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基于科研数据的评价研究:学科交叉性与科研影响力

基于科研数据的评价研究:学科交叉性与科研影响力

  • 字数: 75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邵志毅 著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6993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9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研究以科研数据为基础,展开了学科交叉性的研究与科研影响力的研究。所用到的科研数据包括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取的基金数据以及从Web of Science中获取的科研论文数据。本研究设计了学科交叉性量化指标与科研影响力量化指标,在实证基础上,针对国家学科的世界一流建设提出了决策建议。本研究是理论、技术、实证与管理决策的综合研究。 "
作者简介
"邵志毅(1983年生),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信息学、科学计量。2015年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同时在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学科分析与科学计量。在SSCI和SCI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标志性研究成果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001 第2章学科交叉性评价004 21概述004 211研究现状004 212本研究的工作007 22学科交叉性评价指标的设计008 221传统指标008 222改进的学科交叉性量化指标010 23学科交叉性评价的实证研究023 231实证背景和数据获取023 232实证过程028 233实证结果028 234数学教授在交叉学科研究中的表现032 24小结041 第3章科研影响力评价042 31概述042 311研究背景042 312研究现状045 313本研究的工作049 32科研影响力评级指标的设计050 321数据收集050 322研究方法056 323科研影响力的评价指标057 33科研影响力评价的实证研究061 331实证结果061 332结果说明063 333结果讨论066 334结果的局限性074 34小结075 参考文献078"
摘要
"前言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基于科研数据展开学科评价和分析研究。书中所说的科研数据,包括科研项目数据和科研论文数据。其中,科研项目数据具体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科研项目的相关数据;科研论文数据指书目文献数据库Scopus中收录论文的相关数据。本书编写的目的,是展示如何基于这些科研数据设计评价方法并展开系统性的学术评价。本书评价的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一,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据来评价被研究对象的学科交叉性;其二,基于Scopus收录的科研论文的数据来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科研影响力。本书对这两方面内容的研究都是以数学学科为例展开的,是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指标的设计、实证研究、实证结果的讨论以及相关政策的建议等。整个研究过程能够向从事学科评价和分析的研究人员提供完整的研究思路,也能够向从事具体的学科交叉性研究和科研影响力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方法支持,还能够向国家的一流数学学科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数据支撑。 对本书感兴趣的读者可能包括从事学术评价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能从本书中获取学术评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事量化指标设计的科研人员,因为本书阐述了具体的学科交叉性量化指标和科研影响力量化指标的设计方法;从事图书情报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因为能从本书中获取学术图书馆员的学科服务方法以及学科情报研究的思路;从事科学计量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本书中量化指标的设计实际上就是科学计量指标和文献计量指标的设计;从事科研管理政策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本书中得到的实证结论能够为提升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借鉴;从事数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因为本书的实证研究是基于数学学科展开的,相关结论也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能够为促进数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提供借鉴。 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计算机科学学院二级教授李永明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给予的专业性指导和宝贵意见!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的冯帆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郭英杰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惠芬、牛艳芬、袁申、郑阳、王燕、张帆、党美莉、李佰科等研究人员,以及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武柯等研究人员,感谢他们在本书编撰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2016M6007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671244和6160229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JQ-472在本书编撰过程中给予的资助! 由于作者水平及时间有限,本书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9年7月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