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音像技术及应用

音像技术及应用

  • 字数: 41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周遐,高亮彰 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111523123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全书结合当今音像技术的实际,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前沿,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全书主要有:电声基础、音响设备及仪器、公共广播、厅堂音响系统、歌舞厅音像系统、同音传译与会议系统、卫星电视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等,较全面地介绍了音像技术的基础知识、组成、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工程施工、安装调试及性能评价等。本书由具有多年工程设计和安装、调试经验的教授、高级工程师主编,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实例,为读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电声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几个基本系统
第二节声音的概念
一、声源和声波
二、声速及声的传播
三、声波的频率、波长和相位
第三节播音的声学原理
一、声压、声压级与声功率级
二、人的听觉特性
三、声音的反射、吸收、绕射和叠加
四、混响与混响时间
五、语言与音乐的声学特性
六、厅堂的传输频率特性
第四节音质的评价标准
第五节声音的处理
第六节立体声
一、听觉中的立体感
二、双声道立体声
三、环绕声
四、立体声的“后处理技术”
五、数字音响技术
习题
第二章音响系统设备及仪器
第一节传声器
一、传声器的分类
二、动圈式传声器
三、电容式传声器
四、传声器的主要技术特性
五、无线传声器
六、数字传声器
七、部分国产传声器的型号、规格和技术特性
第二节声源设备
一、调谐器(收音头)
二、CD唱机
三、MP3播放器
四、HDR(硬盘录音机)和DAW(数字音频工作站)
五、音像节目源设备
第三节扬声器及音箱
一、扬声器
二、扬声器的组合
三、音箱
四、喊话器
五、国内外音箱简介
六、电子分频器
七、扬声器系统控制器
八、音箱的使用和保护措施
九、音箱的布局
十、耳机
第四节放大器
一、前置放大器
二、功率放大器
三、扩音机——公共广播放大器
四、专业功率放大器的合理配置
第五节调音台(前级增音机)
一、简介
二、调音台的主要技术指标
三、调音台的功能
四、调音台的连接和调控
五、数字调音台
第六节声频处理设备及其他设备
一、转播接收机
二、音频信号处理设备
三、人工混响器
四、延时器
五、图示均衡器
六、效果处理器
七、压限器、扩展器、噪声门
八、激励器
九、声反馈抑制器
十、噪声增益自动控制器
十一、公共广播分区音量控制器
十二、新型数字声频处理设备
第七节音响系统常用仪器、工具
一、声级计
二、计权问题
三、实时分析仪
四、失真度测量仪
第八节音响系统常用辅助器材
一、线路的配接
二、移频器
三、吸声材料与结构
习题
第三章公共广播、厅堂音响系统
第一节音响工程的设计基础
一、电声学的几个概念
二、追求目标
三、工程设计的一般考虑
四、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
五、音响设备安装注意事项
第二节广播音响系统的类型与组成
一、广播音响系统的类型
二、厅堂扩声系统的分类
三、扬声器的布置方式
第三节公共广播系统
一、公共广播系统的分类
二、公共广播的其他基本要求
三、公共广播系统的结构
第四节公共广播系统的工程设计
一、设计步骤
二、公共广播系统设计要点
三、设计实例
第五节厅堂音响系统的设计
一、厅堂音响系统的设计步骤
二、厅堂音响系统设计要点
三、扬声器系统的选取
四、扩声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五、厅堂音质设计要求
六、音响控制室
七、典型厅堂的扬声器布置
第六节厅堂音响系统的问题及对策
一、音量不足或不均匀
二、高音或低音不足
三、声音明显失真
四、语言清晰度不良、传声增益不足、容易发生声反馈啸叫
五、播音者觉得吃力
六、本底噪声过大
习题
第四章歌舞厅音像系统
第一节歌舞厅音像系统设计特点及分类
一、特点
二、分类
第二节歌舞厅音像系统的性能要求
一、声学指标
二、歌舞厅的混响(T60)要求
三、各类歌舞厅对扩声系统的要求
四、施工技术要求
第三节歌舞厅音像系统的方式与设备选择
一、歌舞厅音像系统的方式
二、歌舞厅电声设备的选择
第四节歌舞厅的音箱布置
第五节歌舞厅音像系统设计实例
一、某多功能歌舞厅音像系统
二、某卡拉OK歌舞厅的音像系统
三、某娱乐中心的KTV包房音像系统
四、某多功能厅音像系统
五、歌舞厅演出音响系统
六、大型音乐演唱会音响系统
第六节音响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连接
一、与电话会议系统的连接
二、与电视会议系统的连接
三、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连接
四、与录音系统的连接
五、与电视直播系统的连接
第七节歌舞厅灯光及其他设备
一、简介
二、声光的协调统一
三、歌舞厅灯光的调节
四、舞曲音乐与灯光
五、泡泡机
六、烟雾机效果
习题
第五章会议系统
第一节会议系统的种类与组成
一、会议同声传译系统
二、会议讨论系统
三、会议表决系统
第二节会议系统的设计
一、设计考虑
二、会议讨论系统的设计
三、同声传译系统的设计
四、会议表决系统的设计
第三节会议系统设计实例
一、同声传译及会议表决系统
二、会议讨论、表决及同声传译综合系统
三、系统介绍
第四节露天集会音响系统
一、主要技术要求
二、室外扩音的声场控制
三、扩声设备
习题
第六章卫星电视接收系统与有线电视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常用名词
二、卫星电视的基本原理
三、有线电视系统的主要特点
四、卫星接收系统的五种基本方式
五、数字卫星及有线电视
第二节CATV系统的主要设备及主要电缆、光纤
一、接收天线
二、放大器
三、混合器与分波器
四、分配器
五、分支器
六、用户插座
七、串接单元
八、频率变换器、电视调制器、避雷器
九、同轴电缆
十、光纤传输
第三节CATV系统的分类、组成与频道
一、CATV系统的分类
二、CATV系统的组成
三、数字CATV系统
四、电视频道的基本概念
五、电视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第四节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构成及主要部件
一、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组成与频道
二、卫星数字电视系统
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主要部件
第五节卫星地面接收站站址的选择及抗微波干扰
一、站址的选择
二、微波干扰、干扰估算及实地测量
三、克服地面微波对C波段卫星电视接收干扰的几种方法
第六节卫星接收天线的选择、安装及接收站的供电、防雷
一、接收天线的选择
二、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安装
三、卫星电视接收站的供电和防雷
第七节CATV系统的设计(含卫星电视接收)
一、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二、设计前的准备
三、接收天线的选择
四、前端设备的组成及设计
五、传输分配系统的设计
第八节CATV系统的设计举例
一、前端设计举例
二、分配系统设计
第九节CATV系统施工质量检查及机房布置
一、安全措施和施工质量检查要点
二、机房的布置
第十节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数字电视系统
一、我国数字卫星电视传输新标准
二、中星9号直播卫星简介
三、ABS-S专用接收解调芯片
习题
参考文献
摘要
本书自2003年6月首次出版、2008年7月第二次改版后,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部关于“十二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2]9号),在征求有关专家和广大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音像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歌舞厅灯光系统及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数字电视系统等知识,并对原书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具有知识的系统性、结构的完整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本书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要求编写的,是电子技术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教材之一,也是一本创新性的教材。本书中的音像技术泛指用电声设备重放出来的音响技术和利用电子技术传送并还原声像的技术。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汲取了现场应用的最新技术和成果,提炼和总结了作者多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充分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工程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现代音像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应用广泛,已融入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是当今较为热门的一项实用技术。本书正是从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角度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音像系统的组成、设计、设备选型、工程施工、安装调试及性能评价等内容。书中从电声基础知识入手,将传统的模拟音像技术与现代的数字音像技术有机结合,讲述了音响系统设备及仪器、公共广播系统、厅堂音响系统、歌舞厅音像系统、会议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音像系统等内容。每一部分都配有大量的工程及设计实例,每章后均配有习题供读者复习巩固。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所属职业技术学院电类专业及相近专业有关课程的教材,还可作为从事现场工作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本书由周遐、高亮彰担任主编,金瑞、朵云健担任副主编。周遐负责本书大部分内容的编写及统稿工作,高亮彰编写和修改了第三章的第一至三节,第四章的第六节和第五章的内容,参与了本书其他部分章节的修订,并承担了图表的编辑、处理和整理工作。金瑞编写了本书中数字音像部分的内容,并参加了教材的修订、校对工作。朵云健编写和修改了第一章的第一、二节,第二章的第一至三节,第六章的第一、二节,并承担了校对工作。钟思佳编写了第六章第十节,参加了教材部分章节的修订。李瑞锋完善了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的建设,参与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陈铁牛教授担任本书主审,认真负责地审阅了全部书稿和插图,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指导性意见。 本书内容广泛,涉及许多领域,编写有较大难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得到了一些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妥之处,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