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2230441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牵头规划。以48课内学时为目标,按基础知识篇、传感器技术篇和检测技术篇顺序编排。
将传感器技术和检测技术有机组合,便于教和学。
包岔的传感器种类多,检测参量厂。
将经典技术与当前成熟的新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注重知识
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
书中配有实用性强的实例以及丰富的综合应用性习题与思考题。
内容简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全书按基础知识篇、传感器技术篇和检测技术篇顺序编排,三者篇幅比例大体为2:5:7。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衔接,前后呼应、循序渐进。《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与检测技术两大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大体平衡,把传感器技术和检测技术融合和有机组合,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连贯、系统地学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包含的传感器种类多、检测参量广。书中将经典技术与当前成熟新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注重知识纵向联系与横向比较,能较好地满足多专业类的宽口径素质教学需要并为从事各类自动化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周杏鹏,教授,男,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检测技术”课程负责人。1982年1月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1992-2002年担任东南大学检测技术与系统教研室主任,2002年至今担任东南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带头人、博士点负责人,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权通信评审、人事部博士后基金评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评审、教育部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江苏省科技咨询专家,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智能化仪器仪表专业委员会主任。现任东南大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委员,兼任《测控技术》期刊编委。
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均被评价为国内领先技术水平),企业委托新型智能化仪器、嵌入式系统、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研发科研课题8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l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国内外核心科技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第一篇基础知识篇
第1章绪论
1.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定义与作用
1.1.1传感器的定义
1.1.2检测的定义
1.1.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地位与作用
1.2检测系统的组成
1.3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分类
1.3.1传感器的分类
1.3.2检测系统的分类
1.4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4.1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1.4.2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检测技术基础知识
2.1检测系统误差分析基础
2.1.1误差的基本概念
2.1.2误差的表示方法
2.1.3检测仪器的精度等级与工作误差
2.1.4测量误差的分类
2.2系统误差处理
2.2.1系统误差的特点及常见变化规律
2.2.2系统误差的判别和确定
2.2.3减小和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
2.3随机误差处理
2.3.1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2.3.2测量数据的随机误差估计
2.4粗大误差处理
2.5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2.5.1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术语
2.5.2不确定度的评定
2.5.3测量结果的表示和处理方法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特性分析基础
3.1概述
3.2传感器和检测系统静态特性方程与特性曲线
3.3传感器和检测系统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
3.4传感器或检测系统的动态特性
3.4.1传感器或检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3.4.2一阶和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3.4.3一阶和二阶系统的动态特性参数
3.5传感器与检测仪器的校准
3.5.1传感器或检测仪器的静态校准
3.5.2传感器或检测仪器的动态校准
3.6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3.6.1可靠性基本概念
3.6.2常用可靠性参数指标
习题与思考题

第二篇传感器技术篇
第4章结构型传感器
4.1F邑阻应变式传感器
4.1.1工作原理
4.1.2结构与类型
4.1.3主要特性
4.1.4温度效应及其补偿
4.1.5电桥测量电路
4.2电容式传感器
4.2.1工作原理、类型及特性
4.2.2立用注意事项及措施
4.2.3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
4.3电感式传感器
4.3.1自感式传感器
4.3.2互感式传感器(差动变压器)
4.3.3电涡流式传感器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常用物性型传感器
5.1压阻式传感器
5.1.1工作原理
5.1.2结构与类型
5.1.3温度补偿原理与方法
5.2压电式传感器
5.2.1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
5.2.2等效电路及测量电路
5.2.3影响压电式传感器性能的主要因素
5.3光电式传感器
5.3.1光电效应及光电器件
5.3.2光电器件的特性
5.3.3光电式传感器与新型光电检测器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固态传感器
6.1磁敏传感器
6.1.1霍尔式传感器
6.1.2其他磁敏传感器
6.2湿敏传感器
6.2.1湿度及湿敏传感器基础
6.2.2氯化锂湿敏传感器
6.2.3半导体及陶瓷湿敏传感器
6.2.4高分子聚合物湿敏传感器
6.3其他固态传感器
6.3.1气敏传感器
6.3.2半导体色敏传感器
6.3.3离子敏感器件(ISFET)
习题与思考题

第7章其他传感器技术
7.1红外传感器
7.1.1红外检测的物理基础
7.1.2红外探测(传感)器
7.2超声波传感器
7.2.1超声检测的物理基础
7.2.2超声波(换能)传感器及应用
7.3光纤传感器
7.3.1光纤传感器基础
7.3.2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
7.4传感新技术简介
7.4.1微波传感器
7.4.2核辐射传感器
7.4.3生物传感器
习题与思考题

第三篇检测技术篇
第8章压力检测技术
8.1概述
8.1.1压力的基本概念与计量单位
8.1.2压力检测方法
8.2常用压力检测仪表
8.2.1弹性压力计
8.2.2电测式压力计
8.3压力检测仪表的选择与安装
8.3.1压力检测仪表的选择
8.3.2压力检测仪表的安装
8.3.3动态压力检测的管道效应
习题与思考题

第9章温度检测技术
9.1概述
9.1.1温标
9.1.2测温方法分类及其特点
9.2接触式测温方法
9.2.1膨胀式温度计及应用特点
9.2.2热电阻测温技术
9.2.3热电偶测温技术
9.3辐射法测温
9.3.1辐射测温的基本原理
9.3.2辐射测温方法及其仪表
9.3.3红外测温与红外成像测温仪
习题与思考题

第10章流量检测技术
10.1流量检测的基本概念
……
第11章物位检测技术
第12章机械量检测技术
第13章成分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