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孟子仁义思想研究

孟子仁义思想研究

  • 字数: 3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万光军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0740171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子仁义思想研究》一书由万光军博士在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该书以孟子的仁义思想为重点,对孟子的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作者首先将孟子放在儒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考察,追溯了孟子仁义思想的历史源头,并从先秦思想的演化过程中,对孟子仁义思想作历史的定位。作者由孟子的仁义观念入手,分析了孟子关于仁义不同解说,以及这种解说内含的不同侧重和理论意义,并进一步从天人相分与相合分析仁义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通过考察孟子关于“由仁义行”的思想,分析其仁义思想的在道德领域的展开;从个体、家、国的关系等方面,阐释仁义思想在现实中的不同侧重,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道仁义”与“道性善”、“称尧舜”与孟子的理想人格的关系。尽管该书在理论深度以及若干观点表述的严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它对孟子思想的以上考察,无疑具有内在的学术意义,其出版对于推进孟子思想的研究,相信也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万光军(1973~),男,山东新泰人。200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杨国荣教授。现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读书,合作导师为颜炳罡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和孔子、孟子等相关思想研究,至今已在《孔子研究》、《孔孟月刊》、《伦理学研究》、《文化中国》等发表文章三十余篇。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背景
  一、孔子、老子、墨子的仁义思想
  二、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
第二章  孟子仁义思想的基本表述
  一、从仁智到仁义
  二、仁义与两种四端
  三、仁义与简帛两种五行
  四、孟子仁义表述(上):抽象仁义
  五、孟子仁义表述(下):具体仁义
  六、郭店竹简中的仁义及后人对孟子仁义的解读
第三章  天人的相分与相合:仁义的理论证明
  一、人禽之辩:道德(仁义)的凸显
  二、仁义内在与仁内义外:社会性为主与对自然性的容忍
  三、天命之辩:知天命与知天
  四、性命之辩:仁义礼智是性不是命、食色起命不是性
  五、天(爵)人(爵)之辩
第四章  由仁义行
  一、由仁义行
  二、仁义与身心:先立乎其大
  三、尚志(仁义)与养气:志气结合的浩然正气
  四、几种丈夫人格:大丈夫与贱丈夫、小丈夫
  五、仁义与治国: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第五章  个体与他人: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
  一、仁的本源之本与本末之本
  二、己与群、己与人
  三、父子与师生、家人与邻居、亲与贤
第六章  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
  一、家国一致:以孝治天下、仁政
  二、墨杨害仁害义是孟子反对的主要论敌
  三、家国不一致:孟子仁大义小的结构及表现
  四、孟子仁大义小的根据及局限
  五、家国关系与孔孟三纲
第七章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一、道性善的实质是道仁义
  二、道德(仁义)的两面性:善善与恶恶(革命)
  三、言必称尧舜:舜是孟子最为推崇的理想人物
  四、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
第八章  孟子仁义融入历史
  一、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
  二、仁义即道德、周孔到孔孟
  三、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双重扬弃
  四、反思仁的自然性:仁者爱人与恻隐之心仁也
  五、孟子与舜在历史中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