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旅游是什么:一种生活方式的透视与探究

旅游是什么:一种生活方式的透视与探究

在全新视角下,作者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解读,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原创性学术著作。
  • 字数: 21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宁泽群 著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6734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旅游这一现象展开了生动且详细的解读。本书内容丰富,讲解详细,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在全新视角下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解读的原创性学术著作,从人口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生态学等角度,综合探讨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志性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与内涵、行为模式及其产生的对经济、文化、自然的多重影响,探讨了旅游在社会发展阶段的地位和意义。
作者简介
"宁泽群,1954年出生于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协会(ISA)会员及休闲研究委员会(RC13)会员,中国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任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休闲旅游管理系主任,北京联合大学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带头人,北京市级旅游管理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旅游学刊》编委。 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旅游基础理论、休闲理论与行为、旅游的经济影响与产业分析等。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旅游局优秀成果奖等。在《管理世界》《经济科学》《旅游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农业产业转型与乡村旅游发展》《北京市居民休闲行为与产业发展调查与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 "
目录
"目录 1旅游:从表象到认知1 11旅游的表象1 12旅游认知的回顾4 13常识性的定义5 14技术性的定义8 15学术性的定义10 2出行与旅游21 21出行是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21 22满足物质生存需要的出行23 23满足精神认知需要的出行27 24出行类别的划分31 25旅游:行走的现代休闲方式36 3旅游者和旅游者效用41 31旅游者的甄别41 32旅游者期望得到什么48 33旅游者效用的基本含义53 34旅游者的三个层次57 35旅游与迁徙63 4旅游者的对象:旅游吸引物68 41吸引物的歧义68 42吸引物的一般性73 43人文吸引物的意义77 44自然吸引物的意义87 45吸引物的引力场91 46吸引物的人工异化98 5旅行及旅游的经济影响(1)105 51旅游经济影响界定的难点105 52作为统计需要的旅游者认定116 53旅游产业的边界在哪里120 6旅行及旅游的经济影响(2)142 61旅游经济影响测量的努力:乘数理论的应用142 62旅游经济影响测量的努力:旅游卫星账户的开发150 63旅游消费的特点166 64旅游消费对目的地经济资源配置的影响174 7旅游的文化影响185 71文化及其影响的一般性说明185 72旅游互动的基本结构:主人与客人192 73旅游互动对主人的影响198 74旅游互动对客人的影响207 75旅游者的自文化216 8人类社会进化中的旅游223 81旅游发展趋势的两种不同认知223 82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229 83区域社会中生活结构演化的意义233 84结束语242 参考文献245"
摘要
"《旅游是什么——一种生活方式的透视与探究》不是一本通俗读物,而是一本学术著作。在今天这个如此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费力不讨好的学术著作,主要的动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想要梳理和总结一下自己多年来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告知那些认为旅游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人们,你们抱有这种看法,无非是出于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对旅游一无所知,另一种可能则是对旅游这一复杂现象的研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对旅游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观念转变过程。 1982年,在当时传统的大学毕业统一分配的情况下,我来到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当时被称为“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经济学背景的我很沮丧。一方面,一个以旅游为专科的院校,经济学的非主流地位意味着自己所学的知识是不能发挥什么优势的,因而自己在这所学校中会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另一方面,旅游似乎仅关吃喝玩乐,这就使我形成了某种抵触的情绪,一个吃喝玩乐的活动还能研究出什么结果呢?!以致《旅游学刊》(当时名为《旅游论坛》)创刊不久,当一位编辑向我约稿时我婉转地拒绝了。当时我已经在《经济科学》和《管理世界》等经济管理专刊上发表过文章,学术等级的虚荣心使得我觉得在只谈论吃喝玩乐而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支撑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一件有损名声的事情。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专注于自己研究的经济学领域,而对旅游研究持内心鄙视的漠然态度。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酒店业和旅行社市场的激烈竞争现象引起了我对旅游产业的好奇和关注。这时,我已经开始意识到旅游并非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当时我认为这种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特殊的产业现象,而这种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应该成为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于是,我开始将研究的兴趣转向旅游市场竞争,尤其是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2002年,学院领导让我组建一个新的系,名称为“休闲旅游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休闲”(Leisure)这个词,至于它与旅游是什么关系,我一无所知。当时,我热衷于研究旅游经济,除了发表一些相关的论文以外,2005年我主编出版了一本研究性的教材《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这本书原本是一本研究著作,但出版社出于发行量的考虑,按照教材的方式予以编排出版。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对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旅游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影响和贡献问题,而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为旅游经济总量是怎样构成的,它的构成必须符合国民经济总量形成的基本理论原则;其次是这个经济总量是由具体的旅游企业的市场绩效决定的,因为旅游业是多种产业构成的群体,所以所谓的旅游业实际上包含着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而这些不同产业市场结构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市场绩效,进而影响一个区域内旅游经济总量的大小。同时,这些产业的市场结构除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竞争和垄断的差别以外,对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的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从传统计划体制转轨的国家,政府的产业政策对这些产业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因而研究市场结构的绩效是不可能与产业政策脱离的。实际上,尽管这本书反映了我当时对旅游经济研究基本理论框架的看法,但对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尤其是产业政策对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对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影响方面。 导致我对旅游研究产生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于2006年策划了一个由旅游学院独立主办的以“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列为一个“门外汉”,我第一次以脱盲的方式梳理了以前一无所知的休闲理论,发现休闲理论是可以支撑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依据,在此之前让我满心困惑的是旅游像是一个大杂烩,似乎它在依靠所有相关的介入学科来解释自己的现象,而唯独没有一个核心的理论基础;二是我在2006年因主办“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有幸结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著名休闲专家马惠娣教授,之后在2008年4月协助马惠娣教授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学术年会的举办和交流,使得我能够较为全面地去了解休闲研究的现状,并对休闲理论与旅游研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三是2005年以来,我负责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这使得我需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管理学科,它的基础理论究竟应该包含哪些核心概念,它的理论框架究竟是一种什么结构的等问题。2012年我给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休闲理论与行为研究”“旅游经济与产业分析”等课程,这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和梳理旅游学科究竟要研究什么。 多年的思考和积累,最终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框架体系,这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实际上,摆脱原有的固化思维模式并不容易,它是一种否定自我的痛苦经历,但也是一种新生。由此我所形成的观点是: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休闲生活方式,我称之为游走的休闲方式,它的复杂性使得它成为多种社会现象的映像,如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自然的等。如果我们仅仅从其中的某一方面来观察和认识它,都可能出现“瞎子摸象”的结果。因此,只有进入旅游的最内核关系中,即旅游者与他的对象——吸引物之中,从它们的对应关系本身来反观外部的各种现象,才有可能建构出旅游研究自己的框架体系,才有可能形成旅游学科自己的观察社会的视角。在这方面,美国社会学家迪恩·麦克坎内尔(Dean MacCannell)的著作《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是一个里程碑。我希望,本书也能成为这方面的一块铺路石。 本书共分为8章七大部分。 第1章介绍旅游研究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就像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一样,都经历着一个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贾法·贾法瑞(Jafar Jafari)对旅游认知不同阶段的划分,旅游研究正经历着力求完善的“科学平台”阶段。 第2章讨论出行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只有将旅游放置在人类出行的大范畴里来考察它的演化过程,才有可能把握和了解旅游这种特殊出行的意义,才有可能揭示出它与一般出行行为不同的特质。 第3章和第4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分别探讨旅游研究的两个主要核心对象:旅游者和吸引物。 在第3章中我提出旅游者追求的根本目的既不是表象的愉悦体验,也不是单纯的真实性问题,而是一种通过不同生活方式比较之后的主观效用,我称之为“旅游者效用”。这种效用对于旅游者的意义在于对自身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不过,因为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认知是分层次的,所以从相对静态的角度来看,不同旅游者在具体的旅游活动中的追求在表象上是不同的;但从动态演化的角度来看,旅游者最终会在不断的旅游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认知趋于成熟和理性化,具有共同的特点。 第4章指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者面对的一切对象物,即他者环境中的一切方面,特别是他者环境中的人及其生活方式。所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品,实际上是旅游经营者对可用来营利的吸引物的界定,是旅游经营者强化给旅游者的概念,这并不是旅游者所理解的“吸引物”,也不能包含吸引物的全部内容。本章对不同吸引物的类别分别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吸引物引力场的观点,并指出引力场的大小是决定旅游者是否选择吸引物的关键。同时,本章还讨论了吸引物的人工异化问题。 第5章和第6章讨论旅游活动的经济影响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所占篇幅较大,故分为两章来讨论。这是我观念转变中最为痛苦的部分,因为我之前的研究主要在旅游经济领域,那时我认为旅游的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生的,而在本书中我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提出了旅游经济影响研究的核心是外来的旅游消费群体对当地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的观点。因为旅游消费群体不同于外来移民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它是一种不提供任何供给因素的纯粹资源消耗的消费群体,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存在着一个市场均衡的问题。换句话说,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进入即使是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一个均衡的数量,若是打破这种均衡,必然会对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由此,我在探讨旅游者消费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面对当地居民和旅游消费者时是一种“一仆二主”的经营状态,它们会面临两条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经营者则会根据从不同群体获利的差异状况来调整和重新配置资源,进而可能促进或恶化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其结果就不一定是对当地国民经济产生贡献。 第7章讨论的是旅游活动的文化影响问题。对此,我接受了微观社会学的观点,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是群体生活的最基础单元,它是有别于更为宽泛的社会和国家的概念的。旅游活动的文化影响则是外来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所导致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双向的,既会影响当地居民,也会影响旅游者。这种影响还会从文化层面传递和扩展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同时,本章还讨论了旅游者的自文化问题,游记则是旅游者自文化的民族志。 第8章我对艾瑞克·科恩(Erik Cohen)提出的旅游未来发展的两种观点完全相反的认识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旅游在未来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二是还原生活目的的社会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分析,我指出了旅游为什么会迅猛发展而不会终结的结论。 以上就是我在本书中要表达的对“旅游是什么”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我不敢说本书的理论框架是科学合理的,但却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对社会客观现象的一种求索的努力,是我自己内心真实感触的理性升华。当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正在建构中时,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这有待于今后的补充和完善。但我的奉献是真诚的,非功利化的。时间是最好的检验。 尽管本书是我独立完成的,但滋养本书的各种灵感和知识养分则来源于我曾经所处的旅游学院所营造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来源于曾经给予我帮助和交流的同伴和挚友,来源于那些曾经在课堂上与我热情讨论和交流的旅游管理学科的历届硕士研究生们。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给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市级重点建设学科的资金资助,因此,特别感谢北京市教委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一贯扶持和资助,没有这种关心和爱护,就不会有旅游管理学科今天的成就,也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他们:一位是我曾经的老领导——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前院长赵鹏教授,是他的慧眼识珠,我才从经济研究转向旅游研究,而且研究得如此深入;另一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的马惠娣教授,她引导我理解到休闲的真正内涵,为我开启休闲研究的大门,使我能够从休闲哲学的视角来看待旅游发展现象;还有一位是我的学术挚友——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李享教授,在我写作急需一些英文参考资料的时候,她热心地帮助我,通过在国外学习的朋友及时获取了这些资料并提供给我,没有这些资料想要完成本书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有一句民间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不敢将本书当作“涌泉”,但书中所包含的真诚与追求,以及写作时所付出的艰辛,对于那么多给予我各种帮助和爱护的朋友来说,不知道能否作为一种感恩的回报。 最后,我仍然要衷心地感谢对我无微不至关怀和照顾的妻子,没有她的关心、督促和无条件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的。本书也是献给她的一个礼物。 本着文责自负的态度,本书的一切不足和缺陷,均由我自己承担。同时,也欢迎各位朋友们批评指正。错误总是难免的,只有敢于面对和改正它,才有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宁泽群 2017年8月27《旅游是什么——一种生活方式的透视与探究》不是一本通俗读物,而是一本学术著作。在今天这个如此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本费力不讨好的学术著作,主要的动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想要梳理和总结一下自己多年来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则是想要告知那些认为旅游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人们,你们抱有这种看法,无非是出于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对旅游一无所知,另一种可能则是对旅游这一复杂现象的研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自己对旅游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观念转变过程。 1982年,在当时传统的大学毕业统一分配的情况下,我来到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当时被称为“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经济学背景的我很沮丧。一方面,一个以旅游为专科的院校,经济学的非主流地位意味着自己所学的知识是不能发挥什么优势的,因而自己在这所学校中会处于一种边缘的地位;另一方面,旅游似乎仅关吃喝玩乐,这就使我形成了某种抵触的情绪,一个吃喝玩乐的活动还能研究出什么结果呢?!以致《旅游学刊》(当时名为《旅游论坛》)创刊不久,当一位编辑向我约稿时我婉转地拒绝了。当时我已经在《经济科学》和《管理世界》等经济管理专刊上发表过文章,学术等级的虚荣心使得我觉得在只谈论吃喝玩乐而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支撑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是一件有损名声的事情。此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专注于自己研究的经济学领域,而对旅游研究持内心鄙视的漠然态度。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酒店业和旅行社市场的激烈竞争现象引起了我对旅游产业的好奇和关注。这时,我已经开始意识到旅游并非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当时我认为这种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特殊的产业现象,而这种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应该成为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于是,我开始将研究的兴趣转向旅游市场竞争,尤其是旅游企业的竞争行为。2002年,学院领导让我组建一个新的系,名称为“休闲旅游系”。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休闲”(Leisure)这个词,至于它与旅游是什么关系,我一无所知。当时,我热衷于研究旅游经济,除了发表一些相关的论文以外,2005年我主编出版了一本研究性的教材《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这本书原本是一本研究著作,但出版社出于发行量的考虑,按照教材的方式予以编排出版。在这本书中,我再一次对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梳理:旅游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影响和贡献问题,而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为旅游经济总量是怎样构成的,它的构成必须符合国民经济总量形成的基本理论原则;其次是这个经济总量是由具体的旅游企业的市场绩效决定的,因为旅游业是多种产业构成的群体,所以所谓的旅游业实际上包含着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而这些不同产业市场结构的不同就会导致不同的市场绩效,进而影响一个区域内旅游经济总量的大小。同时,这些产业的市场结构除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竞争和垄断的差别以外,对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够成熟的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从传统计划体制转轨的国家,政府的产业政策对这些产业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影响是非常突出的,因而研究市场结构的绩效是不可能与产业政策脱离的。实际上,尽管这本书反映了我当时对旅游经济研究基本理论框架的看法,但对许多问题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尤其是产业政策对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对市场结构与绩效的影响方面。 导致我对旅游研究产生观念上的根本转变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于2006年策划了一个由旅游学院独立主办的以“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了确保自己不会被列为一个“门外汉”,我第一次以脱盲的方式梳理了以前一无所知的休闲理论,发现休闲理论是可以支撑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依据,在此之前让我满心困惑的是旅游像是一个大杂烩,似乎它在依靠所有相关的介入学科来解释自己的现象,而唯独没有一个核心的理论基础;二是我在2006年因主办“现代休闲方式与旅游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而有幸结识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著名休闲专家马惠娣教授,之后在2008年4月协助马惠娣教授成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学术年会的举办和交流,使得我能够较为全面地去了解休闲研究的现状,并对休闲理论与旅游研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三是2005年以来,我负责了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学科建设工作,这使得我需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去思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管理学科,它的基础理论究竟应该包含哪些核心概念,它的理论框架究竟是一种什么结构的等问题。2012年我给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开设了“休闲理论与行为研究”“旅游经济与产业分析”等课程,这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和梳理旅游学科究竟要研究什么。 多年的思考和积累,最终形成了本书的理论框架体系,这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实际上,摆脱原有的固化思维模式并不容易,它是一种否定自我的痛苦经历,但也是一种新生。由此我所形成的观点是:旅游是一种独特的休闲生活方式,我称之为游走的休闲方式,它的复杂性使得它成为多种社会现象的映像,如经济的、文化的、心理的、自然的等。如果我们仅仅从其中的某一方面来观察和认识它,都可能出现“瞎子摸象”的结果。因此,只有进入旅游的最内核关系中,即旅游者与他的对象——吸引物之中,从它们的对应关系本身来反观外部的各种现象,才有可能建构出旅游研究自己的框架体系,才有可能形成旅游学科自己的观察社会的视角。在这方面,美国社会学家迪恩·麦克坎内尔(Dean MacCannell)的著作《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是一个里程碑。我希望,本书也能成为这方面的一块铺路石。 本书共分为8章七大部分。 第1章介绍旅游研究的认知过程。这一认知过程就像任何一个学科的成长一样,都经历着一个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正如贾法·贾法瑞(Jafar Jafari)对旅游认知不同阶段的划分,旅游研究正经历着力求完善的“科学平台”阶段。 第2章讨论出行与旅游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只有将旅游放置在人类出行的大范畴里来考察它的演化过程,才有可能把握和了解旅游这种特殊出行的意义,才有可能揭示出它与一般出行行为不同的特质。 第3章和第4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分别探讨旅游研究的两个主要核心对象:旅游者和吸引物。 在第3章中我提出旅游者追求的根本目的既不是表象的愉悦体验,也不是单纯的真实性问题,而是一种通过不同生活方式比较之后的主观效用,我称之为“旅游者效用”。这种效用对于旅游者的意义在于对自身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知。不过,因为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认知是分层次的,所以从相对静态的角度来看,不同旅游者在具体的旅游活动中的追求在表象上是不同的;但从动态演化的角度来看,旅游者最终会在不断的旅游实践活动中使自己的认知趋于成熟和理性化,具有共同的特点。 第4章指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者面对的一切对象物,即他者环境中的一切方面,特别是他者环境中的人及其生活方式。所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产品,实际上是旅游经营者对可用来营利的吸引物的界定,是旅游经营者强化给旅游者的概念,这并不是旅游者所理解的“吸引物”,也不能包含吸引物的全部内容。本章对不同吸引物的类别分别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吸引物引力场的观点,并指出引力场的大小是决定旅游者是否选择吸引物的关键。同时,本章还讨论了吸引物的人工异化问题。 第5章和第6章讨论旅游活动的经济影响问题,由于这一问题所占篇幅较大,故分为两章来讨论。这是我观念转变中最为痛苦的部分,因为我之前的研究主要在旅游经济领域,那时我认为旅游的经济影响主要是通过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产生的,而在本书中我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看法,提出了旅游经济影响研究的核心是外来的旅游消费群体对当地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的观点。因为旅游消费群体不同于外来移民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它是一种不提供任何供给因素的纯粹资源消耗的消费群体,它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它存在着一个市场均衡的问题。换句话说,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进入即使是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存在一个均衡的数量,若是打破这种均衡,必然会对目的地带来负面影响。由此,我在探讨旅游者消费时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经营者面对当地居民和旅游消费者时是一种“一仆二主”的经营状态,它们会面临两条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的需求曲线,经营者则会根据从不同群体获利的差异状况来调整和重新配置资源,进而可能促进或恶化当地居民的福利水平,其结果就不一定是对当地国民经济产生贡献。 第7章讨论的是旅游活动的文化影响问题。对此,我接受了微观社会学的观点,认为文化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境,是群体生活的最基础单元,它是有别于更为宽泛的社会和国家的概念的。旅游活动的文化影响则是外来者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所导致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双向的,既会影响当地居民,也会影响旅游者。这种影响还会从文化层面传递和扩展到社会和国家层面。同时,本章还讨论了旅游者的自文化问题,游记则是旅游者自文化的民族志。 第8章我对艾瑞克·科恩(Erik Cohen)提出的旅游未来发展的两种观点完全相反的认识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旅游在未来的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二是还原生活目的的社会结构转变的发展趋势。通过这些分析,我指出了旅游为什么会迅猛发展而不会终结的结论。 以上就是我在本书中要表达的对“旅游是什么”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我不敢说本书的理论框架是科学合理的,但却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对社会客观现象的一种求索的努力,是我自己内心真实感触的理性升华。当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正在建构中时,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这有待于今后的补充和完善。但我的奉献是真诚的,非功利化的。时间是最好的检验。 尽管本书是我独立完成的,但滋养本书的各种灵感和知识养分则来源于我曾经所处的旅游学院所营造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来源于曾经给予我帮助和交流的同伴和挚友,来源于那些曾经在课堂上与我热情讨论和交流的旅游管理学科的历届硕士研究生们。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教委给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市级重点建设学科的资金资助,因此,特别感谢北京市教委对北京联合大学旅游管理学科的一贯扶持和资助,没有这种关心和爱护,就不会有旅游管理学科今天的成就,也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 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他们:一位是我曾经的老领导——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前院长赵鹏教授,是他的慧眼识珠,我才从经济研究转向旅游研究,而且研究得如此深入;另一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休闲研究中心的马惠娣教授,她引导我理解到休闲的真正内涵,为我开启休闲研究的大门,使我能够从休闲哲学的视角来看待旅游发展现象;还有一位是我的学术挚友——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李享教授,在我写作急需一些英文参考资料的时候,她热心地帮助我,通过在国外学习的朋友及时获取了这些资料并提供给我,没有这些资料想要完成本书的写作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有一句民间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不敢将本书当作“涌泉”,但书中所包含的真诚与追求,以及写作时所付出的艰辛,对于那么多给予我各种帮助和爱护的朋友来说,不知道能否作为一种感恩的回报。 最后,我仍然要衷心地感谢对我无微不至关怀和照顾的妻子,没有她的关心、督促和无条件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的。本书也是献给她的一个礼物。 本着文责自负的态度,本书的一切不足和缺陷,均由我自己承担。同时,也欢迎各位朋友们批评指正。错误总是难免的,只有敢于面对和改正它,才有可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宁泽群 2017年8月2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