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横断:寻找川滇藏(白金版)

大横断:寻找川滇藏(白金版)

披露许多重大地理发现;规划了长距离国家步道横断天路;利用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系统航拍;附赠长拉页路线图
  • 字数: 98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杨浪涛 著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1116108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3 年时间,10 万公里,60 余位探险家纵横荒野,划时代全景呈现100 万平方公里的横断山区《户外探险》《山野》《华夏地理》《Japanese Alpine News》“星球研究所”等媒体主编联袂推荐附赠横断天路路线图,详尽标注村庄、营地、下撤点等实用信息,树立了线路图出版的新标准
内容简介
横断山,其广义概念包括了川滇藏青部分区域以及甘贵小部分地方,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但却集中了我国无出其右的自然景观。自2015 年3 月开始,大横断项目组在全国范围内邀请了60 余位户外摄影师及撰稿人,历时3 年,终于完成了大横断区域的地理大发现任务。本书从摄影师的视角为读者讲述这些探索者的发现,书中所有文图均为实采;首次披露许多重大地理发现,如中国第三大峡谷古米大峡谷、面积巨大的高原丹霞阿色丹霞、海拔超过4000米的天坑扎尕那天坑、沙冲沟海子群等;本书规划了中国长距离国家步道横断天路;创造性地利用无人机对该区域进行了系统航拍;附赠的1 米拉页路线图,无论精度还是形式,都开创了国内地图出版的新模式。本书把记叙文、散文、诗歌、绘画、摄影、地图、备忘录、采访笔记及视频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开拓了一种新的出版形式。
作者简介
主编杨浪涛:原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后创办地理公社,专注于旅行推荐及图书出版。
目录
001 全景002 飞越大横断|撰文、摄影/ 大横断航拍小组041 序篇043 横断西东|撰文/ 杨浪涛067 视点071 老人与山|撰文/ 马德民074 川藏线,遗憾和期待|撰文/ 葛剑雄   076 中国新净界|撰文/ 杜鸿   079 从前有座山|撰文/ 胥涛085 景观087 风从丹霞来|撰文/ 税晓洁 摄影/ 税晓洁 等101 背叛公路|撰文/ 王众志 摄影/ 李惠民 等115 猛董漫行记|撰文、摄影/ 张涛125 揭谛揭谛,年宝玉则揭谛|撰文、摄影/ 邓平模143 众神聚会的山谷|撰文/ 田犎 摄影/ 范菁161 寻找流逝的茶马古道|撰文/ 李昆 摄影/ 李昆 等183 在俄亚的天空下|撰文/ 税晓洁 摄影/ 李天社195 天堂遗落的色彩|撰文、摄影/ 守静笃213 梅里雪山外转|撰文、摄影/ 何亦红231 岷山深处|撰文/ 田犎 摄影/ 范菁247 九顶山上|撰文/ 田犎 摄影/ 邓平模261 风云际会牛背山|撰文、摄影/ 郑良发267 扎尕那迷思|撰文、摄影/ 税晓洁277 虎跳峡轶事|撰文/ 小毛驴 摄影/ 刘康明287 梦里龙眼|撰文、摄影/ 张涛301 侧影303 大凉山中的光阴故事|撰文、摄影/ 邓平模339 爱情之路|撰文、摄影/ 周伟365 横断激流|撰文/ 小毛驴 摄影/ 刘康明375 我曾经的Zomia 时光|撰文/ 喻尘 摄影/ 钟锦棠389 天边的冰川|撰文、摄影/ 李国平405 荒野追海|撰文、摄影/ 范菁415 藏东秘境| 萨普│撰文、摄影/ 索以布加│撰文/ 杨勇 摄影/ 耿艺、陈杰边坝│撰文、摄影/ 吕岛岗格恰吉│撰文、摄影/ 欧阳凯443 百年追寻|撰文/ 印开蒲 摄影/ 印开蒲、威尔逊451 大雪山:横断山脉的第三极|撰文、摄影/7556473 怒江怒江475 大峡谷的时空蒙太奇|撰文、摄影/ 周伟505 另一个怒江|撰文、摄影/ 周伟515 种青,掀开怒江冰川的一角|撰文、摄影/ 税晓洁525 从绕金到古米|撰文/ 余继春 摄影/ 陈志宏535 深谷回音|撰文/曾建华 摄影/王焕友545 冲各曲的夏天|撰文、摄影/ 张涛561 云深不知处|撰文、摄影/ 守静笃573 横断天路575 国家步道,书写历史的普通人|撰文/ 湘君 张晶晶 摄影/ 铁丐 王坤等595 横断天路VS 美国国家步道|撰文、摄影/ 张诺娅599 横断天路国家步道构想的意义|撰文/ 韩宪平 摄影/ 李路603 横断天路会成为中国第一条国家步道吗?|撰文/ 半木 摄影/ 铁丐印象附册 雪山景观图| 撰文/ 怀慧萍 绘画/ 大卫
摘要
序篇 横断西东撰文/ 杨浪涛大横断是长久以来的梦想。2006 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出“景观大道”专辑,创造了单期销售100 万的纪录。当时的作者马德民找到我,说你们可以顺势推出“大横断”专辑,景观大道是一条线,大横断是一个面,资源更丰富。对此提议,我当然赞同。此前,我曾参与了大香格里拉、长征、西藏的雪山冰川等专辑的考察活动,跑过横断山脉的大部分地区,深知在它的腹地,还有大量我们未知的美丽新世界。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工作变动,“大横断”的梦想一直未能实现。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马德民、周行康、赵嘉聊起这事,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把大横断项目推进下去。通常做一本旅行类的书,大多两种方式,多数是一个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确定一个主题及范围,然后向多位作者和摄影师征集文图。但这次,我们决定要尝试一次创新。正如《舌尖上的中国》开启了国内纪录片的新模式,我们希望大横断也能在出版行业开拓一片新领域:大投入、新发现、重实采,做到可延续性。因此大横断项目不仅仅是一本书,同时也是一项工程。它不仅会以纸质的形式表现深度内容,同时也会产生相关数据,持续发展,并且依托核心用户共同开发新的支线。我在媒体行业从业20 多年,受制于时间以及成本,留下了很多遗憾。尽管也出了一些经典的报道,但大多数还是流水线生产,能够沉淀下来的并不多。这次大横断采用现场采集,能够保证内容的开创性,但时间和成本也会显著增加。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书,叫《狮子坑》,是一个美国作家写的。他每写一篇文章,都会亲自去实践,比如深潜,比如跳伞,比如被绑架。他深信一件事物的价值,就等于你目前和以后所要付出的代价。我们觉得,大横断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既然是工程,那就需要一张工程图。通过大量的调研,我们首先确定了大横断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20 个区域。这些区域大部分以雪山为中心,其余以湖泊和河流作为核心。网格化大横断之后,我们地毯式列出所有具有价值的点位,然后根据确定的重点,分批邀请作者和摄影师去实地采集,最终形成独立的篇章。大横断范围的划分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横断山”概念最早出现在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文中提及“迤南为岷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由于书中未曾论及确切范围,因此后人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各不相同,依次有三脉说、四脉说、五脉说、六脉说和七脉说(三山夹二江、四山夹三江,依此类推)。20 世纪80 年代初,地理学家李炳元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状况,认为“七脉说”更接近于人们对横断山脉的基本认识。其特征是一系列南北平行分布的山脉,起伏极大,岭谷高差达2500 米以上,自东而西为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云岭- 沙鲁里山、宁静山、他念他翁山、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并据此划定横断山脉的面积为36.4 万平方公里。李炳元的划分主要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横断山”。如果从旅行的角度以及历史沿革出发,还可以把喜马拉雅东段、岗日嘎布山脉、念青唐古拉东段、三江源东部以及大小凉山划分到这个范围,我们称之为“广义的横断山”,或者“大横断”。它包括四川西部、云南北部、西藏东部、青海南部以及甘肃、贵州的一小部分。这片区域的共同特征是地形极其复杂,局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未登峰,文化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它们也被金敦•沃德(Kingdon Ward)、华特•古格里(Walter Gregory)、中村保(Tamotsu Nakamura)等横断山脉探索先驱称之为“喜马拉雅以东”“中国的阿尔卑斯”。在这片将近100 万平方公里的深幽峡谷和高山草原里,分布着中国位置最靠东的海拔7000 米级别高峰贡嘎山,有最后的人类未涉之地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有冰川纵横的岗日嘎布山脉,有花岗岩塔峰遍布的邛崃山脉,还有那些隐藏在雪峰间的海子、千万种色彩斑斓的花朵、当地原住民崇拜的神山圣湖……它是探索者的“香格里拉”,也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