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9-20世纪之交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史论

19-20世纪之交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史论

  • 字数: 335000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邱运华 等著 著
  • 出版日期: 2006-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1105900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6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界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却又陌生的话题。说对它十分“熟悉”,是因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界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还包括另一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实际上是经过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履行过的理论和思想,而这套话语体系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改革开放以业使用率很高的一个术语--“对话”,都有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印记。然而它又是陌生的,因为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们并没有写出一部独立而系统的专著来研究19-20世纪之交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而是仅仅满足于翻译和介绍苏联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这也许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把作者申报的这个项目列入资助的原因。     作者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19-20世纪之交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话语建构这个敏感的问题上。作者认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是具有自身理论逻辑和现实关怀的话语系统,它是在与不同时期的俄国现实的交往中存在着的,而在它的内部,又拥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彼此竞争的对话。
目录
自 序 绪论   一 研究的学术背景   二 基本术语的界定   三 在话语研究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   四 另类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思想话语成分 第一章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 现实优先的原则: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现实语境   二 文化解读: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民族文化语境   三 学派与学派间对话性的存在   四 实践性品格:面对文学现实新问题的回答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诗学的“获生的跳跃”   一 民粹派文学批评:启蒙话语中诗学的意识形态性   二 别林斯基:诗学的现实关怀-   三 诗学的政论批评与意识形态之维度的建立   四 不自觉的“艺术文化学”研究 第三章 列宁:建构文学反映论的意识形态视野   一 列宁的文学反映论思想的理论起点   二 作为列宁文学反映论之哲学基础的认识论特征   三 文学反映论的提出:一个指向现实使命的命题   四 党性原则??列宁文学反映论的最高体现   五 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阵营内部的不同学派的对话 第四章 托洛茨基:诗学,在革命的名义下   一 托洛茨基的文学活动和他的文学思想系统中的基本问题   二 “革命的诗学话语”   三 诗学的社会学批评和阶级分析   四 “无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理论问题 第五章 卢那察尔斯基: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自我意识   一 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自我意识和体系化   二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社会历史维度和美学维度   三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文体特征 第六章 布哈林:建构体系的欲望   一 文化中介与形式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视界下的文艺问题   二 “无产阶级文化”作为一个问题   三 布哈林与葛兰西:现实影响与批评 第七章 巴赫金: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理论整合   一 巴赫金“意识形态科学”学说与文艺学研究的视野拓展-   二 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   三 巴赫金的“形式学说”及其意义 结束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