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

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

  • 字数: 20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作者: 李伟 等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20227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上海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角色转变的视角,研究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理论和发展模式。英国和欧洲大陆是在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原创地,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成为科创中心;美国是在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形成产业优势,再到科技创新优势。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路径不同,上海是从引进成熟技术形成产业优势,依靠初级要素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带动新兴技术培育,再到自主创新的科创中心发展模式,是一种后发地区实施技术追赶,从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的科创装新发展模式路径。本书尝试总结提炼这种模式,根据这种模式研究分析上海科创中心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李伟,男,汉族,1966年9月生,山西省盂县人,研究员,产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产业经济学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政府“上海2040城市规划研究”很好成果奖等,近年来主持各类重要课题6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重大课题、上海哲社课题、上海市决策咨询重大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在《管理世界》《科研管理》等重要期刊和《经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重要媒体理论版发表独立作者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20多部。
蒋媛媛,1981年1月生于广西桂林,祖籍辽宁东港,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在《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管理》等核心刊物和《中国社会科学报》、澎湃社等重要媒体独立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参与合著学术著作十余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端智库项目研究及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项目30余项,获上海市哲社很好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独立作者)、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集体)、“上海援疆很好规划设计(2010-2012)”评奖活动很好奖(集体)。
目录
第一章世界科创中心发展转移的经验过程
第一节英国和欧洲大陆:从科创中心到制造中心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第一次技术革新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三、英国:从科创中心发展为制造中心
第二节美国: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的嬗变
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二、美国的“搭便车”策略
三、生产组织创新与美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奠定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创中心发展
第三节次贷危机和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美国科创中心的建设举措
一、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
二、美国工业互联网挑战德国工业4.0
第二章产业革命中科创中心发展转移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产业革命发展与科创中心的形成相辅相成
一、创新与第一次产业革命
二、创新与第二次产业革命
三、创新与第三次产业革命
第二节世界科创中心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一、英国科创中心的发展模式
二、美国科创中心的崛起路径
第三节产业革命与科创中心转移的内在关系
一、技术与产业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
三、产业革命的完成与科创中心形成交替进行
第四节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的制造中心与科创中心发展的趋势走向
一、新产业革命兴起与发展
二、国际产业发展新格局中各国科创中心发展战略路径调整
三、新形势下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我国的战略规划
第三章历程与模式:上海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上海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的发展阶段划分
一、引进技术与制造业发展阶段(1949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制造业发展阶段(1995—2010年)
三、自主创新与科创中心建设阶段(2011年至今)
第二节上海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转型的路径模式
一、从以技术引进加速传统要素积累到向“要素升级、融合发展”转变
二、打造科创中心为提供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技术支撑
三、以研发能力积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市场优势转换为技术优势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五、积极支持本土跨国企业发展
第四章创新转型:上海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的驱动机制
第一节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的上海发展动力转变
一、需求侧: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二、供给侧: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第二节从制造中心到创新中心驱动上海发展转型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经济增长
二、上海发展转型的适应性调整(1978—1991年)
三、上海发展转型的战略性调整(1992—2003年)
四、上海发展转型的跨越式调整(2004—2008年)
五、上海发展转型的深入调整(2008年至今)
第三节动力转换与发展转型引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一、优化外资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引导外资融入上海的科技创新体系
二、重视自主创新,持续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原始创新效率
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五章率先改革:上海从制造中心到科创中心的体制机制突破
第一节上海科技体制的演变
一、以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推动科研和生产融合(1978—1991年)
二、以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1992—2005年)
三、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以科技体制的创新,助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06年至今)
第二节上海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分析
一、细化并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进行前瞻性布局,推进科技体制重点环节突破
二、聚焦创新基地,探索科技融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
等制度上的先行先试
三、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式
四、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育科技创新的组织模式
五、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打造多层次、全方位金融体系
六、完善人才政策,集聚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
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六章新时代的新探索:开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科创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先行先试取得多项改革试验成果
三、产业创新能级显著提升
四、创新创业环境优化
五、原始创新能力增强
第二节科创中心发展不仅关系上海发展,还关乎国家未来
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两步走”
二、新时代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面临全新课题
第三节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新方略
一、明晰功能定位,打造战略高地
二、集聚国之重器,建造创新引擎
三、积极探索制度性突破新路
四、揽四海英才,建设人才高峰
五、营造良好环境,促万众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