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向死而生的隐喻

向死而生的隐喻

  • 字数: 176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莫嘉琳 著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23686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1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专著研究位于认知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交叉地带,以理论建构为导向、以语料分
析为基础,重新定义了死隐喻并建构了死隐喻理论体系。基于大量语料分析,作者探讨了死隐喻的实质、特征、分类、隐喻性消逝的动因及死隐喻复活等现象,构拟了“概念沉积说”及“多义词语义扩展说”两个理论假设。
本专著的贡献在于其昭示了极为重要却被长期忽视的事实:隐喻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们具有鲜活的隐喻性,而更在于它们死后转化为惯常概念和日常语言,丰富、扩展了人类赖以思维的概念体系和人类赖以言说的语言系统。隐喻死亡之日是概念出生之时,隐喻消逝的地方就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新起点。在这个意义上,隐喻的死亡无疑是一次向死而生、死后方生的生命超越之旅。
目录
代序生死相依
自序
第一章引言
1.1引子
1.2研究问题
1.3死隐喻的研究意义
1.4研究语料及方法
第二章死隐喻问题的由来
2.1死隐喻定义综述
2.2语言哲学视角下死隐喻研究的焦点问题
2.2.1死隐喻问题的哲学重要性
2.2.2隐喻与死隐喻的划界
2.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死隐喻研究概览
2.3.1死隐喻分类综述
2.3.2隐喻性
2.3.3相关术语辨析
2.4死隐喻研究中的困难及不足
2.4.1研究困难
2.4.2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死隐喻定义、基本特征及分类
3.1死隐喻之定义
3.2死隐喻的特征
3.2.1规约性
3.2.2失源性
3.2.3无意识处理
3.2.4字面性
3.2.5语义自足性
3.2.6语境独立性
3.3失源性与死隐喻的分类
3.3.1失源隐喻
3.3.2潜源隐喻
第四章隐喻的“死”“活”
4.1隐喻的生命历程
4.2死隐喻非隐喻
4.2.1质的转换
4.2.2是什么死亡:隐喻性的言语还是语言的隐喻性
4.3隐喻死亡的内在动因:主旨-喻词张力论
4.4死隐喻辨认及理解中的个体差异
4.5死隐喻的语义及语用阐释
4.5.1死隐喻复活的语义实质及条件
4.5.2死隐喻复活的语用阐释
4.5.3死隐喻复活的非对称性
4.5.4死隐喻复活语义及语用阐释的关系
4.6隐喻死亡的两个层面
第五章从临场到惯常——去隐喻化视角下的概念沉积
5.1概念的分类:临场概念与惯常概念
5.2单次隐喻映射与临场概念的萌生
5.3去隐喻化与概念的稳定
5.4概念范畴的体系性
第六章多义词语义扩展说
6.1多义词语义扩展的两个阶段
6.2多义词语义扩展的两类情形
6.3多义现象与死隐喻的解读
6.4死隐喻与比喻义义项的确立
6.4.1比喻义与修辞义
6.4.2比喻义义项的特征
6.4.3比喻义义项设定的争议
6.5多义词来语义扩展及义项设置
6.5.1实义动词来的语义扩展
6.5.2多义词来的语法功能扩展
6.6多义词是语义扩展及义项设置
第七章结语
7.1研究发现
7.2本研究的基本贡献及创新之处
7.3本研究的局限性
7.4死隐喻研究拓展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英汉术语对照表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