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

  • 字数: 7252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1212964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靠前五个角度,系统梳理了《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以来制造业整体发展、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工作推进、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本书体系完整,逻辑严谨,深入浅出,不仅是各级政府科学务实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性、指导性读本,也是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组织参与"中国制造2025”相关工作的参考工具。
作者简介
战略咨询委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品质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优选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与标准、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组成。
目录
综合篇
第一章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2
第一节发展现状2
一、从地位看: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重要地位依然突出2
二、从增长看:制造业活动持续低迷,贸易继续低位增长4
三、从投资看:投资复苏态势未稳,制造业动力总体不足7
四、从成本看:成本竞争力格局重塑,带动全球经济转移9
五、从效率看:制造业效率总体提升,劳动生产率差异扩大10
六、从创新看: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技术突破不断涌现10
第二节存在问题12
一、全球制造业需求总体疲弱12
二、全球制造业贸易环境复杂13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差距大14
四、主要经济体结构改革压力大14
第三节发展趋势15
一、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15
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继续变动16
三、技术呈现跨领域多模式融合发展16
四、制造业生产方式继续深刻变革17
五、制造业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17
第二章我国制造业发展概况19
第一节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19
一、国际地位获得大幅提升19
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
三、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2
四、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22
五、集约节约水平不断提升23
六、“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5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26
一、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26
二、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27
三、质量品牌建设亟待加强27
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9
五、人才缺乏现象不断加剧29
六、企业经营困难现象突出30
第三节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30
一、质量效益提升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心30
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成为产业布局的重要方向31
三、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31
四、制造业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涌现32
五、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33
第四节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33
一、制造业规模与增速有望实现平稳回升33
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进一步深入34
三、绿色化是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34
四、服务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35
五、平台将成为产业层次提升的重要载体35
第三章制造强国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36
第一节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导向36
第二节制造强国建设的政策思路39
一、实施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39
二、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与服务体系42
三、依托“母工厂”建设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扩散44
四、加强“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45
第三节制造强国建设的环境营造46
一、为制造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46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47
三、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转型升级的积极性4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9
领域篇
第四章2015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展望52
第一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52
一、产业增速整体进入稳定区间52
二、传统成熟行业增长乏力54
三、行业投资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54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外部环境日趋恶化55
五、通信网络设备取得突破55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热点57
第二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势63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更加注重融合发展63
二、系列国家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63
三、智能终端产业进入转折发展期64
四、全球存储系统产业呈现存储介质和系统架构革新65
五、智能硬件生态体系加速丰富和完善67
六、云计算颠覆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发展模式68
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将进一步加速69
八、竞争格局剧烈变动带来产业赶超发展新契机69
第三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69
一、核心基础领域仍然是阻碍产业升级的薄弱环节69
二、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和应用市场未能形成重要支撑70
三、宽带基础设施发展不均,4G和5G发展面临挑战71
四、部分领域不良竞争不利于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72
五、人工成本上升和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产业发展72
六、“互联网+”亟待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73
第四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73
一、贯彻落实国家级战略部署73
二、推动智能硬件创新发展74
三、加大财税政策改革支持力度74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74
五、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74
六、强化规划组织实施75
第五章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76
第一节高档数控机床76
一、发展形势76
二、存在问题78
三、行业展望79
四、发展建议81
第二节机器人83
一、发展形势83
二、存在问题85
三、行业展望87
四、发展建议89
第六章航空航天装备91
第一节发展形势91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91
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93
三、主要企业快速发展94
四、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95
第二节存在问题96
一、技术水平相对落后96
二、产业链条不够完善97
三、配套体系还不健全97
第三节行业展望98
一、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98
二、通用航空和商业航天将进一步发展99
三、制造思维和发展理念将实现突破101
四、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102
第四节发展建议103
一、建立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103
二、重视和加强航空航天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条件建设103
三、加强技术转移推广体系建设104
四、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与地方经济相结合104
第七章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105
第一节发展形势105
一、世界竞争格局基本稳定105
二、全球经济发展新形势带来新挑战105
三、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没有好转106
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107
五、破产重整与兼并收购持续增多108
第二节存在问题109
一、造船产能依然过剩,船市亟需深度调整109
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配套产业亟待升级109
三、市场压力持续增大,创新能力仍需提高110
四、生产效率有待提高,优势企业有待壮大110
第三节行业展望111
一、我国船舶工业将逐渐好转111
二、浅海钻井平台将呈现低迷需求趋势111
三、深海钻井平台将呈现旺盛需求趋势113
四、豪华游轮市场加快发展113
五、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将成为主攻方向114
第四节发展建议115
一、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15
二、加大行业金融政策支持116
三、推动提高产业集中度116
四、加强技术创新与工艺创新117
五、深入推进现代造船模式117
六、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制造水平118
七、深入开展国际化合作118
第八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119
一、发展形势119
二、存在问题121
三、行业展望123
四、发展建议126
第九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29
第一节节能汽车129
一、发展形势129
二、存在问题132
三、行业展望134
四、发展建议135
第二节新能源汽车136
一、发展形势136
二、存在问题142
三、行业展望143
四、发展建议144
第三节智能网联汽车146
一、发展形势146
二、存在问题147
三、行业展望149
四、发展建议150
第十章电力装备152
第一节发展现状152
一、中国电力装备产业稳步增长152
二、政策倾斜助推产业提质升级153
三、重大工程推进核心技术突破154
第二节存在问题155
一、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亟需转型155
二、国内电力装备产业结构有待调整156
三、技术水平不足制约产业升级157
第三节行业展望158
一、加速推进电力装备智能化升级158
二、加快电力装备绿色化转变步伐159
三、大力实施电力装备“走出去”战略160
四、投资力度拉升激活良好发展前景161
第四节发展建议162
一、创新发展模式加速产业转型162
二、加快结构转型推进行业整合163
三、多方联合攻关打破技术瓶颈16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65
第十一章农机装备167
第一节发展形势167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167
二、新常态下农机装备产业规模进入稳步增长阶段167
三、我国各区域农机装备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168
四、农机装备实现产品数量与技术创新两大跨越169
第二节存在问题169
一、技术能力:装备实时采集、自动监控水平不高169
二、产品种类: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尚未形成170
三、产品质量:关键零部件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170
四、竞争环境:同质化竞争成为产业发展重大挑战170
第三节行业展望171
一、企业着重向产品智能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攻关171
二、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及非粮食作物用设备倾斜172
三、农机装备竞争格局呈现集中化、专业化特点172
四、农机装备产业规模将继续保持中速增长水平173
第四节发展建议173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升高端技术水平173
二、加强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完善全产品线布局174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175
四、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数据服务能力17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76
第十二章新材料177
第一节发展形势177
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77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79
三、新材料产业重要进展180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182
第三节行业展望183
一、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新材料产业制高点184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186
第四节发展建议187
一、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合力187
二、加强战略研究与创新研发,突破重点领域急需的新材料188
三、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188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189
五、坚持创新驱动,高度重视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培育189
六、系统推进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189
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享创新成果19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90
第十三章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91
第一节发展形势191
一、生物医药191
二、高性能医疗器械196
第二节存在问题200
一、生物医药200
二、高性能医疗器械202
第三节行业展望204
一、生物医药204
二、高性能医疗器械206
第四节发展建议208
一、生物医药208
二、高性能医疗器械210
专题篇
第十四章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214
第一节目标要求214
一、加强产业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15
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市场化推广应用215
三、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领军技术人才216
四、制定完善创新中心相关标准与程序216
第二节主要进展217
一、实施指南基本编制完成217
二、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修订完善217
三、多地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工程开始起步218
第三节面临形势220
一、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重构,新型创新载体引领制造业变革220
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共性技术供给不足221
三、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待完善222
第四节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23
一、整合现有资源,组织建设试点223
二、构建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224
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25
第十五章工业强基227
第一节目标要求227
一、中长期目标227
二、2016年目标228
第二节主要进展229
一、编制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29
二、制定发布年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31
三、完成强基工程组织实施相关工作232
四、各地工业基础领域取得积极进展234
第三节面临问题235
一、基础产品可靠性较差,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236
二、关键和共性基础工艺相对薄弱236
三、技术基础薄弱,对产业支撑力不足237
四、支持四基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要优化237
五、还没有建立一个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237
六、工业基础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仍不完善238
第四节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38
一、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38
二、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导向作用238
三、推动“四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239
四、推动产用结合,加快推广应用239
五、加强工业基础人才队伍建设240
六、扎实做好强基工程的组织实施240
第十六章绿色制造241
第一节目标要求241
一、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241
二、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243
三、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45
第二节主要进展246
一、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247
二、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产业发展251
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53
第三节面临形势254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254
二、绿色发展产业和标准需要提升257
三、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258
第四节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60
一、实施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260
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261
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262
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试点263
第十七章智能制造266
第一节目标要求267
一、总体目标267
二、基本要求268
第二节主要进展269
一、顶层设计工作进展269
二、专项行动工作进展275
三、管理保障工作进展282
第三节面临问题284
第四节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28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287
第十八章服务型制造288
一、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几点认识288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的目标要求289
三、主要进展290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293
五、下一步思路和重点295
第十九章质量品牌提升297
第一节目标要求297
一、中长期目标297
二、年度目标298
第二节主要进展298
一、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进一步推广普及299
二、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稳步提升300
三、品牌培育继续深化300
四、质量监督监管力度日益加大300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301
第三节面临形势301
一、质量发展基础依然薄弱302
二、制造业企业质量观念较为落后302
三、品牌建设相对滞后303
四、部分领域产品质量水平有待提升303
五、出口产品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冲击304
第四节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304
一、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305
二、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305
三、加快培育工业品牌306
四、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306
五、完善质量品牌的公共服务体系307
六、优化质量和品牌提升的环境30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08
第二十章制造业人才309
第一节目标要求309
一、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309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310
三、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人才素质310
四、培育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加快重点领域人才培养310
五、深化制造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311
第二节制造业人才队伍主要发展311
一、制造业人才规模总体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311
二、高技术产业人才初具规模,创新能力稳步提高313
三、制造业人才工资水平较快增长,但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15
四、人才投入产出效率稳步提升,人才效能显著316
第三节制造业人才发展主要问题317
一、人才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仍存在供求矛盾317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整体素质仍偏低318
三、不同类型人才分布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318
四、制造业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缺乏319
五、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人才生态有待优化319
六、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319
第四节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320
一、打造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工程320
二、健全制造业人才评价、激励和评估机制321
三、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工作322
区域篇
第二十一章东部地区324
第一节发展概况324
一、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324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处于高端326
三、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329
四、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特色突出332
第二节存在问题340
一、部分优势增长动力有所减弱340
二、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342
三、产业升级制约因素仍待突破343
四、区域间协同度尚需加强344
第三节主要举措347
一、东部省市纷纷出台文件,“点对点”对接《中国制造2025》347
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明确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方向350
三、加强组织、政策、项目配套,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351
第四节发展建议353
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开放合作353
二、重构沿海增长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实力354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产业优化调整355
第二十二章中部地区357
第一节发展现状358
一、工业发展稳中趋缓,固定投资稳步扩张360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362
三、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绿色发展取得进展366
四、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产业集聚不断壮大368
第二节存在问题373
一、工业发展水平偏弱373
二、地区走势分化明显375
三、新兴产业发展有待深入376
第三节主要举措378
一、河南省378
二、湖北省382
三、湖南省385
四、安徽省388
五、江西省391
六、山西省394
第四节发展建议399
一、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399
二、加快地区创新步伐400
三、提高产业集群水平401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401
五、提升人力集聚竞争力402
第二十三章西部地区403
第一节制造业发展现状403
一、制造业整体情况403
二、产业结构情况408
三、优势产业情况410
四、两化融合情况414
五、技术创新情况416
六、产业集聚情况417
第二节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18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418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420
三、两化融合相对滞后421
四、专业性人才缺失422
五、配套政策不完善423
第三节推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举措424
一、进行顶层设计424
二、成立机关机构426
三、确定发展重点427
四、出台配套措施430
第四节发展建议431
一、优化产业结构431
二、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432
三、积极对接国家政策433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434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34
第二十四章东北地区436
第一节制造业发展现状436
一、制造业整体情况436
二、产业结构情况437
三、重点行业情况438
四、两化融合情况440
五、军民融合情况440
六、创新能力稳步提升441
第二节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41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难442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443
三、产业配套能力不足443
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443
第三节推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举措444
一、加强顶层设计444
二、推进智能制造和创新中心建设445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445
第四节发展建议446
一、优化产业结构446
二、推进体制改革447
三、加快创新发展448
四、扩大对外开放44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50
国际篇
第二十五章美国454
第一节发展概况454
一、美国制造业产值呈现回升趋势455
二、美国出口总量提升456
三、制造业企业大规模回归458
四、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呈增长趋势459
五、美国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上升461
六、美国制造业产业布局出现转移462
七、美国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快速462
第二节发展特点464
一、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加大464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回归速度加快464
三、美国实体和虚拟经济平衡状况改善464
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465
第三节政策措施465
第四节经验启示468
第二十六章日本470
第一节发展概况470
一、汽车470
二、机床471
三、机器人473
四、电子电器474
第二节发展特点476
第三节政策措施477
第四节经验教训480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81
第二十七章欧盟482
第一节发展概况482
第二节发展特点482
第三节政策措施484
一、欧盟484
二、德国485
三、英国487
四、法国488
第四节经验启示48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92
第二十八章韩国493
第一节发展概况493
一、工业化初期:贸易立国加速资本积累493
二、工业化中期:重化工立国打造汉江奇迹494
三、工业化后期:“技术立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494
四、后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创新应对新挑战495
第二节发展特点496
一、政府大力扶持是制造业崛起的基础496
二、从价值链底端向上游切入496
三、设计、研发、制造并举497
四、推行大企业集团化战略497
第三节政策措施498
一、产业振兴政策498
二、信息化政策498
三、新增长动力政策499
四、制造业创新3.0499
第四节经验启示503
一、增强外来技术转化能力503
二、政府要有效参与产业发展503
三、要正视大企业的畸形发展对结构转型的阻碍作用504
四、大胆破局保增长与调结构之惑504
第二十九章新兴国家505
第一节发展概况505
一、印度505
二、巴西506
三、南非508
第二节发展特点509
一、制造业发展步伐普遍放缓509
二、国家层面推进制造业发展509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509
第三节政策措施510
一、印度510
二、巴西511
三、南非512
第四节经验启示514
后记5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