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配图本

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配图本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贵生 著
  • 出版日期: 2010-04-15
  • 商品条码: 9787301151969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配图本)》将民间剪纸置于文化生态中进行考察,突出体现了剪纸固有的活性特征。资料翔实而视野开阔,将传统考据和现代批评方法有效结合,雅俗共赏,严谨而有趣,不失为一部可点的力作。
剪纸是民间生活土壤上长出的文化树,活态的民间生活传统造就了剪纸,剪纸又维系了民间活态传统的持久存在。
内容简介
《剪纸民俗的文化阐释(配图本)》认为,应当从文化生态角度,将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落脚于“自然——人——社会”的“整体系统”当中,对剪纸的研究应该从民间文化的整体背景来综合认识和把握,而不应该局限于艺术审美形态。现代艺术将剪纸等民俗文化从其特定群体文化背景、生态结构中析离出来,往往疏于对民间人的原始心灵、文化积习、群体品格等民俗精神的观照。这实际上就意味着对民间文化整体价值的消解。
作者简介
王贵生,1966年生于甘肃省镇原县。198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92年完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进修班学习,1998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获古代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入兰州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化人类学方向,读取博士学位。先后编著写作学方面著作两部,发表古代文化、民俗学等学科研究论文十余篇。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
目录
引论剪纸习俗的宏观掠影
第一章剪刀下,糟灵“重现”——剪纸文化溯源
一、“剪梧桐”与“剪纸”的缘起
(一)“桐叶封弟”的基本载录
(二)分析之一:桐叶封弟本为虚拟传说,并无史实之据
(三)分析之二:“削”、“剪”桐叶事象为后人附会,属传说常见现象
(四)分析之三:汉代形成“剪”桐叶之说,与其文化背景有关
二、“冥纸”与“剪纸”的内在关联
(一)冥纸的产生
(二)从冥纸到剪纸
(三)吐鲁番出土剪纸与中国剪纸源流

第二章文化生态结构——剪纸的生存空间
一、农耕社会结构
二、地理环境结构
(一)南北地理分野形成的剪纸民俗特征:以西北黄土耕作文化圈为例
(二)东西地理分野形成的剪纸民俗特征:以干栏山地文化圈为例
三、多元民俗牛活结构
(一)剪纸的节日习俗承载:以送穷节为例
(二)剪纸的人生礼俗表征:以婚俗为例
(三)剪纸的宗教文化选择:以招魂巫术为例

第三章女性角色扮演——一剪纸中的群体人格
一、主内模式:与生俱来的文化定位
二、妇功追求: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三、繁衍后代:女性本能的价值皈依
四、剪纸人生:民俗链上的命运之扣

第四章人生终级意义——剪纸中的生命精神
一、生命哲学:剪纸本体的创造精神
二、生命一体化:剪纸世界中的心灵交会
(一)生命的灵性交会之一:其乐融融的异体组合
(二)生命的灵性交会之二:亦此亦彼的生命叠合
三、生命本原:剪纸民俗的精神动能
(一)男性生育之本——“蛇”
(二)人类生育母体——“葫芦”
(三)中西合璧的情爱文化载体——“莲花”
四、生命再造:人纸合一的图像“故事”
(一)库淑兰:用色彩和歌声组构的生命秩序
(二)曹佃祥、任桂兰、张林召:阴阳界上的生命灵光
(三)祁秀梅、王继汝、高凤莲、高金爱:生命最自然的流动
(四)金香莲:现代知识女性的生命奇迹

第五章本真意识——剪纸的人类学内涵
一、本真意识与剪纸品格
二、本真意识的人类学分析
(一)“遗留”说的当代意义
(二)剪纸民俗中的原型和集体表象
三、本真意识的文化超越
(一)对原始文化意义的超越
(二)与古典人文精神的融会
四、本真意识的心理轨迹
(一)无遮拦平面透视模式:剪纸人的“叙述语言”
(二)经验“自在”:剪纸人的心理定势
(三)“铺开”、“压扁”:剪纸的多维结构揭秘

第六章心灵之画——剪纸中的意象符号
一、剪纸符号的构形方式:意象思维
(一)剪纸意象的文化意蕴
(二)剪纸意象的生成原理
二、剪纸符号的基本构件:曲线与直线
(一)圆形构图:女性人生心理轨迹
(二)“十”字纹样:人类神秘文化象征
三、剪纸符号的主题旋律:谐音象征
(一)文化流程:文与画的契合
(二)心理机制:“同声相应”
(三)深层关联:音义和谐
(四)成型原理:四“性”文化链

第七章剪纸“语境”——燎疳习俗的跨文化分析
一、燎疳:陕甘宁风俗区一大景观
(一)民俗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页
(二)田野调查显示的活文化形态
二、“疳”:令人色变的病魔
(一)“疳”为何物
(二)“燎疳”的缘起
(三)“疳娃娃”的多重身份
(四)“疳娃娃”的“本色”基因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