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柏林1945

柏林1945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畅销书作者安东尼?比弗的代表作,获得**届今日朗文历史理事奖,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他的作品以30种语言出版,销量将400万册
  • 字数: 3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 作者: (英)安东尼·比弗(Antony Beevor) 著;王宝泉 译
  • 出版日期: 2015-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43597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0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柏林1945》获得靠前届今日朗文历史理事奖,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借助近期新解密的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很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作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体验式的历史事件,而一部分人在特别时代表现出的友善和自我牺牲,照亮了这个本已无法回顾的历史故事。
作者简介
安东尼·比弗, 英国历史学家、历史题材畅销书作者。比弗曾就读于温彻斯特大学和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后随军在英国和德国服役5年。比弗曾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被肯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伦敦大学学院历史学、古典文学和考古学的访问学者。他发表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已用30种语言出版,销量将近400万册。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新年中的柏林
充满恐惧的新年
失落的古德里安
第二章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纸板屋
苏军的将军们
维斯瓦河战役展开
替罪羊
第三章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军事科学专家
混乱与猜疑
第6号命令
破亡与逃亡
第四章冬季进攻
一万个床位
黑夜里弱点总会少些
平民的浩劫
瞎子在谈论色彩
第五章向奥得河迸军
变了味的声音
快速突进
进入德国
越过奥得河
第六章东部和西部
雅尔塔会议
苏联的愤怒
失魂落魄的希姆莱
懦夫,但一样要死
第七章后方大清理
锄奸团
无处不在的秘密警察
军纪涣散
国家的背叛者
第八章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波美拉尼亚战役
但泽
制止暴力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西里西亚战斗
维斯瓦河集团军成了笑柄
“我们需要前线新鲜的空气”
第九章目标柏林
菌室
占领柏林比讨价还价重要
将德国一分为二
第十章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战争失败了
希特勒的政治集团
焦土命令
骑士勋章或军事法庭
第十一章致命一击的准备
集中营的战俘
仇恨已经太深
第十二章等待总攻
狼人计划
14岁的炮灰
一个信心十足,一个积极备战
第十三章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军事史上的体育竞赛
暗中较量
爱登堡同志使事情过于简单化
除了投降,别无选择
第十四章总攻前夕
火力集结
踩着历史的足迹
第十五章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现在终于要面对这一切了
苏军来了
事后调查
无处可藏
第十六章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混乱的泽洛高地
快速穿插
4月18日星期三
4月19日星期四
第十七章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4月20日星期五
爱娃·布劳恩
不再有前线可言
第十八章金鸡飞走了
4月21日星期六
最后的兵力
4月22日星期天
宫殿行动
第十九章被轰炸的城市
4月23日星期一
陆军掘墓人
无奈
第二十章虚幻的希望
失败的祭品
抵抗
会师
第二十一章市区之战
4月26日星期四
4月27日星期五
4月28日星期六
第二十二章森林之战
“沙恩霍斯特”师
3万人
第二十三章意志的背叛
希特勒结婚了
一切都要结束了
第二十四章自我毁灭
死亡
4月30日
第二十五章帝国府和国会大厦
5月1日
最后一个葬礼
第二十六章战争结束
清理
无序
终于结束了
第二十七章悲哉,战败者
受伤的女性
活着
第二十八章骑白马的男人
政治犯
骑白马的男人
曲终
术语诠释
摘要
序    言

    “历史总是注重最终结果。”阿尔·施佩尔在战争刚结束后痛苦地对美国盘询者这样说道。希特勒政权最终的失败是否将抹杀其前期的成就,他不愿去想。没有其他事情比最终失败更能说明一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和其政治体系的本质了,施佩尔和其他著名的纳粹党徒一样却拒绝承认这一点。这也是曾有一个历史时期,有关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失败的话题有如此吸引力和重要性的原因。有些国家,尤其是德国的青少年,发现第三帝国有许多值得他们崇拜的东西。
    仅仅在两年前,纳粹的敌手才得以第一次看到他们复仇时刻的来临。1943年1月1日,一个愤怒的苏军上校将一群憔悴的德国战俘领到了斯大林格勒的一群瓦砾堆前,“这就是柏林将来的样子!”他指着周围毁损的建筑物吼道。六年前看到这些文字后,我就立即意识到下一本书要写些什么了。在柏林国会大厦墙上保留下来的涂鸦中,你仍能看到东西两座城市连接的影子。你可以看到因复仇而欢腾的俄国人,他们是如何把侵略者从东线战场的最东端赶回了帝国的心脏。
    希特勒也对这次决定性战役的失利困惑不已。在1944年11月,当苏联红军在德国的东部边境集结时,他再一次提到了斯大林格勒。他在一次大规模的演讲活动中称:“随着苏联军队1942年11月在顿河突破了罗马尼亚防线,德国的倒退就全面开始了。”他把责任归咎于他不走运的盟友,指责他们投入的兵力不够,并且忽视了斯大林格勒薄弱的两翼,却只字不提自己坚决地对那些危险的警告不予理睬。希特勒总是前事不忘,却未能把它作为后事之师。
    这次讲话还极其清晰地阐明了德国人已经深深地陷入了一个荒谬的逻辑中。这篇讲话后来以“投降就是毁灭”为题出版。他警告说,如果布尔什维克主义者获胜,迎接德国人的将是毁灭、被强奸和受奴役,“许多人会被送到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之中”。
    希特勒极力否认这是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这使德国人意识到自己让一个极度混乱的因果关系蒙骗了,不过已悔之晚矣。希特勒声称要消除布尔什维克主义,却把它带到了欧洲的心脏。一代德国青年人在恶魔般狡诈思想的灌输下,实现了希特勒对俄罗斯那残酷得令人发指的入侵计划。戈培尔的宣传不是简单地丑化犹太人、共产党人,以及整个斯拉夫民族,而是使德国人恐惧和仇恨他们。在这些滔天的罪行中,希特勒设法让整个国家听命于他,并使人们相信即将到来的苏联红军的暴力行为不过是纳粹领导人预言的印证。
    斯大林有着更远的打算。只要有适合自己的象征性的东西,他总是乐于使用它们——第三帝国的首都确实是“这场战争中我们部队所有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但他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实施他的安全局局长拉夫连季·贝里亚制订的一项计划,就是在美军和英军到来之前,把建在柏林的原子研究实验室的所有设备和铀运走。根据前共产党间谍·富克斯博士提供的情报,克里姆林宫已经知道了美国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进行的曼哈顿计划。苏联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要远远落后于美国,斯大林和贝里亚深信,如果能在盟军到达柏林之前俘获德国的实验室和科学家,那么苏联也能像美国一样制造出原子弹来。
    到战争结束时,人类所经受的灾难是那些没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后冷战时代非军事化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而言。然而,这段影响了数百万人命运的历史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一个人在选择个人行为时应该抱着极其谨慎的态度。人类在极度苦难或是堕落时都能暴露出人性中最光辉或是最黑暗的一面,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与人类生与死的现象一样具有完全不可预知性。许多苏联军队(特别是前线部队)和那些后来的部队不同,他们对德国的平民十分友善。在一个残酷恐怖的世界里,当所有人性概念几乎全被意识形态所摧毁时,正是少数一部分人出人意料表现出的友善和自我牺牲精神,照亮了这一个本已无法回顾的历史故事。
    在完成这本书的调查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