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法学时局图

中国法学时局图

  • 字数: 1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凌斌
  • 出版日期: 2014-02-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336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数据充分,阐述深入到位,是的了解中国三十年来法学发展的参考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靠前本以CSSCI引证数据为基础的学术史的定量研究作品,对中国三十年来法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做出了独具视角的系统研究,从长时段和众多文献中梳理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法学学术史的基本格局和总体脉络。本书所揭示的中国法学三十年的学术特点,不论对于认识历史还是放眼未来,都提供了可资批判的研究基础。
以往的学术史研究,主要是一种定性研究,要么是“口述史”、“自传体”的“自述式学术史”,要么是根据史料记载复原历史因素的“重构式学术史”。本书则提供了一种学术史的定量研究方法。尽管定量研究永远不会替代定性研究,但是也提供了定性研究不能替代的重要内容。以往的引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作品和作者的学术影响排序,但是引证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前景,是推进学术史的定量研究。本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定量研究方法扩展和应用到了对学术史基本结构和总体变迁的理论梳理。这一研究也同时表明,学术史的定量研究对于理解学术史的结构和变迁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潜力和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凌斌,1977年生,黑龙江人。北京大学法学学士(2000年)、法学博士(2005年),耶鲁大学法学硕士(LLM,2006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教授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司法制度研究、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源检索等课。
目录
序言:为了中国法学――法学末世论批判
一、时局图:中国法学的当下处境
二、法律移植主义的典型主张
三、末世论:思想演变与精神实质
四、法学末世论
五、“未来法学”的自我异化
六、法学理想的中国转向
上篇 定量研究
导论:学术断代史的定量研究
一、学术评价、引证索引与引证分析
二、数据库和定量研究的局限
三、学术量化的困难与衡量学术的标准
四、作为一种经验素材的引证数据
五、学术史的定量研究
六、反思与展望
七、认真对待自己的历史
第一章 背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
一、十年管窥三十年:问题与方法
二、三十年中国学术史:基本分类与核心作品
三、主导中国学界的重要作品:结构与变迁
四、影响中国学界的主要作品:结构与变迁
五、走向开放的“中国心智”
六、结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第二章 中国法学三十年:主导法学的思想图式
一、问题与说明
二、三十年法学核心作品的影响排序
三、三个十年间法学重要作品的影响排序
四、中国法学的思想图式:主导作品
五、中国法学的思想图式:主导作者
六、法学时局图:中国法学思想图式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中国法学三十年:主要作品的学科特点
一、问题与说明
二、总体变迁
三、地域取向:内向型法学
四、时代取向:时效性法学
五、风格取向:教科书法学
六、结语:从三十年法学到三十年法治
第四章 中国主流法学引证的统计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分析数据和变量的说明
三、法学整体引证情况的统计分析
四、法学各引证群引证情况的统计分析
五、法学“核心作者”引证情况的统计分析
六、中国法学引证特点的初步结论与评论
七、结语:中国法学引证特点与完善引证评价机制
附录:学术史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
一、采集、备份与核对
二、校对
三、合并与排序
四、编码
五、描述
六、结语:数字背后的历史
下篇 定性研究
导论:交叉学科时代的法学研究
一、从法学翻译谈起
二、例一:法律经济学的“成本”
三、例二:法律统计学的“发生比”
四、例三:法律心理学的“推想”
五、交叉学科的法学影响
第一章 洞悉法律的多维视角
一、引子
二、主旨
三、脉络
四、内容
五、启迪
第二章 洞穴里的微光
一、为什么理“性”
二、性选择的生物学基础
三、性态经济学
四、性态经济史
五、性规制的效率评价
六、中国的性与理性
第三章 民法典:民族生活的法律归宿
一、问题:民法典论争的重启
二、法治的时间性:法典制定的历史过程
三、法典制定与民族共识的民主塑造
四、法典制定与法律技术的科学表达
五、法典制定与法学研究的宪政意义
六、结语:民族生活的法律归宿
第四章 改造我们的教学:历史使命与法学教育
一、历史机遇与教学使命
二、哈佛法学院的两次“世纪改革”:用意与启迪
三、中国法学教育的“亚里士多德教学法”
四、美国法学教育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五、中国古代教育的“孔子教学法”
六、教学方法与教育目的:职业、智识与伦理
后记:书中自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