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软件评测师教程/柳纯录/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字数: 920000.0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柳纯录 著
出版日期: 2005-03-01
商品条码: 9787302105367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698
出版年份: 2005
定价:
¥7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织编写的考试指定用书。 本书依据软件评测师考试大纲编写,是计算机软件考试中“软件评测师”中级资格的考试用书。 全面地涵盖了软件评测专业的知识,追溯了软件测试的发展史,反映了当前国际上采用的*的测试理论、标准、技术和工具,展望了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表述的准确性、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书中的软件测试术语、测试方法、测试标准统一到当前*的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评价和产品质量等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上。 本书提供了系统功能测试、白盒测试和性能故障定位与分析等示范案例。
内容简介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软件评测师教程》作为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本书全面系统地涵盖了软件评测专业的知识。全书共20章,对软件评测的基本理论、软件评测技术、软件评测管理以及软件评测具体案例进行了系统的讲解,附录部分对常用的测试工具做了简要的介绍。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软件评测师教程》涉及的一些实例全部取材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数十年来的精华,既对软件评测理论作出了较好的诠释,也是软件评测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具体体现。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可以大幅度提高软件评测的实践能力。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软件评测师教程》既是软件评测师考试培训必备参考教材,也可供从事软件质量保证、开发、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技术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篇理论篇 第1章软件测试概论 1.1概述 1.2国内外现状 1.3软件测试与软件项目的关系 1.4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 1.5第三方测试 第2章软件测试基础 2.1软件测试与软件质量 2.1.1什么是软件测试 2.1.2什么是软件质量 2.1.3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的区别 2.2软件测试目的 2.3软件测试原则 2.4软件测试对象 2.5软件测试分类 2.5.1按照开发阶段划分 2.5.2按照测试实施组织划分 2.5.3按照测试技术划分 2.6软件测试过程模型 2.6.1V模型 2.6.2W模型 2.6.3H模型 2.6.4其他模型 2.6.5测试模型的使用 2.7软件生命周期测试策略 2.7.1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 2.7.2软件测试策略 2.8软件失效分类与管理 2.8.1软件失效分类 2.8.2缺陷与错误分布 2.8.3缺陷与错误严重性和优先级 2.8.4软件错误跟踪管理 2.9白盒测试 2.10黑盒测试 2.11自动化测试 2.11.1自动化测试的基本概念 2.11.2自动化测试的优势与局限 2.11.3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测试工具 2.11.4功能自动化测试 2.11.5负载压力自动化测试 第3章软件质量与评价(软件测试标准) 3.1质量的定义 3.2测度与度量 3.3软件质量模型 3.4标准的发展 3.5GB/T18905产品评价 3.5.1GB/T18905基本组成 3.5.2评价者用的过程(GB/T18905.5) 3.5.3关于评价支持 3.5.4通用评价过程 3.5.5评价需求 3.5.6确定要评价产品的类型 3.5.7度量之间的关系 3.5.8规定质量模型 3.5.9规定评价 3.6GB/T16260.1产品质量 3.6.1基本组成 3.6.2标准概述 3.6.3标准的范围 3.6.4质量模型框架 3.6.5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的质量模型 3.6.6使用质量的质量模型 3.7软件测试国家标准 第4章软件测试过程与管理 4.1软件测试过程 4.2评价过程的特性 4.3评价过程 4.3.1评价活动 4.3.2评价过程的输入 4.3.3评价过程的输出 4.3.4评价过程文档 4.4评价与生存周期的关系 4.5评价过程的要求 4.5.1一般要求 4.5.2评价需求确立 4.5.3评价规格说明 4.5.4评价设计 4.5.5评价执行 4.5.6评价结论 4.6配置管理 4.6.1配置项标识 4.6.2配置项控制 4.6.3配置状态报告 4.6.4配置审计 4.7测试的组织与人员 4.7.1组织结构设计因素 4.7.2独立测试组织 4.7.3测试组织管理者 4.7.4集中管理的测试组织 4.7.5选择合理的组织方案 4.7.6测试人员 4.8软件测试风险分析 4.8.1软件测试与商业风险 4.8.2什么是软件风险 4.8.3软件风险分析 4.8.4软件测试风险 4.9软件测试的成本管理 4.9.1测试费用有效性 4.9.2测试成本控制 4.9.3质量成本 4.9.4缺陷探测率(DDP Defect Detection Percentage) 4.9.5测试投资回报举例 第二篇测试技术 第5章黑盒测试案例设计技术 5.1概述 5.2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5.2.1什么是测试用例 5.2.2等价类划分法 5.2.3边界值分析法 5.2.4错误推测法 5.2.5因果图法 5.2.6判定表驱动法 5.2.7正交试验法 5_2.8功能图法 5.2.9场景法 5.2.10测试方法选择的综合策略 5.3测试用例的编写 5.3.1测试用例计划的目的 5.3.2测试设计说明 5.3.3测试用例说明 5.3.4测试程序说明 5_3.5测试用例细节探讨 第6章白盒测试技术 6.1白盒测试基本技术 6.1.1词法分析与语法分析 6.1.2静态错误分析 6.1.3程序插桩技术 6.2白盒测试方法 6.2.1代码检查法 6.2.2静态结构分析法 6.2.3静态质量度量法 6.2.4逻辑覆盖法 6.2.5基本路径测试法 6.2.6其他白盒测试方法 6.3白盒测试综合策略 6.3.1最少测试用例数计算 6.3.2测试覆盖准则 6.4结论 第7章面向对象的软件测试技术 7.1面向对象测试概述 7.2面向对象技术 7.2.1对象和类 7.2.2封装、继承和多态性 7.3面向对象测试模型 7.4面向对象软件的测试策略 7.4.1面向对象分析(OOA)的测试 7.4.2面向对象设计(OOD)的测试 7.4.3面向对象编程(OOP)的测试 7.4.4面向对象软件的单元测试 7.4.5面向对象软件的集成测试 7.4.6面向对象软件的确认和系统测试 7.5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用例设计 7.5.1传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可用性 7.5.2基于故障的测试 7.5.3基于场景的测试 7.5.4OO类的随机测试 7.5.5类层次的分割测试 7.5.6由行为模型(状态、活动、顺序和合作图)导出的测试 第8章应用负载压力测试 8.1负载压力测试概述 8.1.1负载压力基础概念 8.1.2负载压力测试基础概念 8.1.3负载压力测试目的 8.1.4负载压力测试策略 8.1.5产品生命周期中负载压力测试计划 8.1.6负载压力测试中的盲点 8.2负载压力测试解决方案 8.2.1并发性能测试 8.2.2疲劳强度测试 8.2.3大数据量测试 8.3负载压力测试指标 8.3.1交易处理性能指标 8.3.2服务器操作系统资源监控 8.3.3数据库资源监控 8.3.4Web服务器监控 8.3.5中间件服务器监控 8.4负载压力测试实施 8.4.1负载压力测试实施步骤 8.4.2测试计划 8.4.3测试需求分析 8.4.4测试案例制定 8.4.5测试环境、工具、数据准备 8.4.6测试脚本录制、编写与调试 8.4.7场景制定 8.4.8测试执行 8.4.9获取测试结果 8.4.10结果评估与测试报告 8.5负载压力测试技巧 8.5.1参数池技术 8.5.2将事务插入到Vuser脚本 8.5.3将集合点插入到Vuser脚本 8.5.4手工关联” 8.5.5IP数据池 8.5.6Web站点经验点滴 8.5.7脚本调试技术 8.5.8测试工具配置技巧 第9章Web应用测试 9.1Web系统测试概述 9.1.1Web系统的构成 9.1.2Web系统设计技术 9.1.3Web系统的测试策略 9.2Web应用设计测试 9.2.1Web应用设计测试概述 9.2.2总体架构设计的测试 9.2.3客户端设计的测试 9.2.4服务器端设计的测试 9.3Web应用开发测试 9.3.1Web应用开发测试概述 9.3.2代码测试 9.3.3组件测试 9.3.4使用Junit进行单元测试 9.4Web应用运行测试 9.4.1Web应用运行测试概述 9.4.2功能测试 9.4.3易用性测试 9.4.4负载压力测试 9.4.5客户端配置与兼容性测试 9.4.6安全性测试 第10章网络测试 10.1网络测试概述 10.1.1网络测试发展 10.1.2网络测试意义 10.1.3网络全生命周期测试策略 10.2网络仿真技术 10.2.1网络仿真技术概述 10.2.2网络仿真的技术原理 10.2.3网络仿真技术应用 10.2.4网络仿真软件 10.3网络质量测试 10.3.1OSI模型简介 10.3.2网络测试指标 10.3.3网络测试类型 10.3.4网络测试对象 10.3.5网络测试的基本方法 10.3.6网络测试标准及工具 10.4网络应用测试 10.4.1网络应用监控 10.4.2网络故障分析 10.5结论 第11章安全测试与评估 11.1概述 11.2测试与评估内容 11.2.1用户认证机制 11.2.2加密机制 11.2.3安全防护策略 11.2.4数据备份与恢复手段 11.12.5防病毒系统 11.3安全系统测试策略 11.3.1基本安全防护系统测试 11.3.2安全系统防护体系 11.4安全性测试方法 11.4.1功能验证 11.4.2漏洞扫描 11.4.3模拟攻击试验 11.4.4侦听技术 11.5软件产品安全测试 11.5.1用户管理和访问控制 11.5.2通信加密 11.5.3安全日志测试 第12章兼容性测试 12.1兼容性测试概述 12.2兼容性测试环境的准备 12.3硬件兼容性的测试 12.3.1硬件兼容性测试的目的 12.3.2与整机的兼容性 12.3.3与板卡及配件的兼容性 12.3.4与打印机的兼容性 12.3.5其他 12.4软件兼容性测试 12.4.1与操作系统的兼容性 12.4.2与数据库的兼容性 12.4.3与中间件的兼容性 12.4.4与浏览器的兼容性 12.4.5与其他软件的兼容性 12.5数据兼容性测试 12.5.1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性 12.5.2XML符合性 12.6平台化软件兼容性测试 12.6.1平台化软件概述 12.6.2平台化软件的兼容性测试策略 12.7新旧系统数据迁移测试 12.7.1新旧系统数据迁移技术 12.7.2新旧系统数据迁移的实现与测试 12.8小结 第13章标准符合性测试 13.1概述 13.2标准符合性测试主要分类 13.3测试策略 13.3.1数据内容类标准 13.3.2通信协议类标准 13.3.3开发接口类标准 13.3.4信息编码类标准 13.4测试实施 第14章易用性测试 14.1概述 14.2安装测试 14.3功能易用性测试 14.4用户界面测试 14.4.1界面整体测试 14.4.2界面元素测试 14.4.3界面测试典型用例 14.5辅助系统测试 14.5.1帮助测试 14.5.2向导测试 14.5.3信息提示 第15章可靠性测试 15.1软件可靠性与可靠性测试 15.1.1软件可靠性概述 15.1.2软件可靠性的定义 15.1.3软件可靠性的定量描述 15.1.4可靠性目标 15.1.5可靠性测试的意义 15.1.6广义的可靠性测试与狭义的可靠性测试 15.2软件可靠性建模 15.2.1影响软件可靠性的因素 15.2.2软件可靠性建模方法 15.2.3软件的可靠性模型分类 15.2.4软件可靠性模型举例 15.3软件可靠性测试 15.3.1软件的可靠性测试概述 15.3.2定义软件运行剖面 15.3.3可靠性测试用例设计 15.3.4可靠性测试的实施 15.4软件可靠性评价 15.4.1软件可靠性评价概述 15.4.2怎样选择可靠性模型 15.4.3可靠性数据的收集 15.4.4软件可靠性的评估和预测 15.5软件的可靠性设计与管理 15.5.1软件可靠性设计 15.5.2软件可靠性管理 第16章文档测试 16.1文档测试的范围 16.2用户文档的内容 16.3用户文档的作用 16.4用户文档测试需要注意的问题 16.5用户文档测试的要点 16.6针对用户手册的测试 16.7针对在线帮助的测试 …… 第三篇测试案例 附录:测试工具介绍
摘要
序 在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的带动下,我国软件业一年一大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59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63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39.2%;2000年出口软件仅4亿美元,去年则达到20亿美元,三年中翻了两番多;全国“双软认证工作体系”已经规范运行,截止2003年11月底,认定软件企业8582家,登记软件产品18287个;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快速成长,相关政策措施正在落实;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 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队伍建设与时俱进,而作为规范软件专业人员技术资格的计算机软件考试已在我国实施了十余年,累计报考人数超过一百万,为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软件考试在全国率先执行了以考代评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对计算机软件考试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考试名称调整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考试对象从狭义的计算机软件扩大到广义的计算机软件,涵盖了计算机技术与软件的各个主要领域(5个专业类别、3个级别层次和20个职业岗位资格);资格考试和水平考试合并,采用水平考试的形式(与国际接轨,报考不限学历与资历条件),执行资格考试政策(各用人单位可以从考试合格者中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这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新突破。此外,将资格考试政策延伸到高级资格,使考试制度更为完善。 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快,要求从业人员不断适应和跟进技术的变化,有鉴于此,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规定对通过考试获得的资格(水平)证书实行每隔三年进行登记的制度,以鼓励和促进专业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继续教育。考试设置的专业类别、职业岗位也将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动态调整。 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考试的部分级别已与日本信息处理工程师考试的相应级别实现了互认,以后还将继续扩大考试互认的级别和国家。 为规范培训和考试工作,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组织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编写了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教材和辅导用书,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介绍相关知识与技术,帮助考生学习和备考。 我们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将会更加规范、科学,进而对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加快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 娄勤俭 前 言 软件正进入测试时代——这是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从近几年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的感受。 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信息产业部从2001年开始把软件产品质量列入年度抽查之列(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查简称为“国抽”,信息产业部的抽查简称为“行抽”)。 国家科技部从2002年开始,对“863”高科技项目中的软件相关课题采取“以测代评”的管理方式,请公正、权威的第三方评测机构进行三维CAD、ERP、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国产数据库等专项测试,以测试结果作为项目是否通过验收的重要依据,也以测试结果的排序作为研发单位是否获得新的立项支持的重要依据。 我国几十年来一直沿用的专家鉴定会方式现在也开始有了改变——先对所开发的软件技术成果进行公正、权威的第三方测试,然后再提交给专家鉴定会;有的甚至索性以测试代替鉴定会。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税务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委在本行业应用信息系统选型过程中,在判别谁家研发的软件能够“入围”时,也采用由公正、权威的测试机构进行测试的手段。 最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信息工程监理也把测试,特别是软件测试作为重要手段——从过去的项目验收测试发展到信息系统监理;从过去的定性评价发展到让“数字”说话。 为适应软件进入测试时代的需要,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相当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例如上海、北京、辽宁、浙江、四川、重庆、安徽、青岛等,成立了本地区的软件评测中心。 相当多的大、中型软件企业强化了软件测试活动,不仅抓紧软件开发人员的自测环节,还配备了专职的软件测试人员和测试部门开展独立的专职测试。 于是,开始出现软件测试人员紧缺。人们开始强烈感到:软件进入测试时代,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为此一些高等院校审时度势,在多年来开设软件测试课程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或已经设立了软件测试专业。 “软件评测师”被列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2003年10月18日,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文(国人部发[2003]39号),决定在多年来实行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中级资格”中增加“软件评测师”一项。自此,软件评测人员开始有了独立的专业技术资格名称,这不仅对于从事软件评测的人员是巨大鼓舞和鞭策,也表明了软件评测正在成为独立的行当,软件评测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既是软件进入测试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软件测试行业发展的有力措施。 要造就数以万计的软件测试人才队伍,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培训;而一套先进实用的教材又成了教育培训的关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凝聚15年专业测试成果和精华,吸取了国际和国内软件测试领域的经验,紧扣最新颁布的《软件评测师考试大纲》,参考了大量相关书籍和文献,在国内多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编写了《软件评测师教程》一书。 本书内容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软件评测专业的知识,追溯了软件测试的发展史,反映了当前国际上采用的最先进的测试理论、标准、技术和工具,展望了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强调了表述的准确性、知识的系统性以及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书中的软件测试术语、测试方法、测试标准统一到当前最新的软件工程、软件产品评价和产品质量等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上。本书为了满足广大用户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对测试提出的需求,特别注意到软件测试技术在信息系统测试中的应用。软件评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为了使教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书提供了系统功能测试、白盒测试和性能故障定位与分析等示范案例,以便从事软件测试的人员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本书还对前瞻性的软件测试技术和流行的测试工具作了一些介绍。 本书由柳纯录担任主编,黄子河、陈渌萍担任副主编。第1章由黄子河编写,第2章由高炽扬、罗文兵、黄民德编写,第3、4章由黄民德编写,第5章由黄江平编写,第6章由陶新昕编写,第7章由耿莉编写,第8章由陈渌萍编写,第9章由黄官银编写,第10、11章由袁志民、相春雷编写,第12章由朱璇编写,第13章由耿莉编写,第14章由杨巨森编写,第15章由黄官银编写,第16章由朱璇编写,第17章由董晓阳编写,第18章由陶新昕编写,第19章由罗文兵编写,第20章由陈渌萍编写,附录由郝煜编写,全书由柳纯录、黄子河、陈渌萍统稿。朱璇、黄官银、黄民德、相春雷也对全书的修改和完善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书着重于考试大纲中的软件评测知识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应用相关内容的深化和细化,有些与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则需参考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教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各位领导和同仁,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以及国内其他多位专家,对本书的编写倾注了热情关怀、悉心指导和鼎力帮助,我们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软件评测师考试”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新开设的门类,所以,编写《软件评测师教程》一书是一项具有强烈挑战的创新性工作,难度大,时间紧,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如果有意见和建议请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系。 编 者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