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少年台湾

少年台湾

蒋勋深情书写生命中宿命的岛屿,看见台湾各角落每个人的独特故事,新版附赠蒋勋私藏台湾浪游指南、台湾怀旧明信片
  • 字数: 16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 作者: 蒋勋 著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567954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当我衰老时,看着岛屿少年走过,依然意气风发。”这是台湾地区美学大师蒋勋写给台湾地区的情书,他深入台湾地区的各个角落,爱恋这片土地上的人,记录他们的故事,同时也书写他自己青春的孤独,充满诗意的文字也勾动着读者的乡愁。 除了深情的台湾地区故事和原汁原味的光影记录之外,新版还随书附赠蒋勋私藏的台湾地区浪游指南。带上这本书,去真正认识台湾地区吧!
内容简介
蒋勋在《少年台湾》中记下了他游走台湾各地的所见所闻、自己年少时的记忆和内心的成长过程。字里行间有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童年、乡愁、小镇,因时间与空间的变迁而别具美感。这是他对台湾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的深情告白,也是勾动读者乡愁的台湾故事。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地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代表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美的沉思》《吴哥之美》《舍得,舍不得》《蒋勋说〈红楼梦〉》《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等。
目录
自序 少年集集 少年水里 少年南王 少年望安 少年白河 少年野银 少年九份 少年月眉 少年盐寮 少年八里 少年苑里 少年扇平 少年龙坑 少年西宝 少年鹿港 少年东埔 少年古坑 少年笨港 少年通霄 少年丰山 少年梓官 少年观音 少年弥陀 少年龙峒(一) 少年龙峒(二) 少年龙峒(三) 少年龙峒(四)纪念我的小学好友陈俊雄 少年龙峒(五)蝙蝠 少年龙峒(六) 少年龙峒(七)防空洞 少年芹壁 少年南竿 少年水头 附录 蒋勋的少年与少年的蒋勋 / 谢旺霖
摘要
一九五○年,三岁的时候,父母带我在马祖白犬岛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用来申请进台湾的通行证。 在拍摄那张照片之前,我的人生完全空白,没有丝毫记忆。 一九五一年随母亲在基隆上岸,踏上生命中宿命的岛屿,开始了此后成长为少年的岁月。 这个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常谈起故乡福建,母亲常谈起她的故乡西安。父母都有他们的乡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记忆都是台湾。 最早落脚的地方是松江路,在远房叔公的公家宿舍,母亲带着五个孩子,打地铺,窝居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鼻腔里有许多小孩球鞋穿久了的湿臭郁闷的气味。然而,夏天夜晚院子里的扶桑花和一些蕨类野草,释放出清新又混合着辛辣香甜的芬芳,我常常深深吸一口气,像是要把一个季节花草的香都吸到肺里去。 父亲晚一年到台湾,我们搬出叔公宿舍,在当时的“中正路”和“建国北路”交叉口铁道边租赁了一栋日式的木造小房子。 我开始有很清晰的记忆了,火车定时驶过的硿咚硿咚声,汽笛长长的呜呜声。隔壁吴家邻居小女孩在门口洗澡时的裸体,水晶肥皂的泡泡和她身体的气息。(她不时会跑来我家,没有原因地坐在我旁边很久。) 还有小我四岁的弟弟不断哭泣抽咽的声音。直到母亲回来,一手解开衣襟给他喂奶,一手打开报纸裹的温热馒头,递了一个给我。 (我记忆着一种饥饿,肚腹里空空的慌张,那也是襁褓中弟弟死命哭叫的原因吗?) 两年以后我读了中正小学,是不足岁的入学生。 再过一年,赋闲两年的父亲找到粮食局的工作,可以配给到一栋在大龙峒的宿舍。 母亲带我坐二号公交车,在最后一站“大龙峒”下车。 车站紧靠孔子庙南面的红墙,孔庙西侧是屋顶有许多彩瓷装饰的保安宫。 保安宫前有一个大水池,水池四周有许多垂须的大榕树。那天,我跟母亲走过,池边聚集了一群人。我钻进人群看,是一具淹死的尸体,用草席盖着。一个和我同样大小的孩子,用石头丢掷尸体裸露在草席外的脚。 母亲走过保安宫,在保生大帝的神龛前合十拜拜。 穿过保安宫西侧的窄巷,一畦一畦的菜田、稻田,远远看到一排新盖好的黑瓦平房,母亲说:“这就是家了。” 重庆北路三段二九五巷二十一弄二号,那几个数字,好像成为少年时记忆里的密码。我的脑海里常常闪过这几个数字,记忆的盒子就打开了。一直到我二十五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了巴黎,我持续只用这一个密码。 《少年台湾》是我许多挥之不去的青少年岁月的记忆,这里面的人物很少是知识分子,他们在岛屿各个角落的底层生活着,嘉义月眉、笨港,云林古坑,台东南王,南投集集,高雄弥陀、梓官,花莲盐寮,澎湖望安,兰屿野银,金门水头,马祖芹壁…… 一九九九年,五十年来岛屿第一次政党轮替之前,好像有一种莫名的盼望,我开始写《少年台湾》。 二○○○年,政党轮替之后没有多久,《少年台湾》停笔了,一停就是六年。 (为什么停了六年?我在疑惑什么吗?那些生活在岛屿各个角落的人物沮丧失落了什么吗?) 六年后,《少年台湾》重新开始,《少年台湾》里应该有比“政党轮替”更重要的事吧。 岛屿上习惯谈论政治,我听多了,常常悄悄离开那些喧嚣的声音,背起背包,摇晃去一个安静小镇或村落,去看一看岛屿上沉默生活着不善谈论政治的一些人。 那一段时间,在台北、高雄、台中这些大都会,初见到一个人,我习惯问:你从哪里来? 那个人如果说是“高雄”,我会追问:高雄哪里?旗津?盐埕?燕巢?冈山?路竹?鼓山?六龟? 那个人如果说“台北”,我会追问:台北哪里?万华?三张犁?芝山?厦门街?永康街?汐止?大稻埕?木栅? 我想追问的是身体里最初的记忆吗?小小的地方,有气味,有色彩,有声音,还没有大到像“台北”“台中”“高雄”那么抽象或空洞,还有很具体的人的踏实生活——生活还没有只剩下一堆吵闹空洞嚣张的语言。 为一个奇特的没有听过的地名出发吧,背起背包,随意坐车,摇晃去一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台湾的少年,应该可以这样在岛屿上四处流浪,习惯在孤独里跟自己对话吧。 坐在路边,坐在小火车站,看午睡流口水的黄狗,听夏日午后的一树蝉声;庙口有打瞌睡的独眼老人;榄仁树大片叶子坠落,风吹过,像屋角猫伸懒腰的一声叹息;远远有油炸红葱头的酥香的气味,一阵一阵;还有在板上剁碎肉的“笃笃笃……”声。 如果风里是一阵一阵浓咸香郁的酱味,我大概知道是到了西螺。如果风里是一阵一阵刚采收的辛烈的蒜味,我大概知道是在云林刺桐。 我用嗅觉记忆我的故乡。 这几年我住在八里,南边是“龙形”,北边是“米仓”。叫“龙形”是因为观音山在这里像龙转了一个弯,“米仓”则是山脚下一块小小的河岸腹地,有稻米堆积。 我不为什么,写了《少年台湾》,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记忆,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这么真实,这么具体。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岛屿天长地久,没有人可以使我沮丧或失落。 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合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 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