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张晓风精选集
字数: 320千字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作者: 张晓风 著
出版日期: 2015-11-01
商品条码: 9787540221904
版次: 3
开本: 32开
页数: 393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35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张晓风精选集》《张晓风精选集》收入张晓风被台湾科幻界誉为“当代华文世界较早的现代科幻小说”《潘渡娜》,张晓风的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代表作《我喜欢》《玉想》及《行道树》《敬畏生命》《有些人》等篇目选入语文教材。
作者简介
张晓风,台湾有名的散文家。1941年出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母亲一起赴台湾,曾先后就读于北一女中和屏东女中,毕业于东吴大学,后曾任教东吴大学和香港浸会学院。2005年10月被宣判患大肠癌第二期,张晓风持积极乐观态度,经过开刀手术和半年的化疗之后,成功控制住病情。近几年,开始宣传环保,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后辞去该职位,重回作家岗位。
目录
再版序:千研万磨后的香醇
现代中文经典
散文编
我喜欢
种种可爱
关于拥抱
别人的同学会
一碟辣酱
包子
那人在看画
一只玉羊
仗美执言
一句好话
平视,也有美景
我在
生命,以什么单位计量
摇动过,但依然是我的土地
肉体有千万种受难的形态
陈年老茶
闻歌
情怀
炎凉
我仿佛看见
我会念咒
我的药呢?
生活赋
行道树
敬畏生命
地毯的那一端
母亲的羽衣
爱情篇
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许士林的独白
矛盾篇(之一)
矛盾篇(之二)
矛盾篇(之三)
步下红毯之后
有些人
不识
再跟我们讲个笑话吧
未绝
溯洄
天门
半局
地篇
诗课
卓文君和她的一文铜钱
替古人担忧
初心(节选)
色识
六桥
玉想
错误
人日
请问,你是洞庭红的后代吗?
只被允许的二夜情
“风”比“德”好
开卷和掩卷
三个人里面聪明的那一个
只因为年轻啊
不朽的失眠
高处何所有
我恨我不能如此抱怨
都是竹子害的
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
关于爸爸这种行业的考核制度
可叵语录
小说戏剧编
潘渡娜
最后的麒麟
人环
和氏璧
一块玉的故事
《西厢记》改写
王宝钏
晓风素描
创作要目
(本书目由徐学选定)
摘要
再版序:千研万磨后的香醇
徐学
多愿自己是千研万磨后的香醇,慎重地斟在一只洁白温暖的厚瓷杯里,带动一个个美丽的早晨。
——张晓风
一
自撰写《隔海说文》一书,追逐晓风创作前行足迹,凡三十载,吸引我的当然不仅是典故文辞,更多的是晓风字里行间显现出的经久不凋的艺术生命。
苏轼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此诗句为东坡晚年为自己的画像所题,豪放中略显苍凉,是真真切切的夫子自道,髯公晚年追忆平生,自觉其艺术辉煌生命夺目之处并非在京城在徐州、杭州为官时,却是在一贬再贬的流放地中迸发、怒放。
晓风的境遇,与她最敬重的髯公大不相同,几乎可以说是个一路幸运的“十全”女子。作为女儿,她有慈爱高雅的双亲;作为妻子,她的先生为“十大杰出青年”,大学教授,二人自大学相恋,步上红毯后,因着共同的信仰和艺术追求,几十年来比肩一起完成许多震撼海峡两岸暨香港的舞台剧;作为母亲,她育有一儿一女,儿为化学家,任职台湾“中央研究院”,女为大学教授,在台湾名校外文系任主任,皆事业有成;作为教师,晓风二十出头在大学专任,任教半世纪,桃李天下,有廖玉惠、张曼娟等高徒;作为作家,二十来岁成名获大奖,五十年来佳作迭出,掌声不断,散文之外,戏剧、小说、杂论皆有可观者。
中国古典文论论及艺术生命的生长,常见“文章憎命达”,“诗必穷后工”之语。古今中外,“文格渐卑庸福近”者确实不在少数。就散文创作而言,“欢愉之辞难工”。然而,顺遂如晓风,能够打破以上陈规,破茧而出,艺术生命如涌泉,不择地而出。我以为,得益于她的信仰,也根植于她追求实现信仰中的创痛。
二
她的信仰,最初是宗教信仰,自初中皈依了基督教,信仰让她对生命有了更开阔的了解,她学会了以天下人之痛为切身之痛;她学会了感恩,“我们是受人布施的托钵人,世界人类给我们太多”。她能克服小哀小怨,化解各种挫折。
作家,无不渴望“语不惊人死不休”;笔健如晓风者却并不以语惊四座的“惊人”为写作首要,总是追寻“被惊”。因为“惊人”如电光石火,不可强求;保持心灵的敏锐,接受“被惊”,却是作者可以而且必得的经验。“我喜欢生活中不断有新的惊讶和新的震撼”,她这样说。惊讶和震撼来自她周围的人。“我何曾幸与我敬重的师友同时,何幸能与天下人同时,我要试着把这些人记下来。千年万世之后,让别人来羡慕我,并且说‘我要是能生在那个时代多么好啊!’”。她笔下人物:有在忧患动荡中既善其身又济天下的读书人,如《不识》中的父亲、《半局》里的杜公、《再给我们讲个笑话》的世棠。也有在凡常生活中持守道义和尊严的平头百姓:灶下捧读《古文观止》的胖厨师、为自己成为画中人而欣喜的农夫……这是一些与作者偶然交会的小人物,或许连姓名也不曾留下,然而,在他送上的一碗辣酱里可以尝出敬业和尊客,在她的一次拥抱中有感恩和激情,几个未尝的包子、一句真情的好话,都会让晓风,也让我们或会心而笑,或心如捣臼,热泪迸涌。
晓风也因信仰而对万物用情,她破除“物竞天择”“弱肉强食”,心仪“物我之间”,质疑“人为万物之灵”,肯定“人为万物的一员”。她的文字中屡屡强调的是,人无须逞能霸占万物,亦不必无能役于万物,人应该保持孩童般的纯真,阳光中与万物欢喜相遇,觉得草木虫鱼鸟兽花树全与自己有亲有故,故而力求与大自然中培养起一种“自自然然”的关系,把万物作为有资格、有权利与我们一起承受天恩地惠的伙伴,并在这些伙伴中一一勾勒出它们比之人类毫不逊色的生命光彩。早在三十年前,晓风就以岛内著名环保人士为人所知,她的生命投射进入世间万物,无论草木虫鱼,她时时能以一种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去开掘,拭去庸常的灰垢,让万物熠熠生光。
信仰开阔了她的视野她的胸襟,并未停滞、抑止或者僵硬她的生命。晓风清醒地认识到,知识可能使人愚蠢,财富或许让人贫乏。一切的攫取带来失落,所有的高升令人沉陷,“而且,每一项头衔都使我觉得自己的面目更为模糊起来”。
三
她的信仰,更是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华夏文化的信仰,民族古调总在悠悠召唤,那是“一种几乎是命定的无可抗拒的召唤”。她说,“即使我化为泥壤,我不死的爱仍会怒生出一丝碧草,夺地而出,守望故园的四季”。
《再生缘》,这中国古代盲人音乐家留下的一部弹词,因文史大师陈寅恪的青睐使之重放光彩,为世人知晓。晓风也特别撰写《再生缘》一文,她说:“再生缘?陈先生自己岂不正是这悲伤岁月中的盲歌者,他岂不也正在唱一首凄凉的歌,他岂不也正期望着历经大劫仍将重新愈合的中国吗?”
晓风文字并不以凄凉悲怆始,也不会以悲怆凄凉终,但其中对中国文化重愈再生的期待却无处不在。她的华夏文化信仰并非只是生命的点缀,而是生命的切入,她因了文化信仰而对人,尤其是百年来饱经忧患国人有了更深切的爱。
这种信念,在晓风散文《未绝》中有清晰表达。
抗战时期,有个小男孩降生在一个因为战事勉强捏合而成的家庭,自出生的那一刻,他已经无辜地坠入了民族苦难造成的破碎与撕裂中。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功课不好,天天挨打,愤而出走,沦落街头,靠售煤、送报、卖水果维持基本生活。最后有惊无险,考进了艺专,进入电台,成了教授和文学名家。
是怎样一种力量将他从人生的悬崖绝壁上拉回?晓风告诉我们:“第一个拉着他的是书。”
古书里的知识给他极大的乐趣和拯救,读《冯谖市义》《缇萦救父》《吴凤画传》,读得气血翻涌;看到于右任的联——“与世乐其乐,为人平不平”。心中洞然,立志拿它作为终身志业。晓风说,“知识是权力,知识是尊严,知识有其永恒不移的确凿性,而为读书人,自有放眼天下的规模气度”。这一点,对小男孩,对无数颠沛失所的国人,是死不能忘的真理。
“第二个拉着他的是全社会所共同经营出来的一种氛围。”
到乡下同学家去玩,“泥草和的墙,胡乱拼凑的家具,一切简陋至极。奇怪的是看到远方小客人来了,竟也揖让有度,菜虽简而不怠,礼虽少而不慢,笑谈之间绝无寒俭气,他暗自吃惊,原来文化就是一种使人可以穷得如此彻底而不失其尊严的东西。又如当兵在蚵仔寮,见渔人生涯的朴拙勤苦,其中有一份无言的大定力,令人惶愧不敢不自振。甚至像左营路边一个卖鸭肉面的消夜摊子,竟也题上‘爱晚亭’那么美丽的名字,使人感到虽身为市井之人,亦有无所不在的诗情。或如静夜里墙头危坐,闻听隔壁人家在院子里说书,五千年讲不完的忠孝节义……”
晓风在这里形象地展示了如空气无处不在包围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它由民间草根盘踞的乡土中国直贯巍巍精英知识体系,无论是平头百姓抑或饱学之士,都不免受其濡染,虽有不同的领悟,但只要用于支撑自己的人生,就能警顽立儒,困顿中不失安详,凡常里自有庄严。在家国多难的年代,中国人正是凭借着它凝聚起浩荡磅礴的英雄气。
《未绝》副标题是“一位作者的成长”,可以据此认为“未绝”题意为天无绝人之路,作者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然而,结合晓风笔下众多寄托遥深的人物画像,更可以认定,这不仅是个体的“未绝”,更是文化的“未绝”;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全民族凭借文化之力重获新生的缩影。
在晓风平静清澈的眼眸中,总是隐藏着百年忧患海棠血痕,清澈的目光引领我们去上溯一条莽莽苍苍的美丽流域,走近一些美丽的侧影……
四
毕业于中文系,又教了三十多年的中国文学,学院的门墙却阻碍不住晓风活泼泼的思想,日日洒落的粉笔灰并未使她的情感白垩化,她用美丽的蓝墨水冲洗故纸堆的陈腐,让因层层尘封喋喋老调而日渐苍白的典籍再度泛出血色鲜红的生命。作者将训诂、考证与慧心颖悟熔为一炉,以“华人诗性诠释学”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创一格。
“汉很近,唐很近,竹林七贤不过就在几尺以外的地方饮酒。”这便是她纵横经史出入古今的感知,是她在日渐零落凋萎之古典里流连掇拾的结晶。晓风如同融通古今的资深艺术鉴赏家,器物、景致、戏文、诗词,甚至一个汉字,几抹色彩,经过她的解读和擦拭,都焕发出神奇的光彩。
我们踏入了美丽的流域,熏风初暖,新秧翻绿,有精致的古典奇葩,有强健的民间草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条河,承接了上游,交会了旁系,网络大地似错综叶脉。如果说,传统文化如奔泻而来的黄河之水,那也因了晓风搅入梦魂,如酒曲入瓮,才使这水系甘洌芳醇,成了文化传统。
古人有诗曰“好怀百岁几时开”,多少沧桑感慨,而在晓风的古典解析中,我们发现好情怀是可以很奢侈地处处开放的。
《替古人担忧》《许士林的独白》等篇更多地展现晓风的菩萨心肠:博学孤傲的艺术家蔡邕在混乱的政局中求生不得,不但焕发饱满的盖世才华永遭淹埋,且在身后成了民间戏剧中的负心郎;与大秦帝国一同辉煌的权臣李斯父子,曾经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临刑前却黯然地羡慕一个普通农夫的生活;一代梨园名伶天涯沦落的悲怆、落第的才子张继、被剥夺了母爱的白素贞……一则则古老的故事让我们血脉偾张,扼腕振臂。
“怀不世之绝迹,目高于顶,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费一丝一毫美,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对。但肯起身为风雪中行来的人奉一杯热茶,看着对方由僵冷而舒活起来,岂不更为感人——只是,前者的境界是绝美的艺术,后者大约便是近乎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了。”
把古人的怅惘、无依、洒脱、质朴,激扬与沉潜,长歌与泪痕,狂啸和呓语,一一收拢于精美的文字和悲悯的情怀中,这难道不正是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民族文化的滚滚长河中,她不是一片随波逐流的浪,而是大化浪涛上的一片白。
五
晓风不但向万物向众生投射自己生命的光彩,她也致力于向内心发掘自己的多重生命纠结,许多篇章为生命直击,自剖自画。
你可以看到,一个总是不服气的小学生,一个有些傻气的情人,一个谆谆善诱的教师;有时只是一个爱鸟人、一个赏花者,有时是一个多情多智的旅人、一个喜欢好茶好咖啡的饮者……
她是贵族也是草根,她是将门之后也是学府书生,她有南人之秀也有北地的遒劲,她是虔诚的基督门徒也是资深的儒家弟子。
她自剖内在矛盾:看云的闲情与沸血的肝胆,湛然一笑的淡然和霍然而怒的盛气;求胜争赢又以挫败为乐,渴求更多的爱,也请求爱她少一点……
从纯净的少女情怀起步,步下红毯,穿越丑恶,见证伪善,最终成就了悲悯大爱。由一尘不染而历经炎凉沧桑直逼人世内核,仿佛自风平浪静卷入狂风巨浪,晓风依然,依然维系着那一腔豪气。
这是承传自民族文化的浩然之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得益于家学的承传,更得助于家道(国道)的曲折坎坷,凭着自身的敏感、机智和才情,多年浸馈汲取中西文化之精华,使晓风独凌绝峰之后,回顾大地人间。
一颗富足的心灵,一份洋溢的才情,氤氲的古典芬芳,凌厉的现代纵横,徐徐展开,借着散文这样一种最不事遮掩,最敢与人赤裸相见的文体展开,让你我入眼涌泪,触手成春。
六
生命是一场遇合,缘之所发,两个远离的生命乍然沟通,犹如宇宙混沌中灵光乍现,犹如印度谚语“两河交汇便成圣地”。
透过晓风文字,读者将与一个精彩生命遇合:在古典典籍诗词歌赋的诠释中你找到缔造她骨血的元素;在小镇闹市的喧哗纷杂中你找到她的悸动与关怀;在厉风尖啸的山谷,在白浪拍崖的绝壁,在落日凄绝的茫茫戈壁,在月的新圆花的绽放蝉的初吟中,你找到了她的狂喜与收敛。
或许,你是一个民歌手,你与此一生命遇合,有了更多的诗。或许,你是一个环保者,你的此次遇合更透彻地结识了更多的万物伙伴。或许,你只是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年,你的此次遇合,开创了你新的生命情境。
无论相距多么遥远,一切虔诚终将相遇。
2014年春与晓风同游江南,命笔于无锡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