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

  • 字数: 2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聂竹明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5676103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e-Learning(即数字化学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书突破e-Learning研究聚焦于共享的传统,转变研究视角,考察e-Learning环境范例“视觉文化网”,同时借鉴共生哲学这一分析工具,从时代背景、哲学溯源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共生的e-Learning基本观念与实践策略。理论方面,借鉴共生哲学有效建构e-Learning共生观念;实践方面,为e-Learning的应用提供范例,较同类著作更具实用性。本书适合教育技术专业的师生及数字化学习的研究者使用。
作者简介
聂竹明,男,安徽怀宁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西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Adobe中国认证教师(ACCl)。兼任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期刊编委,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开发部副主任,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审查专家。主要研究数字化学习理论与设计、教育信息化政策与规划、媒介传播与教育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等项目十余项,出版《网络技术及教育应用》《数字土著的网络生活之道》等教材、著作多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理论诉求:技术环境与学习变革的互动分析
二、实践归纳:技术支持共同体学习的范式转向
三、逻辑探寻:精炼共享到开放共生的转向路径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实践意义:转变观察视角,破解e-Learning现实困境
二、理论意义:建构共生观念,创新e-Learning认知思维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共生教育研究的开拓:“共同生成”意蕴在教育中的表征
二、共生教育技术研究的萌芽:学习者与技术环境的共生互化
三、技术支持学习研究的深化:心智模型与技术环境互相塑造
四、团队学习研究的新解: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生与共存互促
第二章  重难点问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重难点问题
一、如何辨别共生与共享?
二、如何进行e-Learning实践案例的选择?
三、如何对e-Learning概念合乎逻辑的归纳与演绎?
四、如何分析e-Learning共享困境以及生发共生观?
第二节  研究视角的变换
一、认知变换:从“学习是知识获得”到“学习是参与实践共同体”
二、对象变换:从考察个体学习到考察共同体学习
三、态度变换:从对资源的批判态度到对文化的尊重态度
四、时间变换:从短时、静态的案例分析到长时、动态的个案跟踪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上的考虑: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与意义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第三章  e-Learning:学习者与数字化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方式
第一节  e-Learning究竟是什么
一、e-Learning不仅仅是电子化学习
二、e-Learning也不仅是网络化学习
三、e-Learning不能包括信息化学习全部内涵
四、e-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
第二节  e-Learning技术背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数字化环境
一、从电子化到虚拟化:数字化环境的不断改变
二、学习方式:揭示学习活动取向的基本形式
三、e-Learning兴起:数字化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第三节  e-Learning思想根源:与技术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思维
一、学习技术化的思维传统:从培根的经验主义到孔德的实证主义
二、学习技术化的实践历史:从视听教学运动到自动教学机器
三、e-Learning的取向变迁:从开发技术环境到建构文化环境
第四章  “视觉文化网”: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e-Learning环境范例
第一节 以共享为基础:“视觉文化网”共享的资源、日志与交互
一、共享的资源:“视觉文化网”学习资源
二、共享的日志:“视觉文化网”学习博客
三、共享的交互:“视觉文化网”学习社区
第二节 在共享基础上成长:作为e-Learning环境的“视觉文化网”
一、从以生为本到和谐相生:在共享基础上生成的课程的范式
二、从内容共享到思想共生: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博主与博客
三、从话题共享到生态共生:在共享基础上发展的共同体交互
第五章  从共享到共生:“视觉文化网”成长中e-Learning的范式凸显
第一节 网站的功能:不仅共享资源,而且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
一、从眼睛到心灵:“视觉文化网”支持高阶学习
二、转换视角审视:网站在于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
第二节 创造共生的文化环境:信息社会中e-Learning的新范式
一、传统教育技术观中的技术内涵与思维倾向
二、文化共生:信息社会中学习与技术融合的转向
第三节 共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凸显:多维视角探索的共同趋向
一、教育技术桥梁论: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促进新智慧的发展
二、教育技术哲学观:技术与教育的共生互“化”
三、教育信息化阐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促进
四、学习文化创新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
五、信息化教育理论: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第六章  共生的e-Learning:意义建构与实践策略
第一节  共享的e-Learning:难以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学习系统与环境
一、资源共享:e-Learning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二、共享的e-Learning在构建学习系统与环境上的困境
第二节  共生的e-Learning:对共享e-Learning困境的克服与超越
一、对共享方式的拓展:从静态共享到动态共生
二、对共享内涵的提升:从资源共享与知识共生
第三节  共生的e-Learning:时代背景
一、创造性关系:共生时代知识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二、信息素养:共生时代的信息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三、共生意识:共生时代的网络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第四节  共生的e-Learning:哲学渊源
一、共生的渊源追溯:词源学、学科渊源与历史渊源的考察
二、共生的内涵厘定:从生物的异质共存到人的共生性存在
第五节 共生的e-Learning:基本观念
一、生命观:生命是在动态的关系中唤醒意义的信息节点
二、过程观:共生是结合方式动态变迁与共同生成的过程
三、异质共存观: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相互关联与共存
四、中和观:共生指向对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的价值追求
五、关系观:共生是在对立紧张关系中创造更丰富的关系
六、生活观:共生的发生域是充满对话与交往的生活世界
第六节  共生的e-Learning:实践策略
一、建构生命学习环境,促进生命体验、互动与成长
二、创建资源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撑知识意义的建构
三、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推进异质共存者的社会协商
四、鼓励社会实践参与,进行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
五、开发学习交互活动,形成共同体文化环境与意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