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系列畅销百万册,再续力作,郑重收官! 历史学者张宏杰深度解析曾国藩备受推崇的领导艺术!
  • 字数: 36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张宏杰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088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宏杰著的《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曾国藩的领导力)》是一部探讨曾国藩领导力法则的力作。
历史学者张宏杰爬梳史料、分析论证,通过回顾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同僚与下属的交往,以及曾国藩创建湘军并带领这支军队获得赫赫功绩的过程,展现出曾国藩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人际交往法则。作为为政有方、治军有道、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领导与用人方面堪称楷模,值得后人多加分析与借鉴。而纷繁复杂的晚清时局,也在这些风云人物的交往中露出端倪。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已出版作品目录:《千年悖论》、《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中国人的性格历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目录
第一章 “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湘军之父”曾国藩和“湘军之母”胡林翼
第一节 从疏远到欣赏
第二节 初次合作,相知日深
第三节 道术与权术
第四节 苦心维系的“湘军之母”
第五节 尽节效命
第二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第一节 “笨鸟”与天才
第二节 第一次断交
第三节 “涤帅于我,情意孚洽之至”
第四节 “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第五节 最后的交集
第三章 “此老翁可谓善教者”: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第一节 “谒吾师于江上,一叩提训耳”
第二节 精心训导,尽力雕琢
第三节 从初露锋芒到独当一面
第四节 传递衣钵
第五节 天津教案与外交权的交接
第四章 “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曾国藩与沈葆桢的是是非非
第一节 广信之守
第二节 争饷与争人:督抚权力矛盾
第三节 彻底决裂
第四节 沈、左交谊
第五章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恩与怨
第一节 “三不忘”之交
第二节 带勇实非所长
第三节 用心良苦的三次严参
第四节 冰释前嫌,重续旧好
摘要
自序 一 咸丰三年,就在曾国藩在长沙创建湘军的时候,江忠源受朝廷之命往援江西。 七月,廷樾等至南昌,诸生见贼争搏战,死者七人。国藩虽闻败,颇悦,以为诸生果可任,非绿营巧懦者比也。 也就是说,夏廷樾率部在南昌战败,有七个领兵的书生战死了。曾国藩听了不仅没失望,反而“颇悦”,为什么呢?因为“以为诸生果可任,非绿营巧懦者比也”。这些书生确实可用,远比绿营那些闻风即逃的军官强。 显然,书生们表现出的血性远比他们的作战技术要宝贵。这场战役,坚定了曾国藩“选士人,领山农”的建军思想。 湘军的出现,与湖南独特的“士风”分不开。 在传统时代,湖南属于边远地方,人民朴野,读书人也都朴实劲健,素来与空疏的乾嘉学风和神异的阳明学说无缘。所以,湖南人重“实学”。在道光咸丰年间,我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湖南的书生,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喜欢看地图、读兵书。 曾国藩在北京诸部为官时,“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喜欢研究地理,了解全国的山川险要。 而举人左宗棠和秀才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在湖南乡下一边做着孩子王,一边也在研究地理和军事。左宗棠“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罗泽南“所著地理水道书,多论兵家形要”。李续宾更为投入,“益研精兵事,恒以巨幅纸绘图,累数百”。 所谓“近日尤怪事,往往爱谈兵”。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注意研究实际问题的读书人“深忧天下将乱”,他们从种种征兆判断,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将要降临,需要他们及早进行知识准备。 正因如此,他们一旦放下书卷,跨上战马,马上就能表现出相当高的军事素养。比如做了多年孩子王的老秀才罗泽南,虽然以前从来没摸过兵器,但一领兵,居然就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屡屡以少胜多。 除了实用知识的储备外,湖湘理学还给了这些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出山之前,已经解决了生死问题,因此一出山,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由辞章之儒一变而成为帕首提刀的悍将,湘军也由此树立起“踔厉敢死”的风气。 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风土人情,塑造了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湘军集团”。 二 按理说,这样一支从理念到行动都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很容易做到团结统一吧? 不尽然。 去年我去了一次湘乡,地方政府为了接待我,特别请了当地一个研究曾国藩的人来陪我吃饭。整顿饭过程中,普通话说得不错的他基本都在用湘乡土话与当地干部交谈。虽然湘乡土话极难懂,但我听懂了他的潜台词,那就是曾国藩要由我们湘乡人来研究,没有你们外地人的事。 饭后,一位在湘乡工作的外地干部说,湘乡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团结。 毛泽东也曾经提及此点,他说: 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又不为人所喜。做一个湘乡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乡的某一区人也很重要。湘乡分为上区、中区与下区,上区的学生与下区的学生不断地打架,完全是因为乡土观念。双方好像要拼个你死我活似的。 更有人总结说: 湖南人缺乏大局意识,有时窝里斗;不合群,团结精神差;性格急躁,气太盛,不能虚衷受益;不善于纳言和向他人求教…… 其实何止湘乡人如此,何止湖南人如此,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窝里斗”这个词。甚至大而言之,整个人类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领域内,最顶尖的几个人,关系往往处不好。曾国藩说:“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 曾国藩看得很清楚,声名和地位差不多的人,最容易相互嫉妒,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曾国藩后来在胪陈胡林翼功绩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纷歧,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器识之偏,一言不合,动成水火。 确实,相轻者岂止文人,各个领域凡才能出众者,多有恃才傲物、互不相下的毛病。一个集团内部的领导层之间,出现矛盾和争执是非常常见的。 …… 四 不知不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已经写到第三本了。 第一本的重点是发掘曾国藩的内心世界,第二本的内容是关于曾氏家族,这一本的内容则集中于曾国藩与他的“战友”们。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关于曾国藩的文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为相对那些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曾国藩”是当世的一剂良方。在所有中国古人中,曾国藩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急切的时代,读读“曾国藩”,了解一下“拙诚”之道,有益无害。 这本书参考了唐浩明、朱东安、董丛林、翁飞、王澧华、成晓军、刘忆江、谭伯牛、谢世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或有未及注明之处,也一并致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