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交互生成

交互生成

  • 字数: 4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政涛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223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将在回顾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史的基础上,以“新基础教育”和“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关系为个案,重建探究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维方式,确定两者双向转化的机制,系统梳理其中蕴含的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本书将“生命·实践”教育学置于人类思想史和知识史、教育思想史和知识史的背景之下,考察其源流,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节点和生长点,辨明其与其他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交融点、共生点。
内容简介
《交互生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之力》:基于作者十余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积累而成。在参阅大量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在与实践哲学、教育学国内外同行的多重对话过程中,基于“转化逻辑”和“教育理论与实践如何交互生成”等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以“生命实践”的方式,实现多种“思路转换”,如把之于“理论与实践”的经典“政治(学)分析”、“伦理(学)分析”转换为“教育(学)分析”,提出并回答:教育学可以通过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能够为“理论与实践”这一公共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只有教育学才能作出的贡献?全书内容丰厚充实,为“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一“老问题”开出了诸多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向。
作者简介
李政涛(1969.5-),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现任中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教育常识》《教育科学的世界》《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等。
目录
引言:实践哲学场域内的教育学派之构建
第一章作为“问题”和“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谁的问题?
第二节理论与实践:何种性质?
第三节作为“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实践哲学思想史中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古希腊基源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近代传统的形成与改造
第三节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翻转
第四节二元论认知方式的改造
第五节在回归中再造古希腊传统
第三章思想的困境、矛盾及其根源
第一节在困境与矛盾中徘徊的实践哲学
第二节思想者的“前提假设”
第三节思维方式:根源之根源
第四节久被忽略的盲点与迷误
第四章教育学的介入与贡献
第一节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多重质疑
第二节“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教育学意识
第三节必须正视的缺失
第五章转化逻辑:第三条道路的转向与构建
第一节为什么提出“转化逻辑”?
第二节何谓“转化逻辑”?——一种实践逻辑
第三节“转化逻辑”是否可能?
第四节“转化逻辑”如何可能?
第六章教育理论通向实践的转化之路
第一节基于“转化”的前提性认识
第二节理论“实践化”的层次与类型
第三节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基本条件
第四节理论通向实践的转化过程
第七章教育实践朝向理论的生成之途
第一节理论重建中的“实践基石”
第二节“时代意识”的理论转化
第三节“生命观”的理论转化
第四节“实践观”的理论转化
第五节“思维方式”的理论转化
第六节实践向理论转化的基本条件
第八章“理论人”与“实践人”之间的交互生成
第一节“理论人”与“实践人”的角色
第二节主体间双向转化的心路历程
第三节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创生
第四节转化能力的基本构成
结语以“生命·实践”的方式,研究“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断裂与弥合中的自我重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