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术馆:当代艺术的理论与中国语境(总第17期2009年B辑)

美术馆:当代艺术的理论与中国语境(总第17期2009年B辑)

  • 字数: 524.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罗一平 著作 罗一平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08442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辑的“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专栏以对优选化问题的关注为中心,分别从优选化视野中的博物馆规模裂变到经济生产模式以及文化记忆与意识形态关系等角度进行了论述。塔玛拉·哈里希的《优选文化、现代遗产:追忆中国皇家收藏》通过对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现状的巧妙阐释,揭示了“现代国家历史建构的一个重要悖论:既需要切断当前(后帝国时代)与帝国过去的联系;又要保持与古代文化与文明的一种关联感和延续性,因为现代身份认同由此而来”。莎罗尼·马塞的《博物馆与优选化》通过对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靠前化经营模式的探讨,试图对“博物馆优选化”(globausing museum)现象提供批判性的应对模式,同时也为21世纪的博物馆文化研究提供了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而马琳、李怡的论文则对美国博物馆的经济来源与创收机制进行了较为翔实的研究,为靠前美术馆机制的转型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
目录
卷首语
  当代文化中的美术馆
  博物馆与全球化
  论美国博物馆经济的来源与构成
  我国艺博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呈现及深层剖析
  市场·艺术·艺术家——798艺术区引发的思考
  全球文化、现代文化遗产:追忆中国皇家收藏
开放的学科
  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综述
  绘画及雕塑的自我瓦解: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实现的前卫方案
  在张力中前行:论格林伯格及其《艺术与文化》
  来自通神学的力量:抽象艺术对再现的最后突破
  残酷的哲理——民主的图像和图像的民主
  《宫娥》和《词与物》
  同行的莱谟斯与罗谟鲁斯——鲁迅与左翼作家联盟(下)
  重新定义“国家”——从庄学本在《良友》画报上的作品说起
  流寓画家与澳门区域美术的形成
  现代性话语与近现代中国画的历史观
  时代美术中的“浙派人物画”及其与当代文化语境的关系——关于“浙派人物画”及其研究和艺术实践的几点认识
策展与批评
  “新状态”——第十二回一版一眼——广东青年版画六人展策展手记
  素描回望——从“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展览谈起
  自由的术语——本体与诗性的重申
  语词与图像的辩证——从“意派”和“改造历史”谈当代艺术展览结构
书林中的多元视角
  新中国美术话语的“生产”和“传播”——以《美术》杂志(1950-1966年)的编辑及策划选题为中心
  建构民族认同与现代美术的范例——1980年代《美术》杂志里的台湾与西方美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