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术史丛书—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学术史丛书—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叶隽 著
  • 出版日期: 2008-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42615
  • 版次: 0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翔实、丰富的史料,以德国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发端、演进和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史料的罗列、堆砌,而是将学科吏梳理与学术史研究结合在一起,以求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的“外国学”所共有的研究进程、曲折经历,且不以此为限,还“尝试整合学术史、教育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融通视野,借鉴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努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语境内的德语文学学科史的景观”。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翔实、丰富的史料,以德国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发端、演进和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不局限于史料的罗列、堆砌,而是将学科吏梳理与学术史研究结合在一起,以求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的“外国学”所共有的研究进程、曲折经历,且不以此为限,还“尝试整合学术史、教育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融通视野,借鉴各领域的研究方法,努力呈现较为完整的现代中国语境内的德语文学学科史的景观”。
目录
《学术史丛书》总序序:不只是一部学科史导言 学科史构建与学术史进程第一章 传统思路的“德国探究”    第一节 德语教学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从官方到民间    第二节 德国教育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以同济医工、青岛高专的办学实践为例    第三节 德国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以改良派为中心    第四节 近代中国对德语文学的期待——从歌德之绍介到学科之雏形第二章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德语文学学科的形成——以北大德文系为中心    第一节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北大德文系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教学    第三节 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第三章 从“学生一代”到“先生一代”:清华与西南联大的德文教授    第一节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    第二节 由学生到先生:陈铨在清华的经历与选择    第三节 西南联大时代的德语教育与德文教授第四章 南北大学与德风东渐:1940年代德文专业的变迁    第一节 德风东渐的背景与德文专业的枢纽地位    第二节 北大、清华、中大德文专业的兴替    第三节 作为机构的德文系: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视角的考察第五章 德国文学史的编撰与思路歧异——以《德国文学概论》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中国对“德国文学史”的期待视野    第二节 刘大杰的学术训练与文学史观    第三节 德国文学史撰作的方法、意义与思路第六章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    第一节 歌德译介与研究的时代背景及《歌德论述》的意义    第二节 冯至的歌德观及其个案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第三节 中国歌德研究的新起点第七章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位置——以陈铨的《中德文学研究》为中心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背景及中德比较文学的位置    第二节 陈铨的比较文学观——以《中德文学研究》为中心    第三节 中德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推进与时代维度第八章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    第一节 “先生一代”与“学生一代”:先行者的“奠基工程”与后来者的“传承意识”    第二节 “国学”与“外国学”——以傅斯年与冯至的比较为中心    第三节 “方法选择”与“自身困境”——从“学术伦理学”、“学术社会学”双重视角对冯至、陈铨进行分析主要参考文献西文—中文名词对照表·索引中文名词索引表格目录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