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由凡至圣

由凡至圣

  • 字数: 1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张卫红 著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5623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本书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本书取名“由凡至圣”,意在呈现心学工夫的实践内涵。通过具体工夫阶次、工夫要点、障难及除方法、实践之运用等层面,揭示人性的自我提升需要经历哪些阶段和准备,以补充宋明理学中心性工夫研究的缺失,并为现代人提供一条可实践的个体生命的身心转化之路。在崇尚自由、张扬自我的现代社会,如何把私欲小我之张扬升华为道德主体之凸显、德性大我之挺立,从而实现身心的真正自由,是现代社会亟需解决的课题,也是本书努力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张卫红,哲学博士,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之宋明理学。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两部:《罗念庵的生命历程与思想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邹东廓年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目录
自序
一由凡至圣:体悟本心的工夫阶次
以王龙溪《悟说》《滁阳会语》
为中心的考察
(一)《悟说》概括的工夫四阶次
(二)《滁阳会语》所述体陪本心的
工夫历程
(三)结语
二阳明学者罗念庵体悟良知的工夫历程
(一)悟前
(二)证悟
(三)保任
(四)彻晤
(五)忘悟
(六)结语
三良知与自证分
以良知学为中心的论述
(一)自证分释良知的学术溯源
(二)自证分与良知之体
(三)自证分与良知之照
(四)自证分与良知之境
(五)结语
四当下一念之别:阳明学见在良知之争的关键问题
以王龙溪与聂双江、罗念庵的争论为中心
(一)见在良知说的基本含义和讨论背景33粥
(二)圣愚之辨概述
(三)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体知
(四)结语
五“念念致其良知”何以可能?
再谈见在良知说的核心焦点与体认维度
(一)见在良知之争的核心焦点
(二)圣愚之辨的两个理解层面
(三)独知、当下一念、直心自照
(四)双方体认维度之别
(五)如何“信得及良知”锂
(六)结语
六“信得及良知”的理论与实践内涵
从到王龙溪的论述
(一)阳明“信得及良知”的生命印证
(二)信得及良知之无知与无不知
(三)王龙溪的“一念自信”工夫
(四)结语
七以良知开物成务
阳明学者以心性贯通事功的工夫实践
障难论析
(一)军政生涯中的工夫实践及理据
(二)阳明后学以心性贯通事功的实践
(三)工夫障难
(四)结语
八江右王门学者邹东廓之戒惧说论析
(一)思想脉络
(二I夫路径
(三1本体与工夫
(四)思想定位及意义
九儒道交融:罗念庵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
(一)一生纠结:病厄之危3道业未成
(二)阳明学者的基本共识:良知无生死
(三)一体两面的终极关怀:儒道交融
(四)结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