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常丽华的教室生活(教师月刊2017年3月)

常丽华的教室生活(教师月刊2017年3月)

《教师月刊》,由中国教师用书*先品牌“大夏书系”策划团队精心打造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教师月刊编辑部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602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常丽华老师从二〇一三年开始,在亦庄实验小学开始了全课程的实验,他们做包班教学,做戏剧课程,建设一间快乐的充满安全感的教室。三年多来,他们有着怎样的课程故事?常丽华老师有着怎样的体悟?全课程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请欣赏本期封面专题“常丽华的教室生活”。吴珣从沿海来到西北地区支教,自然、人文环境的巨大变化,既给她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触动了吴珣老师细腻的内心。她写下支教时点点滴滴的感受,西北孩子的淳朴,西北教育的无奈,西北大地的美丽,在她的文字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请欣赏本期吴珣老师的“专辑”。
内容简介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李永梅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靠前教师用书靠前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   林茶居  诗人,学者,教师阅读推广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月刊》主编。出版诗集、教育随笔集等专著多部.
摘要
前言乡土文 _ 林茶居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有一位年轻教师叫吴珣。二〇一六年九月,作为厦门第十八批赴宁夏支教的十名教师之一,她被选派到永宁县闽宁镇,担任一所初中校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和吴珣老师素未谋面,只是读过她的几篇文章。如果我没有猜错,她应该是一位喜欢尝试不一样生活的人。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到宁夏支教,不仅是她对某一种使命的担负,还可以成就她对新的人生的体验;或者说,她既可以完成组织任务,也能够实现个人愿望。这实在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吴珣老师是安徽人,一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大学就读于北京,然后到厦门教书。这个城市成长背景,让她来到她所支教的西北乡村的时候,便感觉到“自己和土地、植物、动物的关系都是那么尴尬”。不过,在感叹自身经验和乡村生活图景的巨大落差的同时,她也在这里的市集上看到了刚刚采摘下来的葡萄那种“带着生命力的骄傲”,以及葡萄和种葡萄的人之间相依相存的“亲密关系”。我想我没有猜错。来到闽宁这个移民小镇以后,吴珣老师在不知不觉间超越了教师身份,一直隐伏在她身上的那个“诗”的器官被悄悄唤醒,从而使她得以越过校园,深入当地乡村。我相信,这将有助于她重建或调整人生坐标和教育参照系:她在这里看见了另外一种教育生态,以及以另外一种方式成长的孩子。她在文章中说:“一位老教师‘告诫’我,对待这帮娃娃,不要给好脸,也不要给好心,否则他们能翻天……但于我而言,我愿意细细地跟他们解释每一件事。我希望他们相信我,愿意跟我分享他们真实且瑰丽的内心世界。”她由此又从乡村回到校园,回到自己的职业本分。所以,她对葡萄的赞美,并非出于“城里人”的矫情,而是源于一个教师对育人责任的抱持,对那种“带着生命力的骄傲”之生命的惊叹和体贴,其中可能还有那种或可称为“熟悉的异地”的情感机制在起作用:这好像也是我的乡土!如果吴珣老师也写诗的话,也许可以跟她约一首“乡土诗”,编入我手头正在做的“中国教师诗选”一书。按原计划这本书应该在二〇一六年三月出版的,后因更改书名等缘故,一拖再拖,不过这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慢慢拨弄。正是在这个“磨洋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状况:在近两千人次的来稿中,中学、小学教师的作品占了四分之三,其中竟然近一半都是乡土题材,诸如乡情、村庄、泥土、爹娘、庄稼、春种、秋收、犁铧、牛羊、池塘等等。再进一步看,它们的作者主要有两个群体:一个是乡村教师,一个是由乡村入城的教师。异地从教,远方的乡土必然造成情感和文化的牵扯;长年居留,乡土的一切逐渐化作身体的习俗。这是符合写作发生学的规律的。不过我想说的是,尽管深受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反复冲刷,乡土仍旧是也同样是很多教师的写作背景和入口,是他们的语言得以展开的重要语境。乡土是一个农业(相对于工业、游牧业)的概念,一个大陆(相对于海洋)的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种文学类型(主要是小说类型)被称作“乡土文学”,它主要是寄居于都市的作家对故土、童年的“垂注”,题材无非农村、农民,民风、民俗,且往往只是在文明与愚昧相互冲突、对抗的很小的格局中呈现的,称之为“乡村文学”可能才是准确的。把时间往前推,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也有类似的文学现象。随着工业革命的加剧推进以及殖民版图的不断扩张,英国对国内农业的依赖程度降到很低,但据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研究,“直到整个英国社会已经绝对城市化以后,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里,英国文学主要还是乡村文学”,他批评了其中所隐含的“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认为当时的英国文学人造了一个虚假的英国田园,并导致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二元对立:一边是自然的、淳朴的、优美的,一边是世俗的、虚伪的、丑陋的。今天我们谈乡土,应该回到它作为一个文学母题的本义上来,恢复其强大的笼罩能力和吸纳能力,彰显其不断冲破字典局限、不断刷新时代面目的精神气度。事实正是,那些优秀的以乡土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诗歌作品,写乡土但不止于乡土,乡土不过是其叙写世界、洞察人性的工具和路径,同时实现对一个新乡土的敞开和建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