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姚谦峰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210749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可供结构工程、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教学使用,亦可供从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科研、施工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姚谦峰、常鹏主编的《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系工程结构抗震学基础读物。书中结合国内外工程结构的特点和抗震经验,以及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界对抗震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地震学的理论基础与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震害分析、地震动与反应谱理论、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概述、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静力弹塑性分析、弹塑性动力分析、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及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可供结构工程、地震工程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研究生教学使用,亦可供从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科研、施工的技术人员及相关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地震的基本概念
1.1地震的成因
1.1.1地球的构造
1.1.2地震的发生过程
1.1.3地震的成因
1.2地震的活动性
1.2.1世界的地震活动
1.2.2我国的地震活动及主要特点
1.2.3地震活动性分析
1.3地震波特性
1.3.1波动方程
1.3.2体波
1.3.3面波
1.3.4地震波的反射与折射
1.3.5地震波的衰减
1.4地震震级与烈度
1.4.1地震观测及震级的确定
1.4.2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表
1.4.3烈度的定量标准
1.4.4地震烈度的分布
1.4.5基本烈度与设防烈度
1.4.6场地因素对烈度的影响
第2章地震震害分析
2.1引言
2.2建筑结构房屋震害
2.2.1砌体结构震害
2.2.2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
2.2.3钢结构房屋的震害
2.2.4木结构房屋的震害
2.2.5地基基础震害
2.3交通基础设施震害
2.3.1道路震害
2.3.2桥梁震害
2.3.3隧道震害
2.3.4道路与桥梁、隧道连接处震害
2.3.5机场震害
2.3.6港口震害
2.4生命线工程震害
2.4.1水利工程震害
2.4.2供水一排水系统震害
2.4.3煤气传输系统和供热系统震害
2.4.4供电系统震害
2.4.5邮电通信系统震害
2.5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2.5.1滑坡
2.5.2泥石流
2.5.3崩塌
2.5.4堰塞湖
2.5.5边坡失稳
2.5.6地裂
2.5.7地面隆起
第3章地震动与反应谱理论
3.1引言
3.2地震动的量测
3.2.1强震化
3.2.2强震观测
3.2.3强震观测记录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
3.2.4强震观测的发展方向
3.3强震动特性
3.3.1振幅
3.3.2频谱
3.3.3持时
3.3.4地震转动分量
3.4地震动的空间相关性
3.4.1三维地震动的相关性与主轴
3.4.2空间不同质点地震动相关性
3.5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3.5.1影响振幅的主要因素
3.5.2影响频谱的主要因素
3.5.3影响持时的因素
3.6地震动的估计
3.6.1三种估计途径
3.6.2地震动的衰减规律
3.6.3无记录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估计
3.7人造地震动
3.7.1比例法
3.7.2数值法
第4章结构抗震分析方法概述
4.1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过程
4.1.1静力阶段
4.1.2反应谱阶段
4.1.3随机振动
4.1.4结构地震反应的数值分析
4.1.5非线性振动反应
4.2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力学模型
4.2.1地面运动的简化与地基的模型化
4.2.2结构振动形式及结构体系的模型化
4.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趋势
第5章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5.1引言
5.2结构运动方程的建立
5.2.1结构的离散化方法
5.2.2建立运动方程的基本方法
5.2.3一维地震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5.2.4多维地震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5.2.5多点地震输入时的动力方程
5.3时域分析方法
5.3.1线性加速度方法
5.3.2纽马克β法与威尔逊β法
5.3.3阻尼的处理
5.4频域分析方法
5.4.1频域传递函数
5.4.2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5.4.3线性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5.5振型迭加法
5.5.1振型与自振频率
5.5.2振型的正交性
5.5.3一般动力反应按振型的分解
5.5.4运动方程的解耦
5.5.5振型迭加法
5.5.6多维地震输入
第6章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6.1引言
6.1.1概述
6.1.2基本假定
6.2反应谱分析法
6.2.1地震弹性反应谱的确定
6.2.2地震反应谱的特性
6.2.3设计反应谱
6.3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6.3.1纽马克口法
6.3.2威尔逊0法
6.4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6.4.1运动方程
6.4.2振型和自振频率
6.4.3振型分解
6.4.4多自由度体系振型组合
6.5地震作用
第7章静力弹塑性分析
7.1引言
7.2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7.2.1基本假定
7.2.2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7.2.3实施过程
7.2.4水平加栽模式
7.2.5结构目标位移
7.3几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7.3.1能力谱方法
7.3.2等效位移系数法
7.3.3N2方法
7.4结构构件单元介绍
7.5本章小结
第8章弹塑性动力分析
8.1引言
8.2结构的计算模型
8.2.1串联多自由度体系的计算模型
8.2.2平面框架杆系模型
8.3恢复力特性曲线
8.3.1恢复力特性曲线的形式及特性
8.3.2恢复力特性曲线的模型化
8.3.3几种重要的恢复力曲线模型
8.3.4双向恢复力模型
8.4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8.4.1利用强震记录
8.4.2采用人工模拟地震波
8.5地震反应的数值分析
8.5.1单自由度体系
8.5.2多自由度体系
8.6地震弹塑性反应谱与地震作用
第9章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9.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9.1.1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9.1.2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与现行抗震设计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9.2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9.2.1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9.2.2按延性系数设计的方法
9.2.3能力谱法
9.2.4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9.2.5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9.3基于能量的结构抗震设计
9.3.1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9.3.2基于能量的抗震分析方法原理
9.3.3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9.3.4能量反应方程
9.3.5能量分析中的输入地震动
9.3.6能量反应抗震设计中的破坏准则
9.3.7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的特点
9.3.8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9.4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抗震设计
9.4.1投资—效益准则
9.4.2结构全寿命总费用评估
9.4.3基于投资—效益准则的结构目标性能
9.5结构分灾抗震设计
第10章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10.1引言
10.2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10.2.1时域数字特征
10.2.2频域数字特征
10.2.3数字特征的运算法则
10.3线性单自由度体系
10.3.1线性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10.3.2输入为平稳过程的体系反应
10.3.3输入为非平稳过程的体系反应
10.4线性多自由度体系
10.4.1线性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动态特性
10.4.2单输入体系的反应
10.4.3多输入体系的反应
10.5非线性体系
10.5.1单自由度体系的分析
10.5.2多自由度体系的分析
10.6结构地震动力可靠性分析
10.6.1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基础
10.6.2结构破坏准则
10.6.3基于界限破坏模式的结构可靠度计算
10.6.4基于指数破坏模式的结构可靠度计算
第11章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
11.1引言
11.2结构地震反应主动控制
11.1.1消震
11.1.2控震
11.3结构地震反应被动控制
11.3.1减震
11.3.2隔震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