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变迁

变迁

  • 字数: 20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王冰冰 著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879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冰冰著的《变迁(北京城的远去与再生)》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北京的地域性发展特征及探索城市发展趋势。书中梳理了北京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背景和脉络,剖析了优选化发展和地域特色保持之间的矛盾,从传统要素的淡化与再生、异质要素的对立与整合、普适要素的发展与叠印三个层面,探讨了北京城市和建筑发展的现象、内因和策略。
本书适合任何热爱北京这座城市、对其形成和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学生、学者、从业者、及管理者等相关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王冰冰,博士,副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0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论著2部。长期关注城市与建筑的优选化与地域性问题,基于对北京城的热爱,持续展开对北京城市变迁和建筑发展的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变迁中的北京城
壹 背景变迁
『政治地位』
『经济重点』
『文化氛围』
贰 时空交织
『实践的累积』
『空间的介入』
『时空的交织』
叁 全地球地域冲突
『全球化』
『地域性』
『冲突和分歧』
肆 城区和副中心定位
『北京的空间范围』
『城区的发展』
『副中心的定位』
第二篇 传统要素的淡化与再生
壹 从稳定到淡化
『古代:形成与固化』
『近现代:震荡与转型』
『当代:淡化与探索』
贰 传统要素的特质
『城市结构:棋盘式布局』
『胡同空间:过渡性层次』
『合院建筑:形制化复制』
『装饰体系:理性化表现』
叁 传统要素的再生
『再生:继承和更新』
『空间结构:整体延续』
『传统内涵:局部渗入』
第三篇 异质要素的对立与整合
壹 从融合到对立
『古代:融合』
『近现代:交织』
『当代:对立』
贰 异质要素的表现
『新城结构:大尺度布局』
『城市空间:单层次发展』
『新型建筑:大体量扩张』
『建筑风格:功利性迎合』
叁 异质要素的整合
『整合:包容和坚守』
『城市层面:宏观分区和选择性移植』
『建筑层面:布局演化和手法重构』
第四篇 普适要素的发展与叠印
壹 从无关到发展
『古代:鲜有影响』
『近现代:逐渐接受』
『当代:追随发展』
贰 朴适要素的特征
『功能与空间:定型与趋同』
『技术与形式:通用与雷同』
叁 普适要素的叠印
『叠印:适用于拓展』
『纵向生长:演化应用』
『横向复合:融合渗透』
附录
附录A 北京历史大事及地域范围演变
附录B 各历史时期北京辖区和城址地域范围图
参考文献
摘要
北京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她正襟危坐,又平实近人;她悠然自得,又活力跃动。你可以在雍容的皇家建筑中体会她的大气,也可以在接地气的胡同大院里感受她的平实;你可以在不急不慌的暮鼓晨钟中体会她的厚重,也可以在时髦前卫的各色场所里体味她的多元。    无论你是老北京还是新移民,无论你是旅居者还只是一个匆匆过客,都会不约而同地爱上这座城市。    这座有着近千年建都史的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引来了人们的担忧,甚至批判。60 多年前,拆城墙、拆四合院,令人扼腕叹息;20 多年前,头戴“瓜皮帽”的“中式”新建筑流行,令人忧心忡忡;10 多年前,新央视大楼这样的“怪房子”不断出现,令人担心北京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传统,在急速发展的冲击下淡化甚至消失;而表达地域性的“新”    方式又常常流于表面,不能表达更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如何令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发展的同时,找到恰当传承历史、保持特色的途径,成为很多人关注和思考的议题,同时也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所在。    本书梳理了北京城市和建筑发展的背景和脉络,剖析了全球化发展和地域特色保持之间的矛盾,从传统要素的淡化与再生、异质要素的对立与整合、普适要素的发展与叠印这三个层面,探讨了北京城市和建筑发展的现象、内因及策略。前  言前  言V本书适合任何热爱北京这座城市、对其形成和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学生、学者、从业者及管理者等相关人士阅读。    对于前者,本书从城市建筑的发展变迁着手,给读者认识北京提供了可感、可忆、可思的线条与角度。在内容上,将城市和建筑同文化、历史、哲学、美学、政治、经济、民俗等融合起来,提高了一般读者对建筑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对于后者,本书从传统要素、异质要素和普适要素三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纷乱的建筑表象中剥离出三条认识现象、分析内因、提出策略的线索,对北京的规划和建筑发展有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是基于我对北京城市和建筑多年的热爱研究而成的。在写作中,我参阅了很多研究城市和建筑,以及文化、历史、哲学、美学、政治、经济、民俗等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丰富和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同时,本书的写作也离不开张伶伶教授对我就读博士期间的教育和帮助,先生广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见地,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书中部分分析图绘制、照片拍摄、文字整理及版面设计工作,得到了我的研究生段锦芳、张钦尧、孙淼和韩晓静的大力协助;还有很多师长和朋友,曾经在讨论中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责任编辑赵荣女士,则始终给予我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最后,由于北京的发展是众人瞩目的热议话题,因而不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不同的思路和见解。本书仅是本人的一己之见,不当之处,望读者宽谅。    王冰冰2017 年11 月于北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