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裂变式转型

裂变式转型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杨龙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148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杨龙著的《裂变式转型(互联网+转型纲领)(精)》是一部权威的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纲领,它从新思维、新动力、新趋势、新模式等视角深度解构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转型的系统方法论――“裂变式转型”。
宏观层面,它不仅从介绍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新常态,而且还介绍了企业面临的新的生存形势和发展趋势,以及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2个层面、3大障碍和4个阶段;微观上则不仅深刻阐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领袖的裂变、组织的裂变,而且还系统讲解了企业的战略布局转型、商业模式转型、产品服务转型,以及营销模式转型,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大局观和方法论。
书中涉及众多的新经济形态和新商业模式,如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O2O模式、C2B模式、平台模式、跨界模式、众筹等,对读者一定会有所启发。本书亦有作者众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企业裂变模型、未来营销模型、商业布局模型图、O2O完全营销模型、门店互联网化模式等,这些原创性的思想与模型,也会对企业的裂变式转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杨龙,中国新一代商业战略思想领袖和商业模式策划首脑,上海?畅网络科技公司创始人、Ennio Uomo高级定制男装主理人。多家企业董事及常年管理顾问,“裂变新势力”社群发起人、杨龙新商业频道主编,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MBA。
开发并主讲了一系列“互联网+”课程,如《裂变式转型纲领》《商业模式实战纲领》《新微商创业实战纲领》等。已经为超过100家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这些企业包括昂立国际教育集团、上海通路快建、四川健和集团、北京清晨集团、福建金威服饰、江西合力泰集团、杭州华元宠物、福州鑫金悦戴斯酒店等,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目录
推荐序一 如何迈出“裂变”的第一步
推荐序二 裂变,从宇宙星辰到世间万物
前言
第1章 新商业时代
1.1 走进新时代
1.1.1 新常态
1.1.2 新经济
1.1.3 新商业文明
1.2 向死而生的转型
1.3 企业家的蜕变
第2章 裂变式转型纲领
2.1 企业裂变的本质
2.2 企业裂变式转型模型
第3章 “互联网+”时代的领袖裂变
3.1 领军人物的资质
3.2 领军人物的基因
3.2.1 信仰
3.2.2 创新
3.2.3 情怀
3.3 领军人物的品格
3.4 领军人物的新思维
3.4.1 互联网思维
3.4.2 产融思维
3.4.3 聚变思维
第4章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裂变
4.1 “互联网+”时代的人才思维
4.1.1 核心思维
4.1.2 杠杆思维
4.1.3 股票思维
4.2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与人力变革
4.2.1 人力资本
4.2.2 企业与客户价值创造无边界
4.2.3 组织的扁平化、网络化和平台化
4.2.4 员工自主经营
4.3 “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分配机制改革
第5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生存形势
5.1 电商时代
5.2 微利时代
5.3 客户时代
第6章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发展趋势
6.1 行业与行业融合
6.1.1 行业融合下的跨界连接
6.1.2 行业融合下的跨界“打劫”
6.1.3 行业融合下的终极演变
6.2 线上与线下融合
6.3 企业与客户融合
第7章 “互联网+”时代的新经济形态
7.1 社群经济
7.1.1 理解社群经济
7.1.2 社群经济的三种类型
7.1.3 社群经济的初级形态:粉丝经济
7.2 生态经济
7.3 共享经济
7.3.1 理解共享经济
7.3.2 从交换经济到共享经济
7.3.3 共享经济的本质
7.3.4 共享经济的影响
第8章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布局
8.1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布局
8.2 企业战略布局的三大关键点
第9章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转型
9.1 产品的本质
9.2 产品战略转型
9.3 打造极致单品
第10章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转型
10.1 营销的变革
10.1.1 营销思维的变革
10.1.2 营销模式的变革
10.2 未来营销模型
10.2.1 产消合一
10.2.2 产销分离
10.2.3 连锁经营
10.2.4 专业营销外包
10.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
10.3.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特征
10.3.2 移动互联网对未来营销的改变
10.3.3 移动营销的四大原理
第11章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转型
11.1 商业模式创新的六大路径
11.2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创新法则
11.3 “互联网+”时代三大主流商业模式
11.3.1 平台模式
11.3.2 O2O模式
11.3.3 C2B模式
第12章 “互联网+”转型的关键
12.1 “互联网+”转型的两大层面
12.2 “互联网+”转型的三大障碍
12.3 “互联网+”转型的四大阶段
后记 新商业文明的思想纲领―善本、归元、循法
摘要
前    言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互联网企业正摧枯拉朽地在各个领域攻城略地,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据国内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2月12日,已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中亏损过亿的达到127家,其中传统行业成为重灾区。除大型企业外,国内中、小型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从而导致其增长空间被挤压,在市场与成本双重挤压下中小企业盈利状况下滑。管理难、用人难、融资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转型成为企业界最迫切的需求。大时代面前没有转型,只有死去活来。企业家必须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商业时代的要求。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马平川,这中间充满艰辛与阻碍。绝大部分企业家找不到路标、摸不清方向,不知该何去何从。 全新的商业时代,企业家要想完成自我超越,唯一的通道就是学习。最先学习什么?毫无疑问是趋势,先要学会读懂时代。其实经营企业就像带兵打仗,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战场,过去的经验、套路等在新的战场都将失灵。要想打胜仗,必须先熟悉战场,然后才能基于战场制定新的作战地图。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最大的挑战就是不确定,一切都在变化,颠覆无处不在。对于企业家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商业时代。以转型为主题,以“互联网+”为工具,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形式,正在对整个中国经济结构和企业价值结构进行重塑与创新,而只有那些具备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法的人才有机会登上新的历史舞台,主宰新商业时代的变革。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企业家必须先刷新思维,如果思维入口打不开,转型出口就找不到。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家思维,笔者认为有三大不同层级。第一层级是老板思维,即把自己的角色定义为老板,关注的焦点是管理、营销、财务。大部分老板都具有这种思维,站在企业内部看问题;其把盈利赚钱作为经营的核心要义。第二层级是投资家思维,即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投资者,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审视企业,关注的焦点是行业、模式、数据。到达这个层级的企业家,已经能站在企业之外看问题,不断寻找产业发展机会,迎合资本市场需求,同时不断学习和创新商业模式,不断积累数据,并能基于数据分析做决策;其把倍增企业价值作为经营的核心要义。第三层级是产业资本家思维,即把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产业资本家,站在产业资本家的角度俯览企业,关注的焦点变成了风口、产融、生态。到达此层级的企业家具备宇宙思维,能够站在全球发展、国家大势的高度看问题,敏锐捕捉产业风口,懂得运用金融杠杆,并能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和调动利益相关者,构建互生共赢的生态系统;其把建立生态圈作为经营的核心要义。很显然,以上三大思维层级的频次是不一样的,所裂变的能量也自然不同。企业家只有处于更高的思维层级,才能拥有更宽阔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竞争。 本书定位为“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纲领,主要讲述“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特征和企业裂变式转型纲领,其中系统阐述了领袖、组织、趋势、战略及商业模式等经营要素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实现整体的裂变式转型。书中涉及众多的新经济形态和新商业模式,如社群经济、共享经济、生态经济、O2O模式、C2B模式、平台模式、跨界模式、众筹……这些新思维、新模式、新案例,对读者一定会有所启发。本书亦有笔者众多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企业裂变模型、未来营销模型、商业布局模型、O2O完全营销模型、门店互联网化模式等,这些原创性的思想与模型,也会对企业的裂变式转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互联网+”时代企业家的思维层级致谢著成此书,是对笔者过去10年学习实践的一种检验,若有疏漏之处,诚心接受建议和指正。本书在写作期间参考和借鉴了许多领域与多位专家的观点,在此一并感谢。如果涉及您的权益,请与笔者联系。 在此,感谢路长全、陈春花、曾鸣、李善友、赵大伟、包政、彭剑锋、凯文·凯利(KK)、杰里米·里夫金、克莱·舍基等专家,是他们的著作增长了我的见识,丰富了我的思想。感谢为本书作序的专家导师王华先生、刘东明先生,感谢他们对我及本书的认可和推荐。同时感谢裂变新势力社群的理事白贵全、何兰英、崔志锋、孙美云、马奔东、项飞鹏、丁竹君、刘振东及所有铁粉、挚友对我的支持。也要感谢一些生命贵人沈柏锋、王聚和、黄铭春、路至伟、林新、吕占锋、孙钦芳等,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弟弟、弟媳及好友富诗雯、王景、陈龙、井康颖、陈川媚、林佛璋、杨少华、沈赛琴、李飞虎、赵小宾、袁亮、徐耀东、李鹿等,是他们的无私帮助让我成长。最后要感谢各位粉丝、读者朋友们,及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杨福川、孙海亮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拥有创造的无限激情和能量。 杨  龙于上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