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专家谈糖尿病

专家谈糖尿病

  • 字数: 22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张俊清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0-07-01
  • 商品条码: 97871211091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专家谈糖尿病》一书对糖尿病的病因、治疗及并发症或合并症等进行了全面介绍。简明实用,深度介于专著与科普之间,对普通读者了解糖尿病,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很有价值。
本书写作质量上乘,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张俊清,1989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2000年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北京大学靠前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临床和基础研究,尤其是糖尿病血管合并症发病机制的研究。在靠前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1章 糖尿病的病因和分类
一 什么是糖尿病
二 正常人的血糖和胰岛素分泌
三 各类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
四 糖尿病的分类
第2章 糖尿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 如何知道患了糖尿病
二 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诊断
三 糖尿病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
四 1型、2型糖尿病遗传、免疫学特点及临床表现的比较
第3章 正确对待糖尿病,积极参与治疗糖尿病
一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二 高血糖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三 对糖尿病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认识
四 糖尿病监测
第4章 怎样看与糖尿病有关的化验结果
一 尿糖与血糖
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三 糖化血红蛋白(GHbAl)
四 胰岛素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五 C肽、酮体、乳酸
第5章 饮食治疗
一 什么是营养素
二 饮食治疗与有关计算
三 食品交换方法
四 饮食疗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6章 运动疗法
一 运动疗法的作用及目的
二 运动的原则、内容、时间及量
三 运动疗法的禁忌证
四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7章 口服降血糖药物
一 口服降糖药物分类
二 哪些病人选用磺脲类降糖药
三 磺脲类药物的不适应证及禁忌证
四 磺脲类药物的种类、作用特点及用法
五 哪些病人适用双胍类降糖药
六 双胍类药物的不适应证及禁忌证
七 双胍类药物种类、特点及用法
八 α-糖苷酶抑制剂
九 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作用特点和药物种类
十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
一 口服降糖药物的选择
二 联合用药问题
第8章 胰岛素治疗
一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二 胰岛素的来源、制剂、类型与使用原则
三 胰岛素使用剂量的确定、调整与使用方法
四 胰岛素注射及保存方法
五 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及防治方法
六 影响胰岛素疗效的有关因素
七 胰岛素治疗的进展及其他问题
第9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一 酮症酸中毒的原因、症状和体征
二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第10章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
一 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的诱因及临床表现
二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第11章 糖尿病乳酸酸中毒
一 乳酸酸中毒的产生及临床表现
二 乳酸酸中毒的预防及治疗
第12章 糖尿病性肾病
一 糖尿病性肾病发生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二 糖尿病性肾病的诊断及治疗
第13章 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一 糖尿病性心脏病
二 糖尿病与高血压
第14章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变
一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临床特点及发病原理
二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的防治
第15章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一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表现
二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第16章 糖尿病与感染
一 糖尿病与感染的关系
二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17章 糖尿病与外科
一 糖尿病患者术前注意事项
二 糖尿病患者术中危险性
三 糖尿病患者术后常见哪些情况
四 糖尿病患者易患哪些外科疾病
第18章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
一 骨质疏松的原因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及表现
二 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检查
三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四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五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预后
第19章 糖尿病与妊娠
一 妊娠与糖尿病的相互影响
二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 加强自我临护保护母子健康
第20章 肥胖与糖尿病
一 肥胖的诊断标准、分类及原因
二 肥胖的危害
三 肥胖病的预防
四 肥胖病的治疗
第21章 糖尿病与眼科病
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二 糖尿病与白内障
三 糖尿病人屈光改变
四 糖尿病与青光眼
五 糖尿病的眼部神经病变
摘要
    控制饮食能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对一些轻型患者来说,可能只需要控制饮食,就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而对需要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病人来说,控制饮食仍然是必要的。通常情况下,饮食固定,血糖变化规律就相对稳定,用药物控制就容易得多。饮食不固定,即使用胰岛素,也不能满意地控制血糖。饮食的质和量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以能够正常从事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为需要的标准,随病情的变化而增减饮食。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诱因之一,对肥胖的病人,还应积极控,制体重。肥胖病人体内一些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并且与腠岛素结合的能力减低,不能充分利用胰岛素,因而血糖增高,同时体内胰岛素往往正常或升高,长期肥胖也可使胰岛功能衰竭,所以肥胖病人应积极控制体重,以利于体内胰岛素的利用,促使病情的好转。

    对糖尿病人来说,应提倡适当的运动及体力劳动,以便加速血循环,并促使糖的利用,使肥胖病人体重减轻,接近标准体重。但活动不宜过量,如有酮症酸中毒,活动性结核,严重的心、脑、肺、肾疾病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总之要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注意个人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必要的,目前主要是口服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这些治疗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别是要正确对待使用胰岛素,有人担心用了胰岛素,终身停不了,我们说,只要对疾病控制有利,就应当积极配合使用。我们知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慢性过程,快则几年,慢则10~20年不等,除饮食控制,积极锻炼,乐观的态度外,积极配合医生,正确选择治疗手段,则是延缓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应坚持观察病情,定期就诊,顽强地战胜疾病。

    不轻信欺骗性宣传(如"根治糖尿病""某药物能代替降糖药及胰岛素"等)。未经卫生部批准的药物不可轻信,否则上当受骗,不但经济上受到损失,更严重的是延误病情,患者受到痛苦,甚至丧失了治疗时机,加重了病情。对于一些企业,个别医院大力宣传其根治方法、药物、仪器等,应去征求省级以上医院内分泌专家的意见,才能判断是否有效,以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和加重病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