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王冬梅 梁士楚 任远 等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70726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文通过以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其草本层盖度、植被类型、河岸带宽度、坡度、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位置、人为干扰度等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现有植被配置型式进行汇总分类研究,划分结果为: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城区人工乔草型式、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农商用地人工林乔灌草型式和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通过对各种植被配置型式的生态特征分析,探讨了漓江流域现有的不同植被配置型式的退化状况及其存在的生态退化问题和原因,提出了生态恢复建议:江心洲天然灌草型式和远郊天然林乔灌草型式生态退化程度较小,宜采取保护和自然恢复的方法;城区人工乔草型式采用近自然方法治理;缓坡边滩天然草本型式适当采用引种和育植方法治理;农商用地人工林乔灌草型式生态恢复应注重生境多样性恢复;城外天然乔灌草型式退化较为严重,采用全系列生态护坡和土壤生物工程护坡进行治理。
作者简介
王冬梅,女。 1986年7月至今一直在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1996年至今兼任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培训部主任,负责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技术培训工作。 研究领域:      1.流域管理: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农地水土保持等;      2.荒漠化防治:植被恢复技术、农地防蚀技术等;      3.水土保持:包括水土资源合理利用与评价、水土流失机理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水陆交错带退化和生态修复概述
第一节 水陆交错带的定义与功能
第二节 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进展
第三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问题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概况
第二节 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类型及条带划分
第一节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因子的分析与选择
第二节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类型的划分
第三节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立地质量评价
第四节 漓江流域水陆交错带条带划分
第四章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群落特征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植被组成及多样性
第三节 林下更新及其草本层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漓江流域植物根系分布特征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典型立地根系特征
第三节 草本植物根系特征
第四节 典型灌木根系特征分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物叶性状对水淹胁迫的响应及经济谱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物叶性状的比较
第三节 重度淹没带植物叶性状相互关系及与全球尺度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江心洲植被演替规律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漓江江心洲植被和土壤特征
第三节 江心洲植被演替过程
第四节 江心洲植被演替影响因子及其驱动力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关关系
第三节 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酶活性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不同水分梯度下土壤酶活性
第三节 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基本性质及酶活性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微生物分布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
第三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
第四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土壤细菌优势菌群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漓江河岸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河岸带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
第二节 河岸带林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
第三节 河岸带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氮素分布规律及截留影响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氮素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第三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地表径流氮素截留效果
第四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硝态氮淋失规律的模拟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水文一土壤一植被相互作用
第一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第二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水文对土壤植被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EN一1固化剂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EN一1固化剂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第三节 EN一1固化剂对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五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净污效果及其影响因子
第一节 灌丛对河流漂浮物拦截效果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第二节 草带对径流污染物的拦截效果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第三节 水陆交错带植被对径流悬浮颗粒的拦截效应研究
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漓江河岸带护岸措施功能评价与修复方案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漓江(桂林一阳朔段)护岸措施特征
第三节 典型护岸措施护岸效果分析
第四节 典型护岸措施功能评价
第五节 漓江护岸措施修复方案
本章小结
第十七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类型及优化设计
第一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植被类型现状
第二节 自然与人为活动对水陆交错带植被的影响
第三节 水陆交错带植被配置的优化设计
本章小结
第十八章 生态问题诊断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第一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问题诊断
第二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评估
第三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本章小结
第十九章 生态修复技术及漓江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第一节 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技术
第二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第三节 砾石滩地植被恢复技术
第二十章 漓江水陆交错带退化景观修复与调控
第一节 漓江水陆交错带景观状况
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景观修复优化设计与调控
第二十一章 漓江生态景观改造的总体规划
第一节 漓江生态景观改造规划
第二节 典型区域生态景观改造的规划与设计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