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戏曲腔调新探

戏曲腔调新探

  • 出版社: 文化艺术
  • 作者: 朱天曙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0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36913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美术一种要素,是在发挥个性;而发挥个性最真确的,莫如写字。如果况能够表现个性,就是最高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梁启超 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以其为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隶、楷、草各体之不同,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然在拼音文字种族中,求韜执笔为中国书,已极不易得,况云工乎!故非浸润于中国文字经若千时,实无由言中国书法也。 ——陈垣 魏、晋以后,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中国人最标准的艺术。书法的受人重视,超乎其他一切艺术之上。其实中国书法也只是一种运用线条来表七意象和事象的艺术,就其内在的理论上,不仅与图画同一精神,实可说与中国创造文字之匠心亦是同一精神的。我们还可以说,中国文字和文学,亦走在同一路径上。他们同样想用简单的代表出繁复,用空灵的象征出具体。 ——钱穆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运用考古新发现,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史上的若千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多种因素及内在脉络。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书法文献。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著名学者卞孝萱教授誉为“简明书史之最新力作”。

作者简介

《戏曲腔调新探》讲述了:曾先生学术趣味广泛。他是俗文学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发表过一系列有价值的论文,辑为专著的则有《说俗文学》、《诗歌与戏曲》等。他的主要精力是戏曲学研究,成果堪称辉煌。插在我的书架上的著作就有《参军戏与元杂剧》、《戏曲源流新论》、《论说戏曲》、《中国古典戏曲的认识与欣赏》、《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从腔调说到昆剧》等,都是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曾永义,生于1941年4月,台湾省台南县人。文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讲座教授,美国哈佛、密西根、史丹佛、荷兰莱顿等大学访问学人,德国鲁尔大学、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历史文学学会与中华戏曲文学推广学会理事长,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执行长与董事长。现任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东吴大学兼任讲座教授,台湾戏曲学院、佛光大学名誉讲座教授,国语日报常务董事,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名誉董事长,中研院文哲所咨询委员,中国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戏曲学院、河南艺术学院等校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昆曲大典》编审委员,广东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中心与首都师范大学昆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曾获中国台湾“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及国科会四度杰出研究奖、国科会杰出特约研究员奖、教育部学术奖等。    学术著作有《俗文学概论》、《明杂剧概论》、《台湾歌仔戏的发展与变迁》、《戏曲源流新论》、《戏曲腔调新探》等二十二种;散文著作有《莲花步步生》、《人间愉快》、《愉快人间》、《明月清风春阳》、《牵手五十年》、《飞扬跋扈酒杯中》等六种;戏曲剧本创作有昆剧《梁祝》、《孟姜女》、《李香君》等三种,京剧《郑成功与台湾》、《牛郎织女天狼星》、《射天》、《青白蛇》等四种,豫剧《慈禧与珍妃》,歌剧《霸王虞姬》、《国姓爷郑成功》、《桃花扇》等三种。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论说“腔调
  前言
  一、腔调的命义
  二、从自然语言旋律到人工语言旋律
  三、构成与影响腔调的要素
  四、腔调的载体
  五、歌唱者如何运转载体产生“唱腔”
  六、促使腔调变化的缘故
  七、腔调流播所产生的现象
  结论
第二编 温州腔新探
  前言
  一、见诸文献之温州腔
  二、温州腔之载体
  三、《张协状元》中的管弦音乐
  四、永嘉所保留的“温州腔”血缘遗绪
  结语
第三编 海盐腔新探
  一、宋元的海盐腔
  二、明嘉靖以前海盐腔的盛行与流播
  三、明万历以后海盐腔的衰弱及其蛛丝马跻
  结语
第四编 余姚腔新探
  一、余姚腔的迹象
  二、余姚腔演唱特色
  三、戴不凡之“余姚腔”说
  四、对戴氏之说的商榷
  余说
第五编 弋阳腔及其流派考述
  前言
  一、弋阳腔的特色
  二、明万历以后文献所见之弋阳腔与乾隆间之高腔
  三、弋阳腔的流派
  余言
第六编 梆子腔系新探
  前言
  一、“梆子腔”、“秦腔”之名义与关系
  二、梆子腔的源头西秦腔及其流播
  三、“乱弹”之名义有四变?
  四、秦腔的载体“西调”及其曲牌体与板腔体
  结论
第七编 从昆腔说到昆剧
  绪论
  一、昆山腔的产生
  二、水磨调的先声
  三、魏良辅与水磨调的创发
  四、梁辰鱼与传奇的建立
  结论
附录:昆腔曲剧在台湾
第八编 皮黄腔系考述
第九编 四平腔的名义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