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千载有余情

千载有余情

1.很少有人知道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诗词学养甚至高于他的红学造诣,这本书全面展示了周汝昌先生的诗学造诣,带给你另一面的周汝昌。 2.中国古典诗词丰富多姿,热闹甚于大观园,一般读者熟悉的还是语文教材上或通俗的课外读物上的经典诗词,周汝昌先生学养深厚、涉猎广博,对于许多不常见但极美极难得的诗词也予以精彩点评,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整体的认识,把不少沧海遗珠精心捧在我们面前,让人叹为观止。 3.全书体例优化,重新编排,使内容更为好读。
  • 字数: 46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周汝昌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8528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4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周汝昌著的《千载有余情——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上下)》收入周汝昌先生《读词杂记》《“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谈唐诗史上的“三李”》《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等六十余篇讲论诗词的文字,熔铸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得体会,集中体现了作者在古典诗词方面的研究收获,兼顾内容的难易程度、读者的接受水平及阅读兴趣,全方位、多角度地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对联等优秀文化做了细致深入的评点和分析。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我国知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泰斗,其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周汝昌先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著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红楼小讲》等多部学术论著、随笔集,主编《红楼梦辞典》,并编注《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
目录
《上册》
自序
读词杂记
《楚辞》中的“予”
旁听诗话
“诗律细”以外的“细”
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
潘四农论诗之一节
由楝亭诗谈到雪芹诗
定庵诗境证红楼
《文心雕龙?隐秀》篇旧疑新议
“赢得青楼薄幸名”正解
一篇《锦瑟》解人难
南宋诗人杨诚斋
南宋诗人范石湖
陆放翁诗漫举
从《剑南诗稿》中的农村诗说到“俗气”
诗应也为儿童作
诗词杂话
讲诗宜自根基起
诗的存在
附录:
《范成大诗选》后记
《范石湖集》前言
《杨万里选集》引言
《词学新探》序
《苏辛词说》小引
《下册》
关于古典诗词的鉴赏
《千字文》之话
清新睿王题《红》诗解
诵杜微音
李杜文章嗟谤伤
中国文论(艺论)三昧篇
“思无邪”辨义
中华诗义
学诗
汉字的声调美
中华美学的民族特色
“对对子”的感触
诗人型和诗文化
“诗化”的要义
大道无名 大师无界
中华诗论悟“三才”
中华要典有“葩经”
“言志”与“抒情”
读《稼轩词编年笺注》
读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论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愿抛心力作词人
炼字、选辞、音节美与艺术联想
谈唐宋词的鉴赏
谈对联
谈诗词曲赋的鉴赏
宋代词人李清照
谈唐诗史上的“三李”
诗词韵语在小说中的意义
赏析与赏会
诗词的魅力
附录:
《丛碧词》跋
《张伯驹先生词集》序
《夕秀词》序
《晚听斋诗稿》序
《险梦诗痕》序
《健行斋诗词》序
《千秋一寸心》初版自序
《千秋一寸心》新版自序
编后记
摘要
我向来的主张是:凡治一门学问,最好应当是既懂得分科,又懂得综合。比如拿学京剧来作例,其虽名曰“表演艺术”,实际上还必须是既懂得文场的胡琴、月琴,也懂得武场的“锣鼓经”;既懂得表演程式,又懂得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至于唱、念、做、打等等方面,都得明白它们的相互关系,缺一不可。因此,我讲诗词学也是主张至少要有五个方面的功夫兼顾而互补。哪五个方面?一曰:阅读领会。二曰:字句笺注。三曰:理论研究。四曰:讲解宣义。五曰:亲自创作。若不如此,总难达到一个令人有所获得、有所赏会的美学享受。我讲诗词学,大道理是一致的。已印行的《千秋一寸心》已经成为常销书,多次加印,甚受欢迎;其实那里面也包含了多方面的研究实习、多方面的功夫,不是一个简单的表面文辞的事情。我在诗词理论方面的论文,至今也没有收集全面、编整成册的机会,这里贡献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初步而未能满意的专册,供爱好者参考切磋。举几个值得一提的例子,作为自我的介绍引言吧。 晋代陆机所著《文赋》开篇是这样说的:“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他首先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情”,一个是“志”。从今天的一般理解来讲,“情”就是感情,比如说中国的诗以抒情诗为主。至于“志”呢,从古以来“志”和诗是那么紧紧地连在一起,不可分离,最简单的一句就是“诗言志”。由此可见,我们古代文学理论大师陆机作这篇《文赋》时,已然把文学的来源定为双源并流。他说的“遵四时以叹逝”者,是感情方面的事情;而“瞻万物而思纷”者,则是理智的事情了。这种分别如此清晰,来源已久,似乎用不着再做重复讲解了,但你看下文不久他又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这儿问题就发生了:上文刚刚说过“诗言志”是从古以来直到孔圣门下,这是一条文学定规;而大文论家陆机却偏偏说诗是缘情的,不与言志相关……你看,这就麻烦了。我们后人如何来解决这个看似简单,而实在关系重大的中华文化 文艺的根本问题呢? 本书有一篇《陆机〈文赋〉“缘情绮靡”本义辨》,是我尝试这个重大问题的一篇存稿,希望读者尽先留意一下,看看我所引证的旧时名家,对于“缘情”的误读误解已经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然后,请你判断一下:拙解拙讲是否还有其道理?是否击中若干误读误解的要害?如果你认为这所关非同小可,那么你会继续把我论思的若干拙见给以相当的关注而加以思索,从这儿又引发了我们中华语文上的“情”,到底应当在今天的语言学的科学解释中给它重新定一个怎样的“定义”。这个问题不但同样重要,而且由它所引发的也许会涉及更多更深层面的文化大问题。 陆机对“情”的提出和理解略述如上。至于我个人,在此只举一个小小例子。我二十多岁时不幸正值华北沦陷而失业失学,唯一一件使我精神生活略微解脱些许的办法就是学习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习。篆书以《石鼓文》为标本,苦学苦练……我在其开篇就看到一个“寺” 【用石鼓文寺】字,见它的结构组成上半像是一个“土”字,而其第一横两边弯曲向上,并非“土”字;下面是一个“寸”字,这人人皆知,它代表的是右手。那么我马上悟到,是右手拿着一个不知何物的装饰品——意思表明的是今天文字里的那个“持”字。我恍然大悟:这个“寺”是本字,它加上不同的偏旁就发生不同的用法、含义。那么,为什么古书对“诗”的解说却是“诗者,持也”呢?十分清楚,我们中华诗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神韵,神韵是一种无尽而永存的审美感受,诗读完了,它的神韵却继续延伸作用着,并不立刻停止——这就是“持”,“持”就是持续。换言之,你拿着一个东西不放下,这个“持”的神情意态长此不断,这就是中华诗歌最重神韵的根本道理。如果还不明白,我再加上一例:古书说我们的诗歌如同射箭者“引而不发,跃如也”,让我告诉你,用这句话来注解“寺”“持”“诗”,就一切豁然贯通了。 至于我说的那个右手所持的“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它的第一横左右弯曲向上,表示是姿态优美的物件,在“鼓”字的左上边、“聲”字的左上边,都是两面卷起的姿势优美之物,它和乐器紧紧相联。因此,这个“寺”右手里拿着的就是中华音乐上的标志图案。 我讲得十分简略,但我相信聪慧的读者对于中华“诗”与“乐”不可分割的关系和神韵的本来意义到底何在,也就可以思过半矣。 在写此序时,我仍然深深感到平生治学中留下的最大遗憾,就是我对《文心雕龙》下的功夫最大,而写出来的论文却以这方面的最少。如今,年过九旬,还有补作的可能吗?这就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事情了。正如《隐秀》一篇发表后,已为“龙学”不少专家接受了。我希望自己还有幸能再写三五篇同样的试作文字,记在这里作为一个奋斗的目标吧。 庚寅小寒前夕口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