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

  • 字数: 31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本书编写组 著
  • 出版日期: 2011-11-01
  • 商品条码: 97871113618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6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首发式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倡导编写该书并作序和题写书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和路甬祥、曾培炎等出席首发式并讲话。《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全面展现了我国电机工业诞生以来的百年发展历史,折射出我国工业发展乃至我国从积贫积弱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史:百年回顾与展望》由曾培炎担任编写组顾问。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江泽民同志倡导编写的。在中国电机工业诞生百年之际,在我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正奋力冲击世界电机制造业的顶峰之时,江泽民同志倡导撰写《中国电机工业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书,寄托了他对所学电机专业和早年工作过的电机工业的深厚情意,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电机工业发展和崛起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待。
本书所述的电机工业,是指涵盖发电设备、
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和用电设备的电力装备制造业,
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1905年天津教学品制造所制作了首台实验电机,标志中国电机工业的萌芽诞生,迄今已逾百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电机工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饱经艰辛和曲折,承载光荣和梦想。编写一部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电机工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
本书编写组,于2009年9月正式成立。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担任顾问,原国家机械工业部部长包叙定担任编写组组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和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担任副组长,原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局长周鹤良、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朱森第、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中电设计院教授级高工徐嘉诰、原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宗器、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原所长程钧培、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郝卫平等担任编写组成员;还有参编人员约20人。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长夜难明
――旧中国电机工业诞生的艰难曲折之路3
一、萌芽起步晚西洋4
1 实验电机晚74年4
2 实用电机晚82年7
二、先建电厂后造机9
1 电能的引入9
2 电机的诞生13
三、生逢乱世历沧桑14
1 饱经风霜14
2 屡遭摧残16
3 备尝艰辛19
4 历经磨难19
第二章星光依稀
――旧中国战火洗礼中电机工业先辈们的业绩21
一、顽强拼搏的创业精魂22
1 烽火硝烟中创建国家电工企业22
2 内外夹缝中兴办私营电工企业28
3 浴血奋战中诞生红色电工企业31
二、开创先河的历史足迹34
1 首台研制,最早的电工产品34
2 产品定型,最早的系列型谱35
3 西屋合同,最早的对外合作36
4 五年计划,最早的发展规划39
5 学会公会,最早的社团组织40
三、重生腾飞的产业基础43
1 接收重组,铺就东北电工复兴之路43
2 改造转化,形成中国电工布局雏形44
3 公私合营,孕育电机工业新生力量47
4 西屋培训,造就一批技术领军人物48
5 高教育人,培养电机工程技术骨干52
6 产业雏形,铸就电机工业物质基础54
第三章旭日东升
――新中国电机工业的新生56
一、打造产业基础58
1 创建东北电工设备制造基地60
2 兴建上海发电设备制造基地63
3 新建西安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65
4 布局配套电工设备生产能力66
二、奠定技术基础67
1 引进大型火电设备技术68
2 全面学习苏联电工技术72
3 建设科研院所、测试基地75
三、创立管理基础78
1 确立管理体制78
2 改造私营企业80
3 整顿生产秩序83
第四章云光相间
――从“大跃进”到“文革”电机工业坎坷中前行86
一、“大跃进”急于求成,图冒进得不偿失88
1 超高指标,盲目指挥89
2 管理混乱,质量下降93
3 “一五”余晖,勉力前行95
二、遵规律调整发展,从困境走向复苏100
1 压缩基建,关停并转101
2 整顿企业,狠抓质量103
3 加强科研,自主发展104
4 发电设备,预做安排110
三、应形势建设三线,再调整完善布局111
四、遭内乱“文革”运动,受摧残错失时光115
1 “文革”内乱,破坏严重115
2 不懈拼搏,曲折发展118
第五章春光明媚
――中国电机工业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126
一、大胆解放思想,借鉴国外经验128
1 两个团组,同时出访128
2 总体目标,四个转变129
3 引进技术,扩大出口129
4 培养人才,加强科研130
5 改革体制,搞活机制131
二、确立市场理念,改革经营机制132
1 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竞争意识132
2 认产品为商品,视质量如生命136
3 恢复科学试验,应用科学技术140
4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143
三、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水平145
1 火电机组:成套引进与优化创新146
2 水电机组:联合设计与合作制造152
3 输变电设备:技贸结合与自行研发154
4 低压电器:更新换代与群雄竞技157
5 电动机:引进技术与进口设备161
四、立足自主研发,壮大制造实力163
1 葛洲坝水电站,举全力闯新路163
2 建设首台核电,打破国外封锁168
3 东方自主开发,百折不回创佳绩171
4 两部团结造机,齐心协力铸大器175
第六章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造就电机工业的蓬勃发展177
一、改革突破,入市竞争179
1 国有企业改制,走向市场179
2 民营企业崛起,参与竞争183
3 合资企业诞生,促进发展188
4 生产企业转型,激发活力192
5 电力体制改革,共享机遇193
二、走出国门,逐鹿世界196
1 水电设备出口,一马当先196
2 火电机组出口,稳步扩大198
3 核电装备出口,初试锋芒202
4 输变电设备出口,渐趋活跃203
5 电动机出口,遍布全球204
三、重大工程,引领跨越206
1 三峡电站,水电制造跃上世界水平206
2 西电东送,输变电设备迈上新台阶214
3 两网改造,配电设备水平普遍提升219
四、优化创新,步步攀升220
1 主力机组,更上层楼221
2 信息技术,机电结合225
3 电力电子,有序发展230
五、人才培养,成绩斐然231
1 研究生院,培养科研人才232
2 大学本科,培养工程师232
3 技术学院,培养业务骨干234
4 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236
第七章璀璨夺目
――新世纪中国电机工业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238
一、重大决策,高瞻远瞩240
1 科学规划,指引方向240
2 地区开发,统筹协调242
3 全球战略,赢得竞争244
二、火电设备,清洁高效246
1 超超临界,发展迅速248
2 流化床炉,引进创新251
3 大型空冷,推广应用253
4 联合循环,示范探索255
5 供热机组,节能环保256
三、水电设备,世界一流258
1 混流机组,全球最大258
2 抽水蓄能,推进国产260
3 水电建设,屡创辉煌263
四、核电设备,进步显著264
1 第二代改进型核电,批量建设264
2 第三代核电,开始起步267
3 核电技术装备,能力形成269
五、新能源设备,方兴未艾273
1 风电装机,世界第一273
2 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278
3 生物质发电,形成规模281
六、输变电设备,世界领先284
1 超高压输电,世界水平285
2 特高压输电,全球创先286
3 大容量试验,国际水平291
七、用电设备,总量第一293
1 中小电机,产销大国293
2 电动工具,供应全球294
3 家用电器,世界品牌296
八、电工企业,迈向世界先进行列298
第八章耀眼全球
――展望未来中国电机工业发展前景304
一、迎接重大历史性转折306
1 国际环境,竞争加剧306
2 国内形势,渐趋明朗307
3 自主因素,酝酿变革308
4 突破在即,迎来转折309
二、步入绿色、低碳装备新阶段310
1 洁净火电,渐成主流311
2 水电装备,引领潮流315
3 核电装备,日趋成熟316
4 新能源装备,跃居前列317
5 电网装备,勇攀高峰320
6 电气传动,面临突破322
7 半导体照明,大放光彩323
三、若干技术领域有望实现突破324
1 奋力攻关,有望突破325
2 积极探索,前景广阔335
四、领军企业将叩响殿堂大门339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39
2 创新机制,引领发展341
3 产业机制,继续优化343
4 乘势而上,勇攀高峰344
五、迈向世界电机工业强国345
1 研发能力展望346
2 产品水平展望347
3 竞争能力展望348
第九章光照后人
――中国电机工业百年历程的启示350
一、拼搏抗争,奋发图强352
二、总体布局,统筹安排356
三、自主创新,发展源泉358
四、市场机制,激发活力361
五、政府作为,宏观谋划365
六、对外合作,以我为主367
七、尊重规律,科学发展371
八、成就事业,以人为先373
九、全球视野,争创一流376
附录379
中央政府机械工业管理机构沿革情况379
中央政府机械工业管理机构主要领导人381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