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新之道

创新之道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美)陈丁琦(Teng-Kee Tan),(加)萧显杨(Hsien Seow,(美)陈淑慈(Sue Tan Toyofuku) 著;何峻 译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190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7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丁琦、萧显杨、陈淑慈、何峻编写的《创新之道(创新者必须回答的九个问题)》融合了东方哲学与创新策略,提供了一种全面、直观和实用的方法来实现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作者总结出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思维,即在整个创新周期中每个创新者必须回答的九个关键问题。本书以自然的基本要素和阴阳的平衡力量作为比喻,提供简单的方法来应对业务的复杂性并进行创新,旨在帮助各种类型的组织快速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并做出创新,进而改变世界。
作者简介
陈丁琦,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亨利·布劳克管理学院前院长、科技创业和创新哈茨菲尔德终身教授。他拥有新加坡南洋大学商学学士学位、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BA学位,并获得剑桥大学乔治管理学院的博士学位。他曾是哈佛商学院的访问学者,也曾是中国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的访问教授。陈博士将几十年的国际企业和创业成功经历结合到转型教育上来,使布劳克管理学院成为美国创业和创新领域一流的学院。他在全球指导并教授高级管理人员课程,足迹遍布美国、欧洲、新加坡和中国。他为包括消费者产品行业在内的不同类型的行业和客户提供咨询。陈博士首创了世界上一个科技创新和创业课程方面的理学硕士学位。他将世界著名的学术理论创新教学法结合到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中,并斩获许多大奖。他毕生的工作是阐明创新的艺术和科学,转变个人和机构,从而创造积极有益的影响。
萧显杨博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疗服务研究员和学者,教授保守治疗和医疗体系创新。他是加拿大保守治疗、癌症和医疗体系创新的首席科学家,肿瘤学院的副教授,Escarpment癌症研究所科学家。他致力于医疗护理研究和医疗政策改革,也为北美医疗护理组织、地区规划者和卫生部提供医疗体系改革方面的咨询。他在麦克马斯特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医疗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萧显杨博士拥有耶鲁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学位。目前他正使用创新原则之道撰写关于医疗创新的书籍。
陈淑慈,经验丰富的设计创新咨询师,在初创企业和全球500强公司都有过行政领导经历。她最初在世界设计和创新公司IDEO担任设计战略师和研究员,首创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考方法。她为全球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咨询,从政府到消费者产品、从医疗保健到招待和服务等领域都有涉及。在美国和亚洲提供咨询事业七年后,她加入了一家新企业,担任手机应用软件和科技公司的首席营销官。她拥有华盛顿大学工业设计美术学士学位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创业和创新硕士学位。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阴阳
摘要
这不是一本常见的商业图书。它是受陈丁琦博士毕生教学经验启发而产生的一个家庭项目,陈丁琦博士曾任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亨利·布劳克管理学院的院长,是教授科技创业和创新的哈茨菲尔德终身教授,他的外甥萧显杨博士和女儿陈淑慈共同参与了本书的创作。在各自作为教师、咨询师和研究者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三人一直在努力战胜挑战,带动形成创新和积极的变革。虽然他们在不同的国家和专业领域追寻人生梦想,最终却在创新这条路上走到了一起。他们联合各自的力量,相互学习,尤其在如何教授创新上,他们取长补短。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完成了本书的创作,此书为人们探索创新的复杂世界提供导航,帮助人们实现创新梦想。     我最初是一名商人,后来转型成为一名教授创业和创新的学者,帮助他人成功取得商业创新,实现他们的创新梦想。在创新和管理原则的实践和教学上,我积累了近40年的经验。作为一名教授,我意识到目前传统商学院教授的课程存在问题,即大部分课程对许多身处创新领域的企业家和创新者而言过于抽象。不过,大家一直都在争论两个问题,即创业和创新是否能由老师教授给学生?创业和创新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根据我在世界范围教授数千名学生的经验而言,我认为老师绝对可以向学生成功教授创业和创新!我还发现,“做中学”模式或者体验式学习的教学法是最为有效的教授创新的方法,原因是学生能够马上将知识应用于解决自己在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因此,创新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合著本书的过程中,我将毕生的实践和教学材料进行记录和归档,然后将其编入这本关于创新之道的系统书籍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致力于促进医疗保健体系的发展从而造福于人。然而,研究证据、政策与实践变革之间存在脱节,常常让我深感困扰。目前的医疗保健体系怠于变革,而且渐进式变革的效果不佳,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此外,科技、治疗和市场的力量迅速影响医疗保健服务的变革,但是研究证据发现和公布的速度却很慢。参与本书的合著使我能够将医疗保健作为商业进行探索,借此了解商业创新的方式,特别是如何在行业内部进行系统性的创新。我将自己作为学者的写作能力和作为教授的教学能力融入本书的创作,希望帮助读者获得有益的学习经历。我之所以参与本书的撰写,是因为渴望找到一种知识,既可以作为桥梁连接科学证据和体制变革,也可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的变革当中。     我最初是一名设计师和创新咨询顾问,后来成为一家初创企业的管理人员。我一直致力于如何让产品、服务和流程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我坚信创新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为各国的多类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处理复杂的商业挑战和社会挑战,因此我擅长洞察用户的内在需求,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设计新概念和新战略以帮助组织实现创新。但是,作为一名咨询顾问,我深知我们的建议很少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即使得到落实,最终结果通常也会偏离最初的设计意图。参与本书的撰写使我了解创造的过程和“设计思路”(这是我在第4章中撰写的内容)是如何与战略性的商业实践进行整合的,从而使创新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也非常关心读者的体验,我希望本书的布局和设计能够吸引读者,并在讲述故事的方式上有所创新。我参与本书的撰写是出于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帮助人们意识到采用多角度方法创新的价值,这种方法重视我们每个人身上哲思性、创造性、好奇、战略性和乐观的那一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