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

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教育动力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黄书光 等 著;黄书光 主编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4-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44556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丛书”之一。本书打破了单向研究教育的社会基础的惯用视角,从教育推动社会存在及发展变迁的逆向研究路线,探寻教育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作为内驱力发挥着神奇的聚合效应;在近代中国,教育作为“推动力”对中国社会发展变迁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教育又作为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历史使命。本书坚持史实为重、史论结合的治学原则,精心刻画出不同社会状貌下教育功能发挥的微妙差异,进而为确立教育在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供历史经验与学理支持。
作者简介
黄书光 1962年11月生,198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已出版学术专著《中国教育哲学史》第四卷、《胡适教育思想研究》、《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理学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化》、《国家之光人类之瑞一一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合著及参编著作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古代卷)等7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专著及主要参编著作曾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研究很好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著作特别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等奖项。1997年获“上海市高校很好青年教师”称号,2001年获“宝钢很好教师奖”,2003年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教育内驱力
第一节社会的理想与契合:儒家教育的制度没计及其演化
一、圣王之治与原始儒家对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
二、儒家教育的制度设计及其展开
第二节阶层的社会流动与活化:科举兴起的价值反思
一、科举兴起及其对学校的制衡功能
二、“大一统”封建社会与绅士在基层社会组织中的作用
三、社会流动的促进与结盟权力的宿命
第三节体制的耦合与协调:非学校的社会教化系统
一、乡约村治
二、家规族法
三、通俗文学
第二章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教育推动力(上)
第一节洋务新式学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启动
一、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其意义
二、福州船政学堂与近代军事外交
三、新式学堂与教育现代化:以湖北为例
第二节留学生派遣与中国近代社会人才基础的变革
一、近代留学生派遣的序幕
二、留日学生与清末教育变革
三、留美学生与现代学术机构的创立
第三节近代学制形成与中国社会国民素质的重构
一、近代学制的缘起:朝野共识
二、从壬寅到癸卯:学制的制定与修正
三、“癸卯学制”的推行与落实
第四节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教育运动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转向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教育的批判
二、杜威、孟禄访华与“壬戌学制”
三、“儿童中心”与国文国语课程的改革
第三章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教育推动力(中)
第一节“战时须作平时看”——国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
一、满目疮痍:国难危机对教育的巨大冲击
二、“战时须作平时看”:国难背景下的教育政策抉择
三、艰难中求生存:战时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具体措施
四、保存与发展:战时教育方针的意义评估
第二节从教育家的救国情怀看近代“教育救国”思潮
一、近代教育家救国情怀的产生
二、近代教育家救国情怀的演变逻辑
三、“教育救国”思潮的再审视:教育家救国情怀的视角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