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课程是一粒种子

课程是一粒种子

课程是一粒种子,在学生的心田生长,终将发芽,终将茁壮,终将开花结果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刘爱国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4448725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课程是一粒种子 在学生的心田生长 终将发芽 终将茁壮 终将开花结果
内容简介
课程就像一粒种子,播种于学生的心田,在其人生道路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是新中奠基学生终身发展的四项关键能力。学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奠基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其中种子课程包括德育核心课程、语言核心课程、数学核心课程、体育核心课程,构成新中课程体系的四大支柱。“数学建模”和“行走的教室”是新中向课改深水区进军的特色实践,为学习提供新营养、为课堂拓展新时空、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
上海市新中不错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教育部第42期全国骨干校长班学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学不错教师,西藏民族教育督学。编著《把分数拉长了看》《师说新语——新中不错中学教师论文选》《春华秋实——新中不错中学校友回忆录》等,发表教育管理文章数十篇。
目录
绪论  > 1 第一章  奠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17 01 新时代高中教育的中国梦> 19 一、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 19 二、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任务的定位> 21 三、新时代新中教育的“中国梦” > 22 02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23 一、新时代下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23 二、新中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24 三、新中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 25 03 国际视野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7 一、国际视野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27 二、世界各国和组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9 三、国际视野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启示> 31 04 奠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32 一、“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关系> 33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4 三、奠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37 05 关键能力是这样炼成的> 41 一、立足“课程”培养关键能力的必要性> 42 二、新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43 第二章  新中“种子”课程> 49 01 奠基终身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51 一、奠基终身发展的课程体系框架> 51 二、奠基终身发展课程体系的管理及实施> 52 三、奠基终身发展课程体系的评价> 54 02 德育核心课程> 55 一、课程目标> 56 二、课程内容> 56 三、课程管理和评价> 60 03 语言核心课程> 62 一、课程目标> 62 二、课程内容和实施> 63 三、课程评价> 66 04 数学核心课程> 66 一、课程目标> 67 二、课程内容与实施> 68 三、课程评价> 70 05 体育核心课程> 71 一、课程目标> 71 二、课程内容与实施> 72 三、课程评价> 74 第三章  做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77 01 什么是数学中的“营养” > 79 一、数学本质观及其教育启示> 79 二、数学知识观及其教育启示> 80 三、数学价值观及其教育启示> 82 四、什么是数学中的“营养” > 83 02 做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84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 84 二、数学思想方法生成的特点> 86 三、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87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 89 03 模型思想与数学建模> 94 一、数学建模的理论探索> 94 二、教师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98 三、课标对数学建模的要求>100 04 高中数学建模的实践尝试>101 一、高中数学建模教学课例>101 二、高中数学建模活动案例>104 三、高中数学建模创新范例>106 四、数学建模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107 05 我的数学教育观>109 一、我的数学教学观>109 二、我的数学学习观>110 三、我的数学评价观>112 四、我的数学教师观>113 第四章  “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117 01 “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思考与实践>119 一、“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源起>119 二、“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实践与成效>120 三、“行走的教室”新课堂实验的思考和展望>122 02 数学建模>124 一、无人机灯光表演1 >124 二、无人机灯光表演2 >132 03 阅读宏村>142 一、古建筑屋檐中摆线的应用>142 二、宏村古村落生态水环境考察与浅析>151 04 溯流寻源>158 一、苏州园林造园方法在彭越浦改造中的运用与创新>158 二、长江沿岸典型城市土壤重金属浓度对比分析>165 第五章  奠基终身发展的课程领导>173 01 加强课程领导,促进专业发展>175 一、课程领导的内涵>175 二、课程领导的任务>176 三、课程领导的校本着力点———教师专业发展>179 02 教师队伍现状和专业发展举措>181 一、教师队伍现状分析>181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182 三、教师队伍建设成果>183 03 注重规范,结合校情,形成特色>184 一、办学理念与育人模式>184 二、寄宿特点与民族特色>184 三、项目引领与任务驱动>185 四、聚焦课堂与专业提升>185 04 新中高级中学名师培养>188 05 教研组变革和转型>194 一、教研组与知识管理>194 二、教研组与年级组和备课组的关系>195 三、提升教研组长的教学领导力>196 四、教研组与校本研修>197 06 文化引领,继往开来>205 一、以寻访校友活动树立学校文化自觉和自信>206 二、以校史、校训、校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206 三、以国际教育交流拓宽学校文化境界>207 四、以创新精神谋划学校文化发展蓝图>208 后记>212
摘要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样地,学校在学生心中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刘爱国校长对这一道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一本《课程是一粒种子》,把课程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谈得十分透彻,并基于这一理念精心设计了一套新中的课程体系。刘爱国说:“教师不是放任学生自发生长的‘牧羊人’,而是用人类文明使学生成人的‘养正者’。”这话是很有见地的,由此他也准确地把握住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几个至关重要的关系,并把它贯彻在新中的课程体系中。 一、适应与引领 教育要适应学生的发展,办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美好人性的培育。这是重要的,但是这并非是教育的全部,当然,也并非是课程的全部。课程从本质上来说,首先它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所以国家要研制作为学校课程立足点与出发点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并具体化为“课程标准”。在我国,国家一直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 其次,课程是学生在自我定位基础上的自我选择。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善良、诚信、豁达、宽容、坚毅、温顺、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人性培养,必须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再次,课程还是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及生活经验的结晶。今天来看,在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活经验的积淀,离开了人类的文明发展与生活经验就没有今日的课程。除了邪教,可以口吐莲花,声称自己是神的化身,在一个早晨就可以胡乱地编一些鬼话,去骗一些无知的信徒。在所有的学校,哪门课程是在一个早晨突然冒出来的? 课程就是让孩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应当说,课程还是社会国民素质进步的反映。课程促进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反之,国民素养的水平也制约着一国或一地区课程的设置。 总之,课程设计是一个需要从多维思考,精心设计的复杂体。 然而,在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国家的意志被放在唯一的地位上,学生的个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人性的概念更被排斥。针对这一情况,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不断呼吁教育要培育美好人性,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本人在2012年主编,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教育家文库”,其中一册就名为《教育:培育美好人性》。不过近年来,课程作为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体现,在有些人中被遗忘了,这种意识淡薄了。课程体现国家意志与培养美好人性并不是对立的,但是也并非直接就可以划上等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意识,并以此为指南,在这两者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课程,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培育美好人性。 基于这一认识,刘爱国对新时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做了追踪式的研究,提出“学校育人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育人’是课程永恒的价值追求”,以“中国梦”为统领,设计新中高中三年学生发展的总体思路:高一年级“认识自我,健康成长”、高二年级“发展自我,修身扬长”与高三年级“超越自我,励志成才”,新中的课程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经验。 二、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 在《课程是一粒种子》中,刘爱国校长对“行走的教室”情有独钟。“行走的教室”作为载体的课程,本质上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新精神培育的的课程,无论是“无人机灯光表演”,还是“长江沿岸典型城市土壤重金属浓度对比分析”等,都是既注重动脑,又注重动手的课程。 在教育史上,被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当属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约翰? 弗里德里希? 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他的“四段教学法”与“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理论是为教育界所熟知的。事实上,在建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着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N.A.Kaiipob,1893-1978)的影响,尽管其间受到了中苏论战的影响,凯洛夫被排挤出了正统的地位,事实上,时至今日,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仍然可以见到凯洛夫的影子。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教育家,他们或从行为心理学,或从认知心理学出发,试图为教育与教学活动奠定科学基础,凯洛夫则侧重从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过程。在他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他强调教学过程必须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他明确地说:“教学不是、也不可能是与科学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过程。”学生的任务是掌握和利用已为前人所发现和整理的知识,可以直接接受前人已经证实了的科学结论和概括,无须事事亲自去实践、尝试。他又说:“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理论的继承。在赫尔巴特与凯洛夫之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强烈地质疑这一理论,杜威说:“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导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他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中心”“学生中心”与“活动中心”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经验对发展的重要性。 凯洛夫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认定这是一个以“间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过程。确实,个体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都去亲身体验,去重复千百年来人类在科学探知的过程。但是,忽视乃至无视“直接知识”的教育意义,忽视乃至无视实践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价值,就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了。 今天的课堂传授的是的昨天的知识,却要求走出课堂的学生去解决明天社会生活的问题,失败无疑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为此,人们必须让学生学会从容地解决明天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培育既需要学生掌握间接知识,又需要以个体经验为特征的实践体验。 “行走的课堂”就是注重直接知识的课堂,是将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相融合的课堂。这一课堂注重对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相结合、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融合能力的培养,其举措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对不少学校有启示的意义。 三、科学教育与科学伦理的教育 原教育部副部长(后任商务部部长)吕福源强调教学应当让学生明白三个问题:第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第二,知识是什么;第三,知识到哪里去,即知识究竟有什么用,在生活中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这一论述是很有道理的。这不仅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涉及科学价值观的问题。凯洛夫的教学过程只重视了知识是什么,而忽视了知识从哪里来以及知识到哪里去的问题,尤其是忽视和无视知识运用的终极价值与科学伦理的教育,显然这是有很大片面性的,事实上它极大地窄化了教学的教育功能。 在新中的课程设计中,尤其是在数学课程的设计中,刘爱国注重给学生以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他认真辨析了数学本质观、知识观与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刘爱国数学教育的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与教师观,设计了很有特色的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课程等,并以专章的方式做专门论述。这些论述值得认真一读。 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基础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因此,它必 须重视教育的合目的性。任何教育都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要做到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客观地说,对于教育规律如今有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它表现出了应有的敬畏,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进行着认真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还很肤浅,认识还不深刻,但是,与教育的合规律性相比,教育的合目的性却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的确,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时代。近几十年来,西方社会对科技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都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战略规划,教育都是其中重要的战略组成部分。在我国,国务院在2017年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特别关注了“智能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纵观上一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教育,人们不难发现,STEM 教育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的教育受到极大重视,它们被当作未来国家间竞争的关键。STEM 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仅只关注STEM 教育也是有问题的。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是,在当前人们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时候,在欧美又有人强调了所谓“HPH”课程的重要性,“HPH”课程即历史(History)与哲学(Philosophy)课程。希腊社会党国际主席、希腊前帕潘德里欧在一篇题为《世界在十字路口,有人却要建围墙》的文章中指出:“今天,我们被要求———这种要求比人类历史上被要求的都要严厉———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新发现的能力,而且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个问题没法通过一个数学方程式、一个算法或一个新的应用来解决。它是一个深层的政治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且直指我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核心。” 一个不懂思考与反思的民族必定是前行不远的民族。由此,人们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还不能忘了历史、哲学与民族文化的学习。刘爱国从“学生—知识—社会”三要素出发,构建了“以德育类课程为主导,以语言类课程为龙头,以数学类课程为工具,以体育类课程为基础”的新中种子课程群落,科学技术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精神(其中包含着科学精神)的养育在新中得到很好的统一。尽管其中“主导”“龙头”“工具”与“基础”之间的关系辨析得还不够充分,但刘爱国校长十分强调“文化引领,继往开来”,把它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并认真地贯彻在课程体系中。无疑,这极大地提高了学校课程的品质,为人们提供了借鉴。 新中的种子课程还在萌发,还在成长,我们期待新中能精心地培育它,使它或长成参天大树,或结出丰硕果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