性质   第三章 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历史是依然活着的过去    一、被选择的历史    二、重建的历史    三、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第二节 历史价值的二重性:求真与致用    一、求真的三种类型    二、致用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历史价值的内在冲突及其解决途径    一、求真与致用的冲突    二、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的划分    第四节 历史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保存记忆:人类学本体论的需要    二、强化民族、国家和文化认同    三、维护和普及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四、为预测未来提供参照 中编 历史学的基本层面   第四章 历史考证:事实的确定    第一节 历史考证的必要性及其源流    一、考证的必要性    二、中西考证的源流    第二节 外考证与内考证    一、考证的基本类型与一般途径    二、外考证:版本、校勘与辨伪    三、内考证:由知人论世而征实考信    第三节 考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多重证据法:殷先公先王考    二、内在和谐原则:胡惟庸党案考    三、演绎推理法:“三年之丧”非殷制考    四、“问答逻辑”:谁杀死了约翰·道埃    第四节 考证的专长与局限    一、专长与局限共生互存    二、应当肯认的几项传统    三、理论和方法上的缺陷   第五章 历史的叙述与编纂    第一节 与历史叙述有关的若干问题    一、历史叙述的发生和演变    二、事、义、文:历史叙述的三要素    三、文史不分的传统    四、历史叙述与历史理解的关系    第二节 传统历史叙述的基本形式    一、以年代为中心的叙述——编年体    二、以人物为中心的叙述——纪传体    三、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纪事本末体   四、以制度为中心的叙述——典志体   五、经纬的变动:叙述体裁的多样化    第三节 历史叙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叙述结构的变动与早期的新式通史    二、多种类型与风格的通史叙述    三、通史叙述的“新综合体”与断代史、专题史的叙述   第六章 历史解释:意义的追寻    第一节 被解释的历史    一、历史离不开解释    二、历史解释的依据    第二节 历史解释的基本模式    一、覆盖律模式    二、理性解释模式    三、历史解释的其他类型    第三节 历史解释应用举例    一、明清小农经济:“萌芽论”与“过密化”    二、法国大革命:社会解释与政治文化解释.    三、清代思想史:外缘因素与内在理路 下编 历史学的现状与未来   第七章 现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一)研究领域的扩张    第一节 比较史学    一、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    二、比较方法的功能及局限    三、比较研究的工作程序    第二节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之今昔    二、“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学的功能与价值    三、口述史学的缺陷    第三节 社会史学    一、充满歧义的社会史概念    二、社会史的新领域    三、繁荣过后的思考    第四节 心态史学    一、何谓心态史    二、心态史:从法国到世界    三、走向历史的深处:贡献与缺憾   第八章 现代史学的基本特征:(二)科际整合    第一节 现代历史学走向科际整合的必然性    一、科学的内在整体性    二、历史学的综合性    三、可能的误区    第二节 历史学与人类学的整合    一、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互动    二、“深度描述”    三、历史人类学在中国    第三节 历史学与社会学的整合    一、历史学与社会学:从对抗到合作    二、社会学引起的历史学变革    三、未来的道路    第四节 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整合    一、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对历史学的影响    二、计量史学的兴衰    三、新趋势:环境史的兴起   第九章 历史学的新动向: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哲学的挑战    一、断裂的历史    二、破碎的历史    三、多元的历史    第二节 根本冲击:历史知识的客观性    一、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二、历史学=文学    三、文本与真实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具体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史学诞生的基础    二、后现代史学的支柱:新文化史和女性史    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史研究 推荐阅读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