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过去的乡居生活

过去的乡居生活

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成了当代人脑海中的一泓清泉。为了留住那些记忆,两个地道的“老武义”,足迹遍布城乡,挖掘整理浙中风土人情,用他们独到的眼光,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图。浙中地区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和风土特点,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书中描绘的乡居生活场景,在今天的中国乡村,仍能找到不少类似的片段。
  • 字数: 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朱志强,唐桓臻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72339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25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旧时乡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乡居的生活,乡愁的眷恋,儿时的记忆,成了当代人脑海中的一泓清泉。为了留住那些记忆,两个地道的“老武义”,足迹遍布城乡,挖掘整理浙中风土人情,用他们独到的眼光,记录了一件件陈年旧事,描绘了一幅幅风情画图。浙中地区融合了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和风土特点,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书中描绘的乡居生活场景,在今天的中国乡村,仍能找到不少类似的片段。
作者简介
朱志强,1947年生于浙江武义。1967年武义一中高中毕业,1969年上山下乡,1972年回城,先后在武义钢铁厂、武义水泥厂、武义印刷厂工作,1985至1986年在中国美术学院进修。1998年企业转制下岗后,先后受聘于杭州宋城集团、台州吉利集团、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事景观设计。现为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参加国家、省市美展,入编《中国美术选集》《中国水彩名家》等书籍,近年出版著作有《朱志强水彩画集》《朱志强武义风景画集》《水彩武义》。
唐桓臻,号山里人。1960年4月出生于浙江武义,大学本科学历,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对地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从事文化工作40年,工作之余潜心于武义民俗文化挖掘整理与研究。已出版武义地方文化专著《武义风俗志》《武川记忆》(合著)、《武义剪纸》(合著)、《武义民俗文化》《武义民间文学》《风情桐琴》及《守望乡村文化》。书法、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省级赛(展)中获奖、入展;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均有获奖和发表;发表(获奖)学术论文80多万字。
目录
一、农事篇
1.耕作/002
2.种田/006
3.耘田/008
4.车水/010
5.割稻/012
6.晒谷/013
7.打豆/014
8.放牛/015
9.养猪/016
10.养鸡、鹅、鸭/020
11.养蜂/023
12.采莲/024
13.种菜/025
14.养蚕/026
15.剥麻/027
二、行业篇
1.做木/030
2.木雕/032
3.做泥水/034
4.做篾/036
5.箍桶/038
6.油漆/040
7.串棕/042
8.打石头/044
9.做裁缝/045
10.弹棉絮/046
11.做砖瓦(烧窑)/048
12.造纸/051
13.打铁/052
14.打金、打银、打锡/054
15.磨刀/056
16.钉秤/058
17.补碗/061
18.补铜壶、补锅/062
19.做陶器/064
20.做泥茶壶/066
21.制伞/069
22.染布/071
23.做珩灯/072
24.船家/073
25.纤夫/074
26.撑排摆渡/076
27.拉黄包车/078
28.拔牙/080
29.榨糖/082
30.制竹交椅/084
31.鸡毛换糖/085
32.摆香烟摊/087
33.卖梨膏糖/089
34.算命/091
35.剃头/093
三、饮食篇
1.馄饨担/096
2.豆腐汤担/098
3.豆腐担/100
4.卖油担/102
5.舂麻糍(麻糍担、卖麻糍片)/103
6.舂年糕/105
7.裹粽/106
8.炸油条/108
9.爆米花/109
10.切糖/111
11.结花/113
12.烤麦饼/114
13.烤桶饼/115
14.做豆腐/117
15.豆腐圆/118
16.抽索面/120
17.酿酒/122
四、生活篇
1.迎亲/126
2.报生/130
3.团拜/131
4.拍全家福/132
5.待客/133
6.火桶/135
7.坐车/136
8.打猎/137
9.捕鱼/139
10.过年守岁/144
11.砍柴卖柴/146
12.水碓舂米/147
13.金华火腿/148
14.踏齑菜/149
15.编草鞋/150
16.做鞋/151
17.搓麻线/153
18.织布/155
19.织带/157
20.洗衣裳/158
21.晒酱/159
22.赶市/161
23.卖鱼花/162
24.吸烟/163
25.猜拳/165
26.打拳/166
27.修谱/167
28.庙会/169
29.取龙祈雨/171
30.刺绣/173
31.打绳/175
五、娱乐篇
1.小人书摊/178
2.吹糖人/181
3.看西洋镜/183
4.打陀螺、跳绳、弹弓、放风筝/185
5.荡秋千、踢毽子、滚铁环、打弹子/187
6.社戏/190
7.耍猴/193
8.演杂技/195
9.唱道情/196
10.座唱班/198
11.走象棋/200
12.斗牛/202
13.迎台阁/205
14.迎大蜡烛/207
15.赛龙舟/209
16.推端午船/210
17.迎龙灯/213
18.舞狮子/216
19.走马灯/218
20.踩高跷/219
六、店铺篇
1.茶馆店(早茶摊)/222
2.中药店/226
3.山货店/228
4.南货店/229
5.布店/231
6.酱菜店/232
7.当铺/234
8.馒头铺/236
9.酥饼铺/238
10.榨油坊/240
11.卖肉店/241
12.文具店/242
13.饭店/244
14.刻字(章)店/246
15.棺材店/248
16.打算盘/250
后记
摘要
序言一 民间文化的复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朱老师是在2016年2月16日,天气并不和悦,还有些热。 朱老师来浙江兰溪游埠古镇寻我,我正在那里考察。他瘦弱的身上,挎了个重重的包,看起来要被压倒的样子。 他一见到我,忙不迭地掏出几大沓纸来。我过去一看就惊呆了——那是与古村相关的素描。岁月和人生的沉淀,让老人的笔法祥和而优美,直让我联想起《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朱老师说想把这些民俗画稿出版出去,可是四万块的出版费让他颇为吃力。一场酒肉挥霍的宴请就可能几万块,为何如此鲜活的宝贝竟无人过问?我随即答应老人帮他联系出版。 老人也给我新的开悟。智慧和传奇在民间,这有别于学院派的出版逻辑,但符合民间文化事业的逻辑。之前古村之友和创基金联合发起了一个民间文化出版的专项扶持计划,目的就是帮助这些民间乡土作者出书。《过去的乡居生活》的出版项目,正与创基金的理念不谋而合。后来,这件事又得到了朱老师的好朋友、当地民俗学家唐桓臻老师的支持,为这些民俗画稿撰写了文字。之后这部书居然得到了多家出版社的追捧,说明民间乡土学者及其传递内容的稀缺和珍贵。当我得知朱老师和唐老师共同合作的《过去的乡居生活》即将付梓时,既兴奋又感动,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民间乡土学者能够出版更多的书。 传承和复兴民间文化是古村之友和创基金共同的心愿,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祝福我们的民间文化和这批坚守在民间的乡土文化学者! 是为序。 “古村之友”发起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