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暗夜传灯人
在蒙昧的时代,
他们用青春、骨血与勇气,
亮起一抹不灭的光
字数: 120千字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杨渡 著
出版日期: 2016-10-01
商品条码: 978750347950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1949年后,有太多不错知识分子来到台湾。他们屈就到中学和师范学校教书,把知识的根脉传到年轻的学生中,把自由和民主主义的灯火传到台湾,才有了现在台湾的民主化。台湾对渡海传灯的文化人永远心存感念。正是1949年的渡海者和台湾本土文化与政治的先行者们的身影,带领着杨渡,在各种角色中出入而不异化。尽管就大局而言,他们多数人也只是暗夜里的一盏灯,但他们身上那种历史的视野、生命的格局,以及行持的坚定,却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很欠缺的。在生命的当前,或许我们难以肯定自己每一步的踩踏;杨渡所著的这本《暗夜传灯人(精)》中的人物,正可以告诉我们——原来,生命也可以像他们那样走着。
作者简介
杨渡(1958年-),本名杨照浓,出生于台湾台中县乌日乡,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辅仁大学兼任讲师,现任中国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媒体出身,被视为泛蓝阵营的媒体评论人。曾获得时报文学奖,并出版多本著作。 著作有《民间的力量》、《强控制解体》、《大逆转——世纪末透视中国》、《铁腕金融情:何显重的一生》等。
目录
1949,渡海传灯人
火烧岛悲歌
忽然梦见他
孤独者的灯火
寂寞的先行者
沉静的旅人
荷花池畔长谈
禁书的年代
摘要
序言 书生杨渡与他的台湾叙事
野 夫
一
半月前,刚刚和杨渡在我的故乡利川喝“摔碗酒”话别。 这是他第一次去我的家乡,也是多年来我们彼此的夙愿。他在 拙著中熟悉了我笔下的汪营,我也在他的书中久谙了他的故 乡台中乌日。隔着海峡,我们各自在类似的小镇成长,然后 又在中年于京城不期而遇。杯酒订交十七年,不时相约醉乡中。 在无数的夜雨高谈里,我们深知了彼此的身世文章,更有相 见恨晚莫逆于心的感觉。
杨渡兄喜欢自称阿渡,大家亦以此名之。初识其时,还 是20世纪末。在我所主办的一个书商界酒会上,由出版家沈昌 文先生带来绍介于我。那时,他四十出头,已是台湾名媒《中 国时报》的主笔。我虽略小四岁,还仅是脱狱未久初初北漂 的不法书商。那夜灯红酒绿,衣香人影太匆匆 ;我们擎着酒杯在亭台间短语寒暄,已然于风尘中辨出各自物色。
之后每年,似乎他都会因为工作原因而登陆,便中都要约我小酌——每次他从怀中掏出的暗器,都是他亲自扛来的我所 酷爱之金门高粱。那时,台湾的媒体大佬高信疆先生尚在世, 这个古龙当年的酒肉兄弟,退休隐居北京,正是口中淡出鸟来 的日子。我和诗人李亚伟、郭力家等每次与他们捉对厮杀,似 乎皆要两败俱伤。也正是在这样一些“相见亦无事,不来忽思 君”的邂逅里,我们才知道他也是彼岸20世纪80年代的诗人。
二
也许正是20世纪80年代与诗歌运动这个共同的话题,让 我们迅速认出彼此的胎记。
他和我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那时的 两岸,也都是诗歌和民运风起云涌之时,而诗人在当年,则 似乎天然应该就是社会的弄潮儿。他作为曾经的学生领袖, 深受20世纪70年代末“美丽岛”精神之熏染 ;在台湾戒严时代 后期,一样站在了环保运动和党外期刊运动的前列,并以长 诗《刺客之歌》发起了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最后冲刺。
他们那一代台湾青年的奋争,所面临的打压和恫吓,何 曾输于他地。然而壮心不负,他们赢来了他们的1987年,长达 三十几年的戒严终于结束,报禁党禁顿开。阿渡也在自己躬 与的抗争中,成为新时代自由媒体的名记,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见证并记录了我们这些同胞的故事。
他是台中地区的本省人,祖辈三百年前就已从闽南迁居
彼岛。农家子弟出身的他,少年时与我辈一样,亲历了各自 的穷困和屈辱。去年他所完成的长篇巨著《水田里的妈妈》(大 陆版名为《一百年的漂泊》),记录的正是他父母乃至祖辈一 生的艰辛,同时见证的也是台湾社会一个世纪的挣扎历程。
当他少年时,曾经目睹他母亲为躲避讨债者,而满面泥 污匍匐于水田之中。之后他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提着篮子步 行去县城监狱探望母亲。每每想到这一画面,我亦为之挥泪 不已。何其相似的少年经验啊,隔着千里云天,我们对世界 的最初认识原无异样。也因此,我们对社会改良的梦想,也 有着不二的起点。
三
在我离开北京寄居大理最初那两年,台湾业已进入 执政期,我与阿渡短暂失去了联系。他虽本省人,当年反对国 民党,但却不是民进党的同道。但阿扁的腐败不仅激怒了本党 的前辈施明德,一样也激怒了阿渡这些中立的知识分子。
在接下来的两党竞选中,他的激扬文字公正立场,令马 英九先生青眼有加,遂亲自介绍他加入国民党,并简任其时 在野的国民党文传委主委。他和他的团队协助打赢了 选战,被媒体誉为马府的“文胆”。而这时,功成名就的他,人皆以为应该入阁拜印,他却选择了远离政坛。
早在1967年,为赓续中华文脉,蒋介石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总会并担任会长,另聘秘书长负责事务。到了解严时代, 这个总会改为了民间社团法人,但会长依旧由历届“总统” 担任——但这已经不是政府组织了。入府之后,将秘 书长聘书送到了阿渡面前。出于对两岸文化交流的兴趣,他 欣然接受了这一使命。也因为这一民间身份,至今他仍然可 以自由出入大陆和我推杯换盏。
多少文人的梦想都是辅佐一代英主,以便入阁拜相实现 生命之世俗价值。当我们2008年再次重逢时,他依旧平静如初。 自古士夫皆有出处之困,处士还是出仕,很容易成为读书人的 迷途。按老话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以他之德才和功貌, 大丈夫堂堂正正,从政入幕亦可建功于世。然而他嫌政场卑污, 且不能自由出行,于是辞谢。我亦理解,书生使命,不平则鸣 ; 匡时祛弊,拔刀相助而已。但凡能收获一个清明民主的时代, 即便天子呼来,自古也有坚不上船之道统。士大夫之傲岸挺拔, 也正在于坚守自己的道。
以其半生行迹而论,阿渡是这个乌烟瘴气时代中真正残 余无几的士人。当年子贡问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 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回看吾人熟知的那些清客幕僚,云泥悬殊,唯余哑笑。
四
在那之后,卸下党争战袍的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民 间使节,与我有了更加频繁的酒聚。虽然以其身份名望,每 次访陆,此间相关部委办,皆要待若上宾。但他真正开心的, 仍是与我辈布衣野人谈文论道。
他是那种真正儒雅的书生,人如玉树临风,言则温文平 和。两岸观察,所感所伤,亦深怀赤子之心,长存报国之望。 我们一起相约走滇西,入康藏,种种游历,无限悲欢尽在杯 盏间 ;唯余此道,彼此无遑多让。也常醉罢高唱各自乡谣民歌, 唾壶击缺,唤起无限乡愁国恨。
我曾应他之邀两次赴台考察,我对民国风习在台湾的完 整赓续甚为讶异。他和我一样,都是那种朋友很多的人,借 此之便,我得以深入台湾社会,拜访了诸多江湖高人。在与 他及他的兄弟们的交往中,我才开始真正了解和理解台湾的 转型之路,以及背后那同样的危险和艰辛。
从反对国民党到加入国民党甚至成为该党股肱,从反独 裁反戒严到接掌改良从善后的国民党文宣大政,入幕助选该 党重登舞台。这是一个平民书生的现代政治传奇,但仿佛秉 承的又是古代中国游侠和士大夫兼而有之的传统。良禽择木 而栖,士为知己者死。所谓仆仆风尘于荆途,披肝沥胆,文 以载道,所要效命完成的无非是一个心中的理想,那就是天下为公,绝不能让一党一姓独私江山。
他很有幸生在台湾,生在那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曾经以他的独家报道,揭露了警权的黑暗,营救出许多秘密 关押三十多年的政治犯——这是立德。他有很多的专著记录 台湾和大陆的转型和改革历程,享誉一时——这是立言。他 为清廉君子助选大胜,为两岸文化交流贡献多多—— 这是立功。千古书生所慕之三不朽,正此之谓也。
五
一个人成为一个时代的俊杰,虽需时运相济,但更需要 自身的修为。修为浅者,即便躬逢机缘,忝获异数,也多成 为历史的小丑。而修为深、根器良者,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或可匹夫而为百世师。
此前,我一直好奇,一个台中农家子弟的阿渡,何以修 成如此器宇?我一直根深蒂固地相信——成大器者,必有来 历。那么,他究竟是何来历呢?这次认真地读完其忆旧大著《暗夜传灯人》,我才真正明白,他之为他,原来竟有如此众 多的善缘和加持。
本书有个重要观点,那就是台湾之有今日的文化传承和 文明程度,乃因1949年涌入的两百万陆胞中,跟去了很大一批 精英知识分子。而当日之台湾社会,政府完全无计安置这些 南渡衣冠。于是,这些优秀读书人艺术家只好下乡求职,多在学校讲课谋生 ;最不济的,也会摆一个书摊,租书卖书养家。
台湾自古荒远之地,从未出现过如此密集的文化人阵列。
即便日据时代有所开化,那也多是“皇民化”的殖民教育。 而现在这些中华文化的飘零花果,竟然能够深入他乡,在真 正的草野之间灵根自植。因此,像阿渡这样大批的草根子弟, 很早就能耳濡目染这些大师的謦咳,得到无数高人的点化。 于国家民族和精英个体的悲剧事变,不期然却成了他们这些 台湾孩子的幸运。
而他接受启蒙的台中一中,那时正是这样一个人才济济 的聚点。他后来求学的台北,那更是群星璀璨,汇聚了一代 风流。这样的因缘际遇,与他的勇敢求知凑泊一起,则自然 要在平地里开出花来。
六
《暗夜传灯人》记录的正是这样一些人,一些在严酷岁 月里,无意中获得的滋养。阿渡成长期的台湾,戒严年代的 恐惧和我辈的少年经验相仿。但是,他所能亲炙的伟大灵魂, 则是吾人只能仰望和嫉羡的。
我们在文学史上熟知的台静农、陈映真、姚一苇诸先生, 在阿渡的青春年代,早已过从甚密。窃以为更为殊胜的是, 他与那些老政治犯的交往。那些从《自由中国》到美丽岛事 件的许多冤狱者,是真正于漫长黑暗期,在底层社会的取火传薪人。他从这样一些默默牺牲者的身上,获取了成长的养分,以及接棒挑战长夜的勇气。
他在书中说——大历史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慈悲。虽然在 历史转变的当下,战争与饥饿、斗争与死亡,会带来伤害。 无数生灵涂炭,人性受尽摧残。但从长远看,穿过那些苦难, 穿过那些幸存的生命,穿过时代的暗夜,那暴力所不能消灭 的,恰恰是人性的希望,文明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花果虽然 飘零,却也能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在新天地成就一树繁花。
我今天看见的他,无一不是那些前辈所手植躬耕的结果。 历史的趣味正在于,无论法统如何变更,真正的道统却毁之 不尽,在民间一脉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即有记录的高士,春 秋战国的诸子,《史记》中的游侠,每一种思想和门派,都在 民间社会春种秋收,默默传承。正是这样一些暗夜中的传灯者, 给吾族保存火种,让我们在最寒凉的时代,也能看见光芒。
阿渡于我,恍若前世兄弟。两岸的暌隔,命运的相似与 迥异,都无法略减我们内心的悲悯与温良。欣闻其大著行将 刊刻于此岸,彼嘱我为序,何敢当之。唯只言片语绍介其半生为人处世,以为吾侪示范。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