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京杭运河首次自行车之旅

京杭运河首次自行车之旅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 沈兴大 著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51487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光阴荏苒,我和摄影记者刘世昭1981年首次骑自行车采访京杭 运河,不觉已过去38载,距《京杭运河首次自行车之旅》一书首次出版也已有32年。 当年拙作在《人民中国》(日文版) 杂志上连载时,篇幅所限,采访到的不少内容未能发表出来,颇感遗憾。此次增修再版,此一遗憾总算得到了弥补的机会。需要敬告读者的是,本书出版后30余年来,文中所述及的地名、年限、行政建制、景观等均发生了不少变化。为保留原著风貌、提供历史资料、促进大运河文化研究,此次再版,完全忠实于当年的见闻和记录,对地名、年限、行政建制、景观等的变化未作修订。 另外,本书末后附录了当年部分日本读者的来信及相关资料等作为参考,以飨读者。敬请批评指正。 值此再版之际,再次向当年给予本人大力支持和热情相助的各界领导、专家、学者和同仁、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感谢杭州市拱墅区委、区政府和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拱墅区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及红旗出版社的付出! 沈兴大 2019 年5 月于北京美丽西园
内容简介
1981年5月,《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沈兴大、摄影记者刘世昭,两人怀着第运河的特殊感情和深沉的爱,抱着“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了解大运河”的观念,开始了异常史无前例额的自行车之旅,历时400多天的时间,深入考察了运河沿途的自然景观、历时沿革、古迹遗址、风俗民情、神话传说、城镇变迁等,最后形成刊登于《人民中国》杂志并出版成书。现将这一成果以及沈老后面几年缩写的对运河的研究性文章,重新整理出版,以书的形式奉献给海内外读者。
作者简介
沈兴大,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记协(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5届理事会理事。 1938年出生于今江苏省江阴市,于常州市戚墅堰读完小学、中学。196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今扬州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外文局,一直工作至1998年退休。 曾任《今日中国》杂志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人民中国》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兼职教师等职。 主要作品有《对外传播文选》(合作主编)、《京杭运河首次自行车之旅》、大型画册《中国古运河》(文字作者)、《抛砖引玉——对外传播十三讲》、报告文学集《绿色的梦》(作者、主编)等。
目录
自序:从儿时的梦想说起……………………………………………………………………………1 奔向古源头……………………………………………………………………………………………7 通惠河源头白浮泉/ 谱写北京水利新篇章/ 天下第一泉和北京鸭/ 慈禧行宫/ 高梁桥的传说 大运河运来的北京城………………………………………………………………………………14 积水潭曾是漕运码头/ 古代粮仓/ 大运河与北京人生活/ 兴建北京城立下的丰功 “万舟骈集”的通州…………………………………………………………………………………21 京东庆丰闸/ 史籍留名的八里桥/ 形似航船的城/ 会见扛过皇粮的百岁老人/ 来自西方的不速之客/ 建设中的北京卫星城 从张家湾到河西务…………………………………………………………………………………30 往昔的水陆要会/ 新旧河西务/ 乾隆踹过的老槐树/ 十万流动水上居民 天子经过的渡口——天津…………………………………………………………………………38 三汊口——天津的摇篮/ 护航女神的故事/ 明成祖渡河处/ 18 世纪英使眼中的天津/ 欣欣向荣的外贸港口/ 水的甘苦/ 狗不理包子和小站米 从年画之乡到泥瓦匠之乡…………………………………………………………………………49 在杨柳青访画师/ 沙窝萝卜赛鸭梨/ 在绿色长城下骑行/ 夜访红灯照后代/ 出泥瓦匠的青县 林冲发配的地方——沧州…………………………………………………………………………58 永不干涸的“龙窝” / 热闹的牲口集市/ 林冲发配的沧州在何处/ 旧貌换新颜/ 聪明的老河兵 人困马乏到吴桥……………………………………………………………………………………66 金丝小枣的产地/ 九河交汇的交河/ 名符其实的杂技之乡 鲁西北重镇——德州………………………………………………………………………………71 乾隆“首程顿宿”之地/ 特产扒鸡和“撅腚豆腐” / 中菲友谊佳话/ 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 拜谒东方先生墓 三次搬迁的武城……………………………………………………………………………………77 四女寺减河及其传说/ 崭新的县城/ 农民皇帝窦建德故里 为皇家烧砖的古窑地——临清……………………………………………………………………83 河水变得丰满活泼起来/ “富庶甲齐郡” / 踏访古窑遗址/ 首屈一指的哈达产地 从聊城到东阿………………………………………………………………………………………90 富丽卓绝的山陕会馆/ 曹植墓前话曹植/ 东阿贡胶/ 武松打虎处 过黄河………………………………………………………………………………………………97 “上有苏杭,下有临张” / 运河是怎样穿过黄河的/ 途经王伦故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浒英雄的大本营…………………………………………………………………………………104 登梁山/ 往昔民族英雄/ 大运河史上的杰作/ 寻访白英老人的后裔 李白痛饮之地——济宁……………………………………………………………………………114 大运河中段重镇/ 玉堂酱菜和济宁路青猾皮/ 李白、杜甫的足迹/ 济宁汉碑群和武氏墓群石刻 环微山湖一周行……………………………………………………………………………………121 稻香鱼鲜是鱼台/ 微山岛上三贤墓/ 大运河运来了孔庙巨碑 兵家必争之地——徐州……………………………………………………………………………127 刘邦故里见闻/ 历史上有名的水次仓/ 登戏马台/ 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项羽故里——宿迁…………………………………………………………………………………135 新兴的邳县港/ 宿迁地名的由来/ 举鼎择婿的故事/ 运河边上的美人泉 “南船北马”转输地——淮阴……………………………………………………………………141 三水交汇码头镇/ 踏访淮阴侯韩信的遗迹/ 雄伟的“水上长城” / “南船北马”王营镇 “七省咽喉”——淮安……………………………………………………………………………149 古淮河之滨的“船城” / 遣唐使必经之地/ 文通塔与勺湖/ 瞻仰周恩来故居/ 风味独特的淮安蒲菜 白帆片片屋脊过的高邮……………………………………………………………………………157 路经藕粉之乡/ 河床高于屋/ 唐塔黑尻双黄蛋 难得的兴化探访……………………………………………………………………………………163 “船厅”上的座谈/ “风车!风车!” / 相传施耐庵隐居这里写成《水浒传》/ 郑板桥的故事 运河第一城——扬州………………………………………………………………………………167 水往高处流/ 最古的运河——邗沟/ 隋唐时的码头——茱萸湾/ 唐代的第三大都会/久负盛名的国际城市/ 参访普哈丁墓和仙鹤寺/ 扬州“三把刀” / 瓜洲古渡头 “东南锁钥”——镇江……………………………………………………………………………178 “金陵津渡” / 富有诗情的镇江三山/ 大运河把簰筏分送南北/ 全国闻名的镇江鲥鱼 新兴的工业明星城——常州………………………………………………………………………186 李白掩泪处/ 齐梁帝王陵石刻群/ 古琉球国使泊舟的毗陵驿/ 参观常州梳篦厂/ 苏东坡系缆的舣舟亭/ 春秋时期的古城池——淹城/ 愿家乡变得更美 鱼米之乡——无锡…………………………………………………………………………………196 “神奇的旅游” / 淡水养殖与陶朱公范蠡/ 四大米市之一/ 无锡特产“三空” 东方水城——苏州…………………………………………………………………………………204 夫差自刎的浒墅关/ 小桥流水人家/ 罕见的水陆城门/ 胥定桥上忆古人/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五百年不熄的“金砖”窑/ 拜谒蒯祥之墓/ 姑苏城外寒山寺 浙北交通枢纽——嘉兴……………………………………………………………………………216 大运河上最长最美的古石桥/ 丝绸巨镇——盛泽/ 烟雨楼和南湖画舫/ 留下西施指甲印的槜李/ 驱逐“瘟神” “人间天堂”——杭州……………………………………………………………………………223 “软宝石”产地/ 大运河终点——艮山港/ 东南大都会/ 治水有功的白居易苏东坡/丝绸之府/ 访龙井茶产地/ 安吉竹乡见闻/ 再见了,大运河 附录1:现代版的《东方见闻录》——日本读者来信摘录……………………………………236 附录2:进一步开发大运河文化——1987年9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座谈会”发言稿………………………………………………………………………………………238
摘要
从儿时的梦想说起 中国主要的大江大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珠江等等,大多是由西向东流的。但是在人口稠密的近海富庶地区,有一条大河却是南北向的——它就是北起首都北京,南至美丽的花园城市杭州,途经天津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的京杭运河。 我的家乡就在江苏省长江以南的一个小镇上,地名叫作戚墅堰,它紧紧地依傍着大运河。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就是在那儿度过的。那里有一条狭长而热闹的小街,几乎有一半人家的房屋就建在伸入河中的木桩上。人在上面住,水在枕边流,每天从早到晚,片片白帆就打临河的窗前掠过。 镇上居民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大运河。男人们担着水桶,从运河里挑水,存入水缸,然后用明矾澄清一下,以供饮用。女人们来到码头上,淘米、洗菜,或者浣洗衣服,大家边干活儿边聊天,说笑声、流水声、捣衣声,响成一片。人们外出探亲访友,也都离不了运河上的航船。 对孩子们来说,运河更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伙伴。我至今还十分留恋在运河边上度过的童年生活。春天,河水解冻了,一夜东风,镇外运河两岸一下子都变绿了。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拣上一捧碎瓦片,来到河边,打水漂玩,一片又一片,比赛着,看谁的瓦片点水的次数多。一到夏天,就更快活了。大家几乎整天都泡在河里,或者扎猛子捉迷藏,像孩子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尽情地扑腾、撒娇;或者带个小木盆,边玩边摸螃蟹、逮小虾。夜里梦中也激荡着运河的波浪和水声…… 更难忘的是,夜晚围在小油灯下,听老人们讲述大运河的故事。“话说隋炀帝开运河,下江南看琼花……”老人们每次都是这样开头,讲述那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可我们还是百听不厌。 至今我还记得他们的讲述:隋炀帝从东都洛阳下江南,到扬州去看琼花,他和他的后妃、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坐的船只有好几千艘,首尾相接,长达200余华里。光纤夫就有八九万人。还有20多万名骑兵沿河护行。而隋炀帝乘坐的龙舟,上下有四重。沿途每到一地,方圆500里以内的老百姓都要进献羊羔美酒、山珍海味,宫人吃不了,就统统倒掉。最后,这个劳民伤财的暴君,第三次下江南时,就在扬州被手下大将杀死了……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运河?难道就是为了到扬州看琼花吗?这个问题,到我长大以后才从历史书上找到了答案。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他阴险毒辣,先是用两面派手段,骗取隋文帝的信任,使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立他为太子。接着,又趁文帝病危,让心腹杀死文帝,于公元604年登上了皇帝宝座。第二年,即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便下令修建大运河。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征发百余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上的山阳(今江苏淮安),使洛水、黄河、泗水、汴水与淮河相通。同年,又征发十几万劳动力,疏浚邗沟(亦称山阳渎),南起江都,北至山阳,又使淮河与长江连接一起。这样就可以从隋朝东都洛阳直达扬州了。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征调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南接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东南)。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开江南运河,北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大运河全线工程告成。这条长达2700公里的大运河,第一次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 隋炀帝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凿大运河,贪恋扬州的繁华和风光,追求享乐,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他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还是出于封建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原来,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东晋以来270多年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但新政权很不稳固。特别是东南地区,各方面的反隋斗争此起彼伏,隋王朝乃调集大军前往镇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需要解决交通条件的;同时为了炫耀武力,加强统治, 隋炀帝准备发动对高丽的战争,需要在涿郡建立据点,这就是他开凿运河的政治和军事上的目的。此外,还有一个经济上的目的,那就是隋朝在长安和洛阳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和其他物资的供应。这时,统治中心所在的关中地区的出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而江南地区十分富庶,转运江南的财富,也无疑急需开凿运河。正是出于这种历史发展的需要,隋炀帝不惜驱使数百万人民开凿运河。古代劳动人民为开凿运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如开通济渠,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接着开永济渠,男壮丁不够,甚至将妇女抓来顶替。 一般说来,隋代人民开运河,奠定了中国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但这还不是大运河开凿最早的历史。追溯大运河诞生的历史,应该是比隋炀帝时代还要早一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变的时期,当时作为宗主国的东周日趋衰微,王室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国,相互展开了长期而频繁的兼并战争。 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几乎在同一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后,为了同一目的——战争的需要,产生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两项全靠人力完成的工程:一是长城, 在北方的燕、赵、秦等诸侯国,为防御北部匈奴族骚扰和邻近诸侯国的侵袭,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边墙,这些边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连接起来的万里长城的开端;二是运河,南方诸侯国之一的吴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开凿邗沟,它即是现在京杭运河最早的一段。 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的吴国,其国君阖闾为了向西扩展其势力范围,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命伍子胥主持开凿了从太湖向西直达长江的胥溪运河。后来,阖闾带着军队从胥溪进攻楚国,取得很大胜利。这条长100多公里的胥溪,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 此后,在对近邻越国的战争中,阖闾负伤病死。公元前495年,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为进攻越国、报杀父之仇的军事需要,又派伍子胥开凿一条从太湖向东直达海口的胥浦运河,并于第二年由胥浦入海攻打越国。越王勾践被困会稽,无力还击,只得求和,并被迫带着妻子和大臣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 吴王夫差在战胜越国之后,一心要北进争霸。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他下令于长江北岸的今江苏扬州西北蜀冈上筑邗城,作为讨伐齐国(今山东北部地区) 的据点,并把都城由姑苏迁到这里。同时,从邗城向北开凿一条运河,引长江水北流入淮水,全长185公里。因这条河从邗城城下流过,故称“邗沟”。公元前485年,吴将徐承便率领水师经邗沟转淮水,出海北上进攻齐国。第二年,在艾陵(今泰山脚下的泰安县) 打败了春秋时期第一个建立霸业的齐国。 这座邗城即是扬州最早的城池。这条邗沟,正是后来隋炀帝以它为基础向两端延伸扩大成为全国性的南北大运河。邗沟是京杭运河最早的一段。公元618年,仅仅统治38年的隋朝灭亡以后,又历经唐、五代十国、宋辽金等朝代更替。到了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定都大都(今北京)。中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由中原地区移到了北方,而经济财富中心仍在江浙一带,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系统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于是,元王朝继隋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从公元1283年到公元1292年,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横向绕道中原的大运河,改造成为以北京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地图上所看到的京杭运河的基本路线,它比隋代大运河缩短航程近一千公里。 从公元前486年开邗沟算起,中国的京杭运河,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著名的国际运河——苏伊士运河,总长190.25公里,通航于1869年;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公里,通航于1914年。无论从开凿的历史,还是从规模、长度来看,中国的京杭运河都遥遥领先。 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实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类历史的奇迹”。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离开家乡,横渡浩浩长江,来到江北的扬州上大学。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地方。说来也巧,我在大学学习的专业偏偏又是历史。在这里的四年大学生活中,除了学习较为系统的书本知识外,我和同学们还常常利用节假日走街串巷,访问名胜古迹,了解古扬州的历史和变迁。我深深地感到,运河的开凿在扬州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就说扬州的建城史吧,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筑的邗城便是扬州城的雏形。但那时,它只不过是个驻扎军队和屯放粮食、武器装备的军事据点。后来由于它处在南北大运河与横贯中国大陆的长江的交汇点上,才自然而然成为国内南北交通的枢纽。到唐代它已是“富庶甲天下”的大都会和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港口。当时仅住在扬州的外国商人,就多达数千人。“烟花三月下扬州”,全国许多文人学士都荟萃于此。扬州,随着运河的开凿而诞生,又随着运河的发展而发展。无怪有人把它称为“运河之城”。 其实又何止扬州,大运河的开凿促进沿岸城市发展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就说大运河起点的北京吧。现在人们来到北京所见到的世界闻名的古建筑群——雄伟的紫禁城,耸入云霄的天坛,以及明十三陵等,其建筑材料,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大运河从外地运来的。假如没有大运河,恐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北京城吧!还有,沿河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天津、河北的沧州、山东的德州和临清、江苏的徐州和苏州、浙江的嘉兴和杭州等地的兴起和发展,也无不与大运河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大运河流经的地方,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军事行动,也都跟大运河交织在一起。 更远的历史就不去说它了。例如,15世纪,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从他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里夺取了帝位。这场名为“靖难之役”的军事政变,就是从北京出发,沿着大运河南下攻入当时的大明京城南京的。这场政变的成功,导致了朱棣将北平改为北京(北京之称即由此始),以及北京城的建设和定都。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19世纪中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20世纪初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乃至抗日战争中的铁道游击队,解放战争中的决定性一战——淮海战役等等,都发生在运河之畔。大运河里,流过不知多少为自由、解放而奋斗的志士仁人的鲜血…… 大运河贯通了上下2400多年的历史。有人说:“要了解中国历史,就要了解大运河。”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大运河,可以说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大运河的开凿,把本来互不联系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沟通串联了起来,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们坐上船,通过大运河和它沟通的各大水系,可以周游大半个中国。在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尚未出现的时代,它不仅大大方便了国内交通,而且也促进了中外各方面的往来和交流。 众所周知的中日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就是由大运河的瓜洲渡口上船起航的。而历史上大批的日本使者、僧人、留学生等泛海来到中国以后,有不少人在运河上航行过。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著名的日本学问僧成寻法师,从宁波海港上岸,去台州参拜天台山之后,便从杭州坐船沿大运河北上,走了一大段水路去参拜另一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成寻法师在他所著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详细而生动地记录了他行舟运河途中的所见所闻和船只过闸的情景。这些记载,对研究大运河及其水工建筑物,都颇有参考价值。又如, 日本画圣雪舟等杨来中国旅行游学时,也曾从南方溯运河北上,到达北京。在他流传下来的宝贵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运河沿线壮丽的山水风景。 13世纪,旅居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巡视江南。他从京城大都出发,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他在其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中,对沿途经过的淮安、高邮、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等运河城市,作了详细的描述。据说,他还在扬州任官职三年。 至今,运河两岸还流传着不少中外人民友好往来的佳话。 大运河对沟通中国南北交通,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友好往来等方面,在历史上起着巨大作用。只是到了19世纪中叶,它才开始衰败下来。那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在河南东北部的铜瓦厢决口,改道由山东利津入海,致使山东境内张秋至临清的一段运河水源中断,航运完全停顿;之后,黄河又多次决口泛滥,运河被阻滞淤塞的现象更为严重。随之,掠夺中国资源的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纷纷在中国兴修铁路,津浦铁路与京津铁路相继筑成,替代了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干道。这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顾不上也无能力修复大运河了。从此,运河变成了地方性的短途运输水道。由于年久失修,旱涝之害不断发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制订了改建大运河的计划。经过疏浚和开拓,大运河江苏省一段,已畅通500吨船只,有的河段还可一年四季双线行驶2000吨的船队。大运河山东以北的河段,也经过整修或重开,基本上恢复了河道, 发挥其地区性航行或灌溉和排洪的作用。 现在,为了进一步发挥大运河南北交流的纽带作用,有关部门又决定分期分段对它进行整治。目前,山东以南的前期工程——包括新建和增建港口、船闸,疏浚航道等,正在加紧进行中。可以预料,在新的历史时期,大运河将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运河兴衰的历史可以一页一页地翻过去,然而,大运河的水,曾经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我长大,却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大运河给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带来过无限乐趣啊!多少年来,我一直梦想着沿大运河做一次全程旅行。我要好好地看一看大运河的全部丰采和英姿,探访那些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搜集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和传说。我还要看看它今天的新面貌,访问运河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习俗…… 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那是1981年春天,《人民中国》编辑部批准了我采访大运河的计划。 按照计划,此行基本上沿着元、明、清时代开凿和经营的大运河进行采访。为了便于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活动,我决定以自行车作为此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就是说,我将骑着自行车跑完大运河近1800公里的全部旅程。这样做也是出于实际的需要,因为大运河从北京至山东的一段(约为全程的40%) 目前尚不通航。 骑自行车进行长途采访,对我这个年纪开始向50岁“进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考验。但想到昔日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想到编辑部同仁的热情支持和鼓励,想到广大读者的殷切期望,也就增添了我的许多勇气和信心。 这次与我同行的,还有年轻的摄影记者刘世昭。 从1981年5月19日踏上征途到1983年1月19日结束,当中除因病或春节暂停外,共历时408天,平均每天骑行30公里,纵横行程上万公里。首次自行车之旅的成功,承蒙国家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姚汉源、朱更翎、郑连第等水利专家学者的指导,得到沿河各地有关部门和许多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值此拙作出版之际,谨表示衷心感谢!因作者水平所限,难免有不当或差错之处,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